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
EN
Wave
短波
專屬短波發送,關於C-LAB的第一手活動訊息。
Article
文章
透過「觀察報告」、「駐地」、「群像」等單元,呈現多面向的文化主題。
Review
觀察報告
以深入報導和評述文字,呈現作者關於文化實驗的思辨與觀察。
Encounter
駐地
來自各地駐點的作者,以獨到的眼光探索世界,分享從地方出發的文化觀點。
Sketch
群像
採訪報導在地的文化實驗者,探看文化生態系的豐富面貌。
Archive
檔案
考掘C-LAB的歷史與記憶,將曾經存在過的痕跡保存為檔案。
Article
文章總覽
分類
全部
觀察報告
駐地
群像
年度
全部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關鍵字
全部
歷史
當代藝術
空總
表演藝術
CREATORS 2019
CREATORS 2022
CREATORS 2023
CREATORS 2018
檔案
影像
文化實驗
生物藝術
實驗
音樂
空間
轉型正義
公眾參與
音樂綠洲
CREATORS 2021
玩聚場
送出
觀察報告
不只有現場藝術――Re: Play 操/演現場
2020年,C-LAB秋季年度大展「Re: Play 操/演現場」,以「現場藝術」(Live Art)為基礎,邀請16位藝術家,由三位策展人分別以「展演現場」、「推衍現場」和「檔案現場」呈現。
發布日期
2020.10.19
Re: Play
檔案
現場藝術
身體
觀察報告
不是用看的,用體驗的:第七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ANIMA阿尼瑪
今年已是第七屆的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ANIMA阿尼瑪」不以高科技或華麗的互動式影像來吸引目光,也不打算回應何謂錄像、何謂影像的定義問題,而是選擇將觀點拉回單純的觀看。
發布日期
2020.10.14
ANIMA
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
錄像
觀察報告
病毒、例外狀態、危脆性:當前生命政治情境的一些反思
當疫情開始在歐洲擴散,全球知名哲學家莫不對疫情與防疫措施發表評論,引發熱絡的論戰。姑且不論各自立論點的差異,本文主要的目的在於釐清這波論戰的一些關鍵,進而反思當前的生命政治情境。
發布日期
2020.09.11
COVID-19
危脆性
生命政治
觀察報告
我們為何看蝸牛做愛?生物藝術與性別視角的交織探討
生物藝術的創作奇想中,性別議題的探討一直是重要的命題之一,本文透過四件由藝術家與各領域的科學家、生態學家等的合作計畫,從性別文化的探問延伸至人類中心的思考與反省。
發布日期
2020.09.11
生命倫理
生物藝術
觀察報告
看見生物藝術實驗室的各種可能
生物藝術實驗室應該是什麼樣呢?作者透過關於全球重要的生物藝術實驗室的盤點與架構的討論,彙整出生物藝術領域的多元實踐樣貌,並進一步想像一個生物藝術實驗室的可能。
發布日期
2020.09.11
生物藝術
生物藝術實驗室
生物駭客
群像
關於我們這些異男,你不知道的臺灣通勤第一品牌
由李毅誠和張家倫主持的Podcast節目「臺灣通勤第一品牌」,絕對是2020年另類的臺灣奇蹟。在百家爭鳴的眾節目中,兩人用一種無差別格鬥派的姿態,行走在Podcast江湖上。
發布日期
2020.08.28
Podcast
性別平權
表演藝術
觀察報告
打開圍牆,讓遊戲發生:2020玩聚場夏日藝術節――對眼|變身
邁入第三屆的「玩聚場」,打造全齡皆可參與的藝術場域,同時藉此培養新生代的藝界人才。鼓勵大家來「玩」很好理解,但策展人林欣怡卻提問,究竟「玩」這件事情,是怎麼發生的?
