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
EN
Wave
短波
專屬短波發送,關於C-LAB的第一手活動訊息。
Article
文章
透過「觀察報告」、「駐地」、「群像」等單元,呈現多面向的文化主題。
Review
觀察報告
以深入報導和評述文字,呈現作者關於文化實驗的思辨與觀察。
Encounter
駐地
來自各地駐點的作者,以獨到的眼光探索世界,分享從地方出發的文化觀點。
Sketch
群像
採訪報導在地的文化實驗者,探看文化生態系的豐富面貌。
Archive
檔案
考掘C-LAB的歷史與記憶,將曾經存在過的痕跡保存為檔案。
觀察報告
無頭鬼可以二次觀看嗎?高俊宏與梁廷毓歷史書寫中的遞迴系統
高俊宏與梁廷毓的歷史書寫隱然地越出了爭奪歷史詮釋權,以及建構「被大敘事埋沒者」之主體身分的書寫邏輯。相較於分析兩人書寫中的史料細節,並以此整理其所意圖勾勒的歷史版本及其中的人物主體;本文更傾向於探討:兩位創作者如何將再次自我表述的可能性內蘊在他們的創作中,同時探討此一「可被自我再製」又意味著什麼?
觀察報告
試論曖昧形式
在當代,藝術形式總是難以確定。這種現象並不意味著「跨領域」此一想像的實現或已然內蘊、成為創作時的預設,而是說明當代的主體經驗已然無法被單一的藝術形式、媒介、特定領域的論述傳統所框限。這導致了在當代的創作中,形式時常處於一種不確定、浮動的狀態;但隨之而來的反作用力則是,觀眾或評論/研究者更急於擺脫此種不定的「渡越」狀態,而更固著於既有的框架之中。
觀察報告
感與知的間隙:文字如何在作品中創造距離
文字如何能引導觀者啟動特定思緒狀態,以一種反身性的姿態,使觀者體驗差異化的自我?發話者「我」與對話對象「你」,在什麼樣的情境下,可以跟觀者的自我產生交疊,使其將自身想像為說話者、成為文字腳本中的角色之一,而不只是被動的聆聽者,內容的傳達則成為其次?
觀察報告
傳唱者與聆聽者:當代藝術展演的縫隙讀聲
本文試圖探討聲音作為展覽敘事主體的情況下,如何在全然展示自身,創造不可見卻可傳唱的記憶符碼。我將討論兩件關於記憶與歷史的作品:一件是北師美術館「無法離開的人」中,由王榆鈞所創作的聲音藝術《黑暗群夢—白恐複聲》;另一件則是嘉義美術館由王韓芳、馮馨所策劃的「天天上演」中的黃博志作品《二哥的藍色斑鳩》。
觀察報告
走不出戒嚴史的左翼失語:白色恐怖戲劇論
「小劇場死了!」在九〇年代初出現的這句話,給八〇年代中期出現的小劇場運動下了個註腳,似乎只有這句話才能讓小劇場的歷史討論轉個彎,繞到另一條思考與體制共構的生產關係上。也就是說,歷史不介意路徑如何,但拒絕小劇場運動在言說上被空洞化,尤其在「八〇年代」至今儼然成為一個當代文化研究的關鍵詞時⸺表面看起來是一個可敬的名詞,然而是誰將這段歷史給出所謂「可敬」的定論呢?
