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Sketch 群像

深耕臺灣各地的文化實驗者如何實踐對於文化的想像?藉由採訪與報導文化實驗者的故事,進一步看見人們與文化生態系之間如何相互滋養,豐富臺灣的文化面貌。
群像
楊雨樵:說故事的人
自2014年開始,楊雨樵在全臺開設「世界民間譚講座」,講述從各地彙整而來的口傳故事。所謂的「民間譚」,以較寬鬆的定義而言,指的是由一組特定情節單元串接而成,代與代之間口耳相傳的故事文本。
發布日期2019.10.03
口傳文學民間譚聲熔質變
群像
拉黑子.達立夫:藝術之眼與工匠之手
如今身為國際知名藝術家的拉黑子.達立夫,過去曾有過多重身分,包括遠洋漁民、設計師、木工、部落裡的「青年之父」等,看似與藝術無關,卻醞釀出他日後與自然相互連結的藝術創作。
發布日期2019.09.25
原住民藝術文化傳承自然
群像
林怡華:從「映像節」到「南方以南」
「山冶計畫」秉持文化永續與共享的核心價值,推廣不同形式的當代藝術展演,近年策劃的項目為2017年宜蘭「映像節Parallax:破壞控制」與2018年臺東「南方以南:南迴藝術計畫」。
發布日期2019.07.29
原住民藝術地方創生策展
群像
陳懷萱:用劇場深化社會實踐的人類學家
具有戲劇與人類學背景的陳懷萱,不斷嘗試將所學轉化為社會實踐,無論是創辦臉書社群「百工裡的人類學家」,或投入以老年議題為主的戲劇工作坊,都是在竭力挖掘將人類學應用於日常生活的可能性。
發布日期2019.07.15
人類學戲劇工作坊社會實踐
群像
邱璽民:那些年與那些人,小誌市集的再次相聚
相較於「雜誌」,以獨立出版為主、充滿自由精神的「小誌」(Zine),在形式與內容上似乎更加無拘無束。這樣的作品在眾聲喧嘩的時代該如何為世人所見?「小誌市集」會否是個解方?
發布日期2019.06.25
Not Big Issue小誌獨立出版
群像
鳥正:深入山區的追蟲人
自學出身的昆蟲採集者鳥正,專精的是臺灣的吉丁蟲。「玩蟲」多年的他,訝異於國人對本土昆蟲認識的不足,遂將心力放在建立品種的系統分類架構。
發布日期2019.06.17
吉丁蟲昆蟲研究生物多樣性
群像
陳宣誠:創作與實驗場的構築者
建築師陳宣誠所帶領的「負育群帶聚落」和「共感地景創作」團隊,皆抱持開放的態度,將建築作為一種探勘空間的觀察工具,以創作探索身體與地景之間的共感關係。
發布日期2019.05.23
建築建築教育建築設計負空間
群像
范欽慧:自然與人文聲景的探索者
范欽慧長期推動聲音環境教育,以不同領域的跨界合作,積極投身於聲景觀念在臺灣的推廣與探索,她從自身的生命經驗出發,分享從自然保育意識朝向聆聽文化的這段聲景探索之路。
發布日期2019.04.11
環境教育田野錄音聲景
群像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以想像力穿越聯繫古今幻境的門
有這樣一群人,熱愛遊戲和奇幻文學,同時也關注臺灣的歷史文化、都市地景、傳說與神怪,遂結合興趣與事業,從讀小說到寫小說,再從玩遊戲到設計遊戲。
發布日期2019.02.01
奇幻文學妖怪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