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Article 文章總覽

駐地
柏林移民者:私人的道地味覺
在不同的地域環境與時空下,販賣以自身背景為基礎的產物,往往需背負群眾對於差異性的想像與期待,而當現實與期待無法相互貼合時,多少也必須承擔質疑,質疑卻又是一種對自身信仰的侵蝕。
發布日期2023.06.14
身分認同飲食文化
駐地
當BDS少了一個M:卡塞爾文件展中的跨性空間
經由去中心化的文件展,不少酷兒團體獲得了發聲的機會。而也因為一場誤會,牽引出BDSM和BDS兩種大相徑庭的政治訴求。批評者漏看了一個M字,卻意外補上文件展中了性與政治的親密交集。
發布日期2023.06.07
BDSM卡塞爾文件展場域性少數跨性別
群像
與Mark Teh(鄭家榮)對話:民眾的劇場與歷史「鬼魂」的現身
本文專訪馬來西亞當代藝術團體Five Arts Centre成員Mark Teh(鄭家榮),談他如何參與FAC的發展脈絡、該團體又如何在馬來西亞的藝術倡議與文化行動中扮演的要角。
發布日期2023.05.31
Five Arts Centre歷史紀錄劇場馬來西亞
群像
陳憶玲:別人有別人的一席之地,我有我的小地方
誤打誤撞開啟了戲劇系人生,轉向行為藝術演出者到開了一間屬於自己的小酒館,甚至還擔任建築團隊的工地專案,憶玲的經歷跨度相當廣泛,但從這些看似分散的經驗中又可以覺察到屬於她那種獨特的個人實踐與衝勁。
發布日期2023.05.25
小地方行為藝術表演藝術
觀察報告
「開放資料」的危機感能否借鏡?淺談英國GLAM「走向國家收藏」的突破與挑戰
近年來,數位科技發展快速,使得GLAM管理的藏品及有關知識在網路平台上傳遞成為可能,加上提倡開放近用數位化藏品的「Open GLAM」運動,嘗試將龐大的知識文化能量轉移到服務的群眾手中,不僅希望吸引新的使用者,也期待拓展更多的價值與創造性。
發布日期2023.05.22
Open GLAM知識共享走向國家收藏開放資料
群像
臺灣產:城市吉祥物與他們的圖鑑
人見人愛的吉祥物,可能是你我童年記憶的玩伴,有時甚至擔任政府要角,傳達重要的政策訊息活動。然而當細究這些角色,我們似乎可以從中看到更多,透過訪問g0v的長期貢獻者劉哲瑋和專業操偶師Orin,讓我們對於這些臺灣產的吉祥物與背後的公共政策有更多一點的認識。
發布日期2023.05.19
公共政策吉祥物資料庫
觀察報告
從體制中一瞥視覺的身分,淺談平面設計的特定場域
好的設計是橋樑,反之造成鴻溝、具有侵略性。城市的面貌因場域的不同而改變,而平面設計在各場域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也有所不同。
發布日期2023.05.16
城市平面設計文化設計
觀察報告
當一顆樹在無人之島上倒下,那會有任何聲音嗎?
因從小就著迷於與可見/不可見發音對象的溝通,作者梳理自身關照聲音的經驗,透過關於身體、文化與符碼的連結探索聲響領域以及這個軟性的定義界線,如何被作為文化定義、作為統治手段與戰爭武器被運用。
發布日期2023.05.12
介面聲音聲響
觀察報