駐地
將注定遠去的礦業時光,以復刻而凝練:英國黑鄉生活博物館
「生活博物館」是一種透過歷史場景的再現,讓觀者體驗過去的博物館形式。位在英格蘭達德利(Dudley)的黑鄉生活博物館,興許是英國最知名的案例,其場景之精彩不只讓時代犯罪影集《浴血黑幫》多次選址拍攝,更在館方行銷團隊的操作下,在社群上累積了120萬粉絲的高追蹤數。
觀察報告
藝術家,作為親密主義者
本文初步以劉文琪、石孟鑫為例,淺談藝術家如何透過創作取徑與觀眾建立親密關係,他們的作品形式不再設有宏大的歷史敘事或高聳的觀展門檻,而是誠摯地以作品表現調度觀眾的情緒與感知。
觀察報告
Live Coding:一個工程師樂手的心得與比較
今年5月C-LAB與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以下簡稱「TIDF」)合辦「檔案影像創作計畫:再編碼」⸺五組藝術家結合多種媒材與技術構成的現場表演。本篇因此特邀作者從軟體工程師與樂手的角度分享經驗,盼能提出不同的觀點激盪。
觀察報告
視覺的邊界:臺灣媒體的俄烏戰爭影像
向來,戰爭報導都會突顯攝影作品的見證,但是這些媒體更加突顯的是臺灣攝影師所呈現的「臺灣觀點」。又因其在藝術上備受肯定,使得影像閱讀不可能不看見藝術手法的使力。本文想討論的與其說是媒體現象,不如說是媒體內部的藝術、政治內部的文化,如何在戰爭中執行敵我之分的劃界工作。
觀察報告
閱讀的條件,理解的模式:攝影、檔案型創作及其策展
檔案型創作,往往關乎性質殊異、體裁不同的檔案(archive)。其中,攝影影像(photographic image)總棲身於殊異媒介⸺諸如報紙、雜誌、相紙等⸺成為此種創作的調度材料。這般宛若反射動作,將攝影視為檔案並加以運用的思維,也許源自兩者糾纏不清的歷史淵源。
實驗波
是由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發行的線上刊物,希望打造一個從文化出發的跨域實驗平台、文化實驗同伴的群聚之所。
此平台延伸C-LAB核心精神,聚焦當代藝術、科技媒體與社會創新的匯流與創發,藉由精彩的圖像與深刻的文字,讓文化能夠共享,知識得以傳遞。
Wave
短波
更多
卸下面具⸺WISS樂團的變身
發布日期
2023.08.16
日本WISS樂團以致敬樂團的身分演繹美國重搖滾樂團KISS的歌曲長達15年。
印製夕陽
物質影像如何作為文化記憶的載體?
發布日期
2023.07.06
讓我們一起變快樂!
發布日期
2023.07.06
C-LAB年度展覽「崩塌記憶之宮」舉辦工作坊,邀請觀眾一起繪製光碟封面,創造屬於自己的快樂記憶!
《The White Waters》重回C-LAB!
發布日期
2023.02.21
藝術家蘇匯宇形容《The White Waters》是跨領域的,「你會看到像是劇場,像是電影、美術館會看到的東西的綜合經驗……」
……而且這是個朝四面八方生長的東西
發布日期
2023.02.14
來自印度亞洲藝術文獻庫的紐波爾.迪賽(Noopur DESAI)和塞米拉.博斯(Samira BOSE)分享檔案工作與數位化的過程,並進一步說明她們的研究方法。
卸下面具⸺WISS樂團的變身
卸下面具⸺WISS樂團的變身
發布日期
2023.08.16
日本WISS樂團以致敬樂團的身分演繹美國重搖滾樂團KISS的歌曲長達15年。
印製夕陽
物質影像如何作為文化記憶的載體?
發布日期
2023.07.06
讓我們一起變快樂!
讓我們一起變快樂!
發布日期
2023.07.06
C-LAB年度展覽「崩塌記憶之宮」舉辦工作坊,邀請觀眾一起繪製光碟封面,創造屬於自己的快樂記憶!
《The White Waters》重回C-LAB!
《The White Waters》重回C-LAB!
發布日期
2023.02.21
藝術家蘇匯宇形容《The White Waters》是跨領域的,「你會看到像是劇場,像是電影、美術館會看到的東西的綜合經驗……」
……而且這是個朝四面八方生長的東西
……而且這是個朝四面八方生長的東西
發布日期
2023.02.14
來自印度亞洲藝術文獻庫的紐波爾.迪賽(Noopur DESAI)和塞米拉.博斯(Samira BOSE)分享檔案工作與數位化的過程,並進一步說明她們的研究方法。
Article
最新文章
更多
觀察報告
無頭鬼可以二次觀看嗎?高俊宏與梁廷毓歷史書寫中的遞迴系統
高俊宏與梁廷毓的歷史書寫隱然地越出了爭奪歷史詮釋權,以及建構「被大敘事埋沒者」之主體身分的書寫邏輯。相較於分析兩人書寫中的史料細節,並以此整理其所意圖勾勒的歷史版本及其中的人物主體;本文更傾向於探討:兩位創作者如何將再次自我表述的可能性內蘊在他們的創作中,同時探討此一「可被自我再製」又意味著什麼?
