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
EN
Wave
短波
專屬短波發送,關於C-LAB的第一手活動訊息。
Article
文章
透過「觀察報告」、「駐地」、「群像」等單元,呈現多面向的文化主題。
Review
觀察報告
以深入報導和評述文字,呈現作者關於文化實驗的思辨與觀察。
Encounter
駐地
來自各地駐點的作者,以獨到的眼光探索世界,分享從地方出發的文化觀點。
Sketch
群像
採訪報導在地的文化實驗者,探看文化生態系的豐富面貌。
Archive
檔案
考掘C-LAB的歷史與記憶,將曾經存在過的痕跡保存為檔案。
Sketch
群像
深耕臺灣各地的文化實驗者如何實踐對於文化的想像?藉由採訪與報導文化實驗者的故事,進一步看見人們與文化生態系之間如何相互滋養,豐富臺灣的文化面貌。
全球情感景觀裡的吟遊者:
專訪藝術家哈桑.汗
藝術家哈桑.汗(Hassan KHAN)如同一位漫遊於全球當代藝術與音樂創作情感場景裡的「吟遊詩人」,藉由這次的專訪,和我們聊聊他的創作,以及與其創作脈絡十分相關的普普藝術、民粹主義(populism),以及身分認同等議題。
盧淑嫺:我喜歡跳舞,因此希望任何人都可以跳舞
每個當下的選擇,都是即興舞蹈的一部分,而我們需要建構的,就是一個沒有對錯,沒有任何一個人需要被排除在外,用自己的特質跳舞的世界。
日常的原型,可以是樂園――專訪貢幼穎:充滿好奇的展演,與冒險
在十餘年的工作後,Yoyo決定用將近半年的時間走訪歐洲各個藝術節,哪裡有趣,就往哪裡去,找尋自己的興趣所在。爾後,她與友人創立「原型樂園」,引介、策劃各式新型態的藝術展演計畫。
群像
從衰敗和鑑定開始的修復研究:帝國理工學院化工所博士生劉冠麟的科學保存之路
「研究保存前,你要先了解怎麼壞的。」劉冠麟這樣說。原本是念材料科學工程學的他,後來投入文物科學保存與鑑定,之後又因種種機緣而轉向化工領域,在研究文物保存的路上,劉冠麟是如何思考的?
發布日期
2022.10.20
保存
文物修復
科學
鑑定
群像
與人類學家共享一場潮濕的情感結構:專訪謝一誼
謝一誼是如何從人類學走向「潮濕美學」?身處於海島國家的人又是如何記憶潮濕並和環境共存,以藝術行動打開公眾的討論與想像,了解盆地與濕地如何產生、涉及哪些歷史,以及治理河道的歷程與結果。
發布日期
2022.08.24
CREATORS 2022
CREATORS訪談集
人類學
潮濕美學
群像
選物店:專訪囝仔人
作者以囝仔人計畫發想時成員提出的物件,邀請成員各選一個與自己相關的物件作為起點,輪流分享各自對於物件的想法,作為這場奇幻訪談之旅的指南。
發布日期
2022.08.23
CREATORS 2022
CREATORS訪談集
物件劇場
表演藝術
群像
生態系的碰撞:合作計畫之生存指南――專訪鄭文琦和吳其育
「南方宇宙生存指南」計畫由四個象限不同的參與者組成,而具備不同養成背景與研究方向的成員在計畫合作過程中所產生的碰撞,似乎也呼應了「南方宇宙」內在的異質性。
發布日期
2022.08.22
CREATORS 2022
CREATORS訪談集
南方
群像
社死現場,圍觀有罪(嗎?):與施懿珊的靠北藝術集體治療
在與施懿珊的一對一集體治療裡,她說自己以賴火旺教授的身分,穿梭在不同地域網路空間中與認識網路匿名機制的經驗裡,有一些亟需被討論的技術倫理,以及匿名機制的批評公信力問題。
發布日期
2022.08.21
CREATORS 2022
CREATORS訪談集
匿名
數位孿生
群像
XX作為藝術創作的方法:專訪引爆火山工程團隊
從大學時期以團體創作出發,「引爆火山工程」以藝術行動和跨領域的文論發表等方式進行創作計畫,六年來的累積,以及成員生命歷程的轉變,也讓團隊反覆地思索創作的核心意識。
發布日期
2022.08.20
CREATORS 2022
CREATORS訪談集
引爆火山工程
群像
李勇志人間異語:做藝術跟做環保,都是從表面功夫開始
在藝術創作與環保稽查員看似不相干的工作之間,李勇志似乎在並行的過程中找到某種節奏感,甚至更進一步的尋覓出一種相似性。
發布日期
2022.08.19
CREATORS 2022
CREATORS訪談集
群像
專訪徐聖凱:數據與面相轉譯的自我
我們在網路上的數位足跡建構了什麼樣的自我?是否能將這些數據資料結合傳統面相學,借助演算法與可視化的手段,讓這些生活在數位環境中的孿生自我現形?
發布日期
2022.08.18
CREATORS 2022
CREATORS訪談集
數位孿生
群像
文化就是生活:專訪暗坑文化工作室吳柏瑋
由吳柏瑋成立的「暗坑文化工作室」,以追索、建檔及傳承在地人文歷史為主要任務,希望建立起屬於「暗坑人」的文化認同,循序漸進的讓人們從文化的外部觀看者,變成文化內容的建構與延續者。
發布日期
2022.07.21
地方創生
文化工作
暗坑文化工作室
1
2
3
4
About
關於我們
文化實驗,期許的是一種文化翻轉、創意撞擊的不服從態度。當實驗成為一種態度之後,各種文化倡議和新道路,將如水波、震波、音波、光波、電波,自此展開。
文化實驗場要展現的是當代的創造者文化、製作者文化、分享者文化、參與者文化,希望藉此締造嶄新的文化創作生態系,讓當代讀者從雲端分享平台出發,利用人文數位技術,結合當代藝術之眼與文化觀察的批判反思,由文化創新啟動社會創新之鑰。
《CLABO實驗波》是由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發行的線上刊物,希望打造一個從文化出發的跨域實驗平台,成為文化實驗同伴的群聚之所,藉著文化實驗的嶄新故事,我們於此啟程走向未來!
Editorial Team
編輯團隊
發行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主編
王萱
執編
高慧倩
Copyright
版權聲明
本網站內所有刊載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像、著作、檔案、資訊、網站架構、視覺呈現安排、影音、軟體及程式等之版權,除特別指明外,網站內的所有內容,均為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所有或已獲得版權持有者授權使用,並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保護。
未經本網站之同意或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製、轉載、散佈、引用、變更、播送或出版該內容之全部或局部。若您欲引用或轉載本網站內容,除明確為法律所許可者外,必須依法取得本網站或其他權利人的事前書面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