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Sketch 群像

深耕臺灣各地的文化實驗者如何實踐對於文化的想像?藉由採訪與報導文化實驗者的故事,進一步看見人們與文化生態系之間如何相互滋養,豐富臺灣的文化面貌。
群像
李勇志人間異語:做藝術跟做環保,都是從表面功夫開始
在藝術創作與環保稽查員看似不相干的工作之間,李勇志似乎在並行的過程中找到某種節奏感,甚至更進一步的尋覓出一種相似性。
發布日期2022.08.19
CREATORS 2022CREATORS訪談集物質落漆美學
群像
專訪徐聖凱:數據與面相轉譯的自我
我們在網路上的數位足跡建構了什麼樣的自我?是否能將這些數據資料結合傳統面相學,借助演算法與可視化的手段,讓這些生活在數位環境中的孿生自我現形?
發布日期2022.08.18
CREATORS 2022CREATORS訪談集數位孿生
群像
文化就是生活:專訪暗坑文化工作室吳柏瑋
由吳柏瑋成立的「暗坑文化工作室」,以追索、建檔及傳承在地人文歷史為主要任務,希望建立起屬於「暗坑人」的文化認同,循序漸進的讓人們從文化的外部觀看者,變成文化內容的建構與延續者。
發布日期2022.07.21
地方創生文化工作暗坑文化工作室
群像
「採集人共作室」陳科廷:返鄉?戲水?那些一躍而下的勇氣
過去曾至加勒比海及太平洋島國從事農業技術援助工作的陳科廷,返臺後走進部落、村莊收集更多人與自然共生的傳統智慧,近年回到家鄉新北市坪林,成立了「採集人共作室」,實踐永續生活的價值理念。
發布日期2022.04.27
採集採集人共作室植物永續
群像
Talum Ispalidav:月亮說話,文字做刀,當代原民青年的批判之聲
由Talum Ispalidav經營的社群平台「Buan 月亮說話 月亮曆」,以分享原住民族議題為主要內容,他不只積極回應、評論新聞時事,也產製相關政策倡議、文化傳遞等圖文創作。
發布日期2022.01.19
原住民媒體賦權政策倡議
群像
陳政道:與林為伍,思考藝術,駐山研究的「森人」
熱愛登山的他,同時是一名創作者與電腦工程師,長年對自然與藝術充滿好奇,從疑惑到追尋,如此尋返往復――他是陳政道,與林為伍,遂成「森人」。
發布日期2021.08.11
森人策展藝術季
群像
伍綺琪:跨界,最重要是以藝術達成你想成就的世界
活在香港這個充滿批判的社會,表演者很多時都會陷入自我懷疑的漩渦之中。Kiki也曾經懷疑表演藝術的意義,找不到自己要表演的原因。在「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探索歷程裡,她慢慢找出了自己的答案。
發布日期2021.07.07
一人一故事劇場共融表演
群像
楊燁:像我這樣一個非正式的文史工作者
六年前搬到陽明山上的三合院,除了喜愛大自然,也因為那裡有更多的空間可以擺畫桌、放文獻。這是楊燁一生的志業:不屈不撓挖掘北投的歷史文物,研究此地的風土民情,讓他這個土生土長的北投人,每一天都過得非常踏實。
發布日期2021.06.09
北投燒文史工作文物
群像
張正:跨越語言和國境的障礙,讓少數被看見
張正的媒體人生,和東南亞議題是綁在一起的。事實上,比起媒體的身分,他更常被視作「東南亞文化的推廣者」。從2019年起,他的人生又多了一項新任務:央廣總台長。
發布日期2021.05.05
中央廣播電臺東南亞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移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