發布日期
2024.10.23
書寫
歷史
遞迴系統
觀察報告
試論曖昧形式
在當代,藝術形式總是難以確定。這種現象並不意味著「跨領域」此一想像的實現或已然內蘊、成為創作時的預設,而是說明當代的主體經驗已然無法被單一的藝術形式、媒介、特定領域的論述傳統所框限。這導致了在當代的創作中,形式時常處於一種不確定、浮動的狀態;但隨之而來的反作用力則是,觀眾或評論/研究者更急於擺脫此種不定的「渡越」狀態,而更固著於既有的框架之中。
發布日期
2024.10.16
當代藝術
藝術形式
觀察報告
感與知的間隙:文字如何在作品中創造距離
文字如何能引導觀者啟動特定思緒狀態,以一種反身性的姿態,使觀者體驗差異化的自我?發話者「我」與對話對象「你」,在什麼樣的情境下,可以跟觀者的自我產生交疊,使其將自身想像為說話者、成為文字腳本中的角色之一,而不只是被動的聆聽者,內容的傳達則成為其次?
發布日期
2024.09.18
文字
當代藝術
觀察報告
傳唱者與聆聽者:當代藝術展演的縫隙讀聲
本文試圖探討聲音作為展覽敘事主體的情況下,如何在全然展示自身,創造不可見卻可傳唱的記憶符碼。我將討論兩件關於記憶與歷史的作品:一件是北師美術館「無法離開的人」中,由王榆鈞所創作的聲音藝術《黑暗群夢—白恐複聲》;另一件則是嘉義美術館由王韓芳、馮馨所策劃的「天天上演」中的黃博志作品《二哥的藍色斑鳩》。
發布日期
2024.09.04
當代藝術
聲音
觀察報告
走不出戒嚴史的左翼失語:白色恐怖戲劇論
「小劇場死了!」在九〇年代初出現的這句話,給八〇年代中期出現的小劇場運動下了個註腳,似乎只有這句話才能讓小劇場的歷史討論轉個彎,繞到另一條思考與體制共構的生產關係上。也就是說,歷史不介意路徑如何,但拒絕小劇場運動在言說上被空洞化,尤其在「八〇年代」至今儼然成為一個當代文化研究的關鍵詞時⸺表面看起來是一個可敬的名詞,然而是誰將這段歷史給出所謂「可敬」的定論呢?
發布日期
2024.08.19
小劇場運動
白色恐怖
轉型正義
駐地
將注定遠去的礦業時光,以復刻而凝練:英國黑鄉生活博物館
「生活博物館」是一種透過歷史場景的再現,讓觀者體驗過去的博物館形式。位在英格蘭達德利(Dudley)的黑鄉生活博物館,興許是英國最知名的案例,其場景之精彩不只讓時代犯罪影集《浴血黑幫》多次選址拍攝,更在館方行銷團隊的操作下,在社群上累積了120萬粉絲的高追蹤數。
發布日期
2024.08.14
博物館
歷史
生活博物館
社群行銷
About
關於我們
文化實驗,期許的是一種文化翻轉、創意撞擊的不服從態度。當實驗成為一種態度之後,各種文化倡議和新道路,將如水波、震波、音波、光波、電波,自此展開。
文化實驗場要展現的是當代的創造者文化、製作者文化、分享者文化、參與者文化,希望藉此締造嶄新的文化創作生態系,讓當代讀者從雲端分享平台出發,利用人文數位技術,結合當代藝術之眼與文化觀察的批判反思,由文化創新啟動社會創新之鑰。
《CLABO實驗波》是由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發行的線上刊物,希望打造一個從文化出發的跨域實驗平台,成為文化實驗同伴的群聚之所,藉著文化實驗的嶄新故事,我們於此啟程走向未來!
Editorial Team
編輯團隊
發行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主編
劉郁青
執行主編
童詠瑋
執編
莊佳娟
Copyright
版權聲明
本網站內所有刊載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像、著作、檔案、資訊、網站架構、視覺呈現安排、影音、軟體及程式等之版權,除特別指明外,網站內的所有內容,均為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所有或已獲得版權持有者授權使用,並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保護。
未經本網站之同意或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製、轉載、散佈、引用、變更、播送或出版該內容之全部或局部。若您欲引用或轉載本網站內容,除明確為法律所許可者外,必須依法取得本網站或其他權利人的事前書面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