發布日期
2020.08.12
玩聚場
表演
遊戲
觀察報告
經典兒童交響樂變身AR有聲書《聲之書:彼得與狼》
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全新製作《聲之書:彼得與狼》,則是以「AR有聲書」的形式重現這首經典兒童交響樂童話。
發布日期
2020.08.12
AR
全景式環繞聲音系統
彼得與狼
觀察報告
賦予園區多變表情:C-LAB戶外裝置計畫「交幻場 Wonderland」
C-LAB戶外裝置計畫「交幻場 Wonderland」分別透過「實驗建築」、「場域色彩」、「工藝地景」、「光環境藝術」等不同面向,以一系列裝置作品迎接走入園區的民眾。
發布日期
2020.08.12
光環境藝術
場域色彩
實驗建築
工藝地景
觀察報告
後疫情時代的數位美術館
為了補足無法實體造訪的遺憾,人們從未像今日一樣渴求線上展覽。許多已長期「超前部署」的館舍,在數位化工作上耕耘越久,越是能夠在最短時間之內,端出一盤盤好菜餵養在家隔離的觀眾。
發布日期
2020.08.06
COVID-19
檔案
線上展覽
群像
李萬鏗:藝術、設計與跨領域思維,結合框架的三明治工
透過策展與設計,以公益創新和共融價值為目標,「三明治工」選擇這條少見的非典型創業路線,創造社會參與的新可能。團隊不斷將特定社會價值與意義疊加在一起,創造出新的事物。
發布日期
2020.07.30
共融
藝術
設計
觀察報告
在共食與共時之外的腦補食記:《病毒之愛》隔離版
當COVID-19疫情對全球造成幾乎無可逆轉的改變之時,藝術家林沛瑩的《病毒之愛》晚餐表演,邀請參與者透過線上串連,於家中一同食用經由藝術家精心調製的四道餐點。
發布日期
2020.07.24
去人類中心
生物藝術
病毒之愛
觀察報告
生物藝術小辭典:10組常見關鍵字
生物藝術到底是什麼?何謂濕媒體?透過宮保睿和顧廣毅撰寫彙整出10個關於「生物藝術」的重要關鍵字,讓我們得以在進入生物藝術的世界前先更理解詞彙的意義。
發布日期
2020.07.24
生物藝術
科學
藝術
觀察報告
生物藝術初探與發展
生物藝術(Bio Art)在藝術、科技與科學共融的背景下,於過去十數年間進入百花齊放的狀態。但究竟具備什麼樣性質的藝術創作可以被歸類在生物藝術?
發布日期
2020.07.24
Eduardo Kac
Genetic Art
生物藝術
駐地
福壽螺回娘家:一場跨越太平洋,物種、生態與藝術的田野調查
在臺灣福壽螺總被當成農害之一,然而為何福壽螺會從阿根廷來到臺灣?由人類學學者、生態學家和藝術家組成的「南美追螺團」也就此誕生,投入了福壽螺的尋根之旅。
發布日期
2020.07.13
物種
生態
福壽螺
11
12
13
14
15
20
About
關於我們
文化實驗,期許的是一種文化翻轉、創意撞擊的不服從態度。當實驗成為一種態度之後,各種文化倡議和新道路,將如水波、震波、音波、光波、電波,自此展開。
文化實驗場要展現的是當代的創造者文化、製作者文化、分享者文化、參與者文化,希望藉此締造嶄新的文化創作生態系,讓當代讀者從雲端分享平台出發,利用人文數位技術,結合當代藝術之眼與文化觀察的批判反思,由文化創新啟動社會創新之鑰。
《CLABO實驗波》是由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發行的線上刊物,希望打造一個從文化出發的跨域實驗平台,成為文化實驗同伴的群聚之所,藉著文化實驗的嶄新故事,我們於此啟程走向未來!
Editorial Team
編輯團隊
發行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主編
劉郁青
執行主編
童詠瑋
執編
莊佳娟
Copyright
版權聲明
本網站內所有刊載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像、著作、檔案、資訊、網站架構、視覺呈現安排、影音、軟體及程式等之版權,除特別指明外,網站內的所有內容,均為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所有或已獲得版權持有者授權使用,並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保護。
未經本網站之同意或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製、轉載、散佈、引用、變更、播送或出版該內容之全部或局部。若您欲引用或轉載本網站內容,除明確為法律所許可者外,必須依法取得本網站或其他權利人的事前書面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