| EN

Article 文章總覽

駐地
來回於曼徹斯特與利物浦之間,一堂在英國西北的歷史課
在曼徹斯特與利物浦之間,連結這兩座城市的除了富庶的發展外,同時也是過去奴隸史的見證。而Black Lives Matter議題的討論,也讓人們再次回看這段歷史。
發布日期2021.03.31
Black Lives Matter殖民史轉型正義
駐地
並未華麗轉身的舊現場,如何/是否與新場域對話:河樂廣場的觀察與反思
面對具歷史意義的建築遺跡,我們該如何了解其承載的回憶與意義?臺南市區於2020年開放的親水景點「河樂廣場」,場域所承襲的過去是否保留在人們的空間記憶中,又和現下的城市紋理如何交會?
發布日期2021.03.24
城市空間河樂廣場都市設計
群像
林鼎傑:社區即江湖,蟾蜍山聚落中的影像工作者
林鼎傑以「好蟾蜍工作室」之名,不斷推動聚落的保存運動,因而逐漸成為在事件中心斡旋的重要角色。時光跌宕,蟾蜍山一路走到今日,雖大範圍守護有成,卻也有無力阻止的改變。
發布日期2021.03.17
地方創生文化保存活聚落蟾蜍山聚落
駐地
在人類世重新想像與其他物種的關係:感知型密室逃脫《F/EEL》
觀察荷蘭近年在「人類世」思潮影響下的藝文生態,從學術單位、駐村機構,到美術場館與獨立藝術空間,可看到越來越多探討人類世的藝術創作與跨領域展演。
發布日期2021.03.11
人類世物種環境
觀察報告
2020 CREATORS「江之翠劇場」與「她的實驗室空間集」的觀察報告
「江之翠劇場」與「她的實驗室空間集」兩組的計畫不約而同指向兩大路徑:首先,兩組都有越境意味;其次是,都以基於非實體的聲音為主要本源,並藉由發音/發聲成為創作輸出的關鍵。
發布日期2021.03.08
CREATORS 2020亞洲表演藝術陰性敘事
觀察報告
不在此時:時差的潛勢
陳志建的「自然復刻――臺灣AI數位風景」與引爆火山工程的「負地理學:近未來的蓋亞實踐與藝術計畫」,兩組計畫皆將目光投向了自然環境與感知間的關係。
發布日期2021.03.08
CREATORS 2020文化實驗時間
觀察報告
臺灣藝術創作計畫,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有雞就一定有蛋嗎?
走路草農/藝團注重對話,預計以多次面向大眾的展演堆疊;黃博志的錄像計畫,則需要大量的獨自思考,將沉澱後的思緒,轉為文字與影像。
發布日期2021.03.03
CREATORS 2020家庭生命故事農事
觀察報告
聲音場景的取樣、錄製與再建置
李慈湄「凝結歷史殘響:臺灣洞穴的感知敘事」與吳秉聖「投聲計畫」。兩位聲音創作者的計畫因其主題性質,各自碰觸到Ambisonics與Wave Field Synthesis聲音系統,也因此開啟創作上的不同嘗試與關注。
發布日期2021.03.02
CREATORS 2020聲景聲音系統
觀察報告
走向民眾生活的藝術創作
無論是羅懿君或是安魂工作隊的計畫,都在以一種並非傳統歷史學但卻更加靈活且可近性更高的方式記錄歷史。兩組計畫亦都將民眾眼裡高門檻的創作拆解成易操作的方式。
發布日期2021.02.25
CREATORS 2020白色恐怖糖業歷史
觀察報告
施懿珊的資訊(意識)戰與黃鼎云的預言(治理)術
關注網路資訊戰中的敘事模型,施懿珊的核心關懷是找出當代人生活在何種社會情境之中?而黃鼎云則是透過解析信仰中的神性的發聲方法,與其政治性的影響關係。
發布日期2021.02.23
CREATORS 2020信仰政治性資訊戰
觀察報告
主動進擊的博物館:由民間而起的新歷史運動(下)
回顧1980年代的德國,民間主動介入並嘗試各種工作方法與展演形式,大幅度地捲動整個社會對於轉型正義工作的關注與參與,使得歷史反省工作不再只限於一小群人的奔走疾呼,而是真正地擴散到了社會之中。
發布日期2020.11.17
恐怖地誌行動博物館協會轉型正義
觀察報告
歷史考掘的民主化:由民間而起的新歷史運動(上)
德國的歷史考掘運動中,帶有深厚的左翼基因,自「由下而上的歷史」、「自己寫自己的歷史」觀念輸入後,也隨即與1980年代的「另翼運動/新社會運動」浪潮結合起來,新的歷史研究主題因而浮上檯面。
發布日期2020.11.17
歷史工作坊歷史研究民主化轉型正義
駐地
洞窺基隆: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基隆防空洞
基隆全市有90%為山坡地,這個城市就這麼因地制宜的挖了一個又一個的山洞作為防空洞。這些防空洞分布在基隆的大街小巷裡,這樣的空間在基隆隨處可見,卻常常被視而不見。
發布日期2020.11.03
歷史地景空間活化防空洞
觀察報告
不只有現場藝術――Re: Play 操/演現場
2020年,C-LAB秋季年度大展「Re: Play 操/演現場」,以「現場藝術」(Live Art)為基礎,邀請16位藝術家,由三位策展人分別以「展演現場」、「推衍現場」和「檔案現場」呈現。
發布日期2020.10.19
Re: Play檔案現場藝術身體
觀察報告
不是用看的,用體驗的:第七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ANIMA阿尼瑪
今年已是第七屆的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ANIMA阿尼瑪」不以高科技或華麗的互動式影像來吸引目光,也不打算回應何謂錄像、何謂影像的定義問題,而是選擇將觀點拉回單純的觀看。
發布日期2020.10.14
ANIMA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