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
EN
Wave
短波
專屬短波發送,關於C-LAB的第一手活動訊息。
Article
文章
透過「觀察報告」、「駐地」、「群像」等單元,呈現多面向的文化主題。
Review
觀察報告
以深入報導和評述文字,呈現作者關於文化實驗的思辨與觀察。
Encounter
駐地
來自各地駐點的作者,以獨到的眼光探索世界,分享從地方出發的文化觀點。
Sketch
群像
採訪報導在地的文化實驗者,探看文化生態系的豐富面貌。
Archive
檔案
考掘C-LAB的歷史與記憶,將曾經存在過的痕跡保存為檔案。
Sketch
群像
深耕臺灣各地的文化實驗者如何實踐對於文化的想像?藉由採訪與報導文化實驗者的故事,進一步看見人們與文化生態系之間如何相互滋養,豐富臺灣的文化面貌。
「採集人共作室」陳科廷:返鄉?戲水?那些一躍而下的勇氣
過去曾至加勒比海及太平洋島國從事農業技術援助工作的陳科廷,返臺後走進部落、村莊收集更多人與自然共生的傳統智慧,近年回到家鄉新北市坪林,成立了「採集人共作室」,實踐永續生活的價值理念。
Talum Ispalidav:月亮說話,文字做刀,當代原民青年的批判之聲
由Talum Ispalidav經營的社群平台「Buan 月亮說話 月亮曆」,以分享原住民族議題為主要內容,他不只積極回應、評論新聞時事,也產製相關政策倡議、文化傳遞等圖文創作。
陳政道:與林為伍,思考藝術,駐山研究的「森人」
熱愛登山的他,同時是一名創作者與電腦工程師,長年對自然與藝術充滿好奇,從疑惑到追尋,如此尋返往復――他是陳政道,與林為伍,遂成「森人」。
群像
伍綺琪:跨界,最重要是以藝術達成你想成就的世界
活在香港這個充滿批判的社會,表演者很多時都會陷入自我懷疑的漩渦之中。Kiki也曾經懷疑表演藝術的意義,找不到自己要表演的原因。在「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探索歷程裡,她慢慢找出了自己的答案。
發布日期
2021.07.07
一人一故事劇場
共融
表演
群像
楊燁:像我這樣一個非正式的文史工作者
六年前搬到陽明山上的三合院,除了喜愛大自然,也因為那裡有更多的空間可以擺畫桌、放文獻。這是楊燁一生的志業:不屈不撓挖掘北投的歷史文物,研究此地的風土民情,讓他這個土生土長的北投人,每一天都過得非常踏實。
發布日期
2021.06.09
北投燒
文史工作
文物
群像
張正:跨越語言和國境的障礙,讓少數被看見
張正的媒體人生,和東南亞議題是綁在一起的。事實上,比起媒體的身分,他更常被視作「東南亞文化的推廣者」。從2019年起,他的人生又多了一項新任務:央廣總台長。
發布日期
2021.05.05
中央廣播電臺
東南亞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
移民工
群像
郭怡汝:不務正業的博物館知識共享吧
博物館對郭怡汝而言,不單只是工作的地方,更是分享知識、共同思考的觀點訓練場,他創立粉專「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作為將自學熱情轉化為知識流通的平台。
發布日期
2021.04.07
博物館學
文化平權
知識共享
群像
林鼎傑:社區即江湖,蟾蜍山聚落中的影像工作者
林鼎傑以「好蟾蜍工作室」之名,不斷推動聚落的保存運動,因而逐漸成為在事件中心斡旋的重要角色。時光跌宕,蟾蜍山一路走到今日,雖大範圍守護有成,卻也有無力阻止的改變。
發布日期
2021.03.17
地方創生
文化保存
活聚落
蟾蜍山聚落
群像
南機拌飯:空間共享、社群培力的培養皿
南機拌飯是由一群年輕人以合作社組織方式,在南萬華忠恕社區所經營的基地。名中有「拌」,即是以空間開放、資源共享為合作社的核心理念,希望人們匯聚於此,碰撞出新的可能性。
發布日期
2021.01.20
合作社
社會創新
社群培力
群像
巫彥德:以行動實驗回應貧窮,人生百味甘苦談
圍繞著都市貧困的議題,初期的人生百味由行動構成,將資源與合作對象連結起來。如今的人生百味,自詡為一個回應貧窮問題的「行動實驗室」,透過文化建構著眼於問題的根本。
發布日期
2020.10.08
助人文化
文化建構
貧窮議題
群像
關於我們這些異男,你不知道的臺灣通勤第一品牌
由李毅誠和張家倫主持的Podcast節目「臺灣通勤第一品牌」,絕對是2020年另類的臺灣奇蹟。在百家爭鳴的眾節目中,兩人用一種無差別格鬥派的姿態,行走在Podcast江湖上。
發布日期
2020.08.28
Podcast
性別平權
表演藝術
群像
李萬鏗:藝術、設計與跨領域思維,結合框架的三明治工
透過策展與設計,以公益創新和共融價值為目標,「三明治工」選擇這條少見的非典型創業路線,創造社會參與的新可能。團隊不斷將特定社會價值與意義疊加在一起,創造出新的事物。
發布日期
2020.07.30
共融
藝術
設計
1
2
3
About
關於我們
文化實驗,期許的是一種文化翻轉、創意撞擊的不服從態度。當實驗成為一種態度之後,各種文化倡議和新道路,將如水波、震波、音波、光波、電波,自此展開。
文化實驗場要展現的是當代的創造者文化、製作者文化、分享者文化、參與者文化,希望藉此締造嶄新的文化創作生態系,讓當代讀者從雲端分享平台出發,利用人文數位技術,結合當代藝術之眼與文化觀察的批判反思,由文化創新啟動社會創新之鑰。
《CLABO實驗波》是由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發行的線上刊物,希望打造一個從文化出發的跨域實驗平台,成為文化實驗同伴的群聚之所,藉著文化實驗的嶄新故事,我們於此啟程走向未來!
Editorial Team
編輯團隊
發行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主編
王萱
執編
高慧倩
Copyright
版權聲明
本網站內所有刊載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像、著作、檔案、資訊、網站架構、視覺呈現安排、影音、軟體及程式等之版權,除特別指明外,網站內的所有內容,均為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所有或已獲得版權持有者授權使用,並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保護。
未經本網站之同意或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製、轉載、散佈、引用、變更、播送或出版該內容之全部或局部。若您欲引用或轉載本網站內容,除明確為法律所許可者外,必須依法取得本網站或其他權利人的事前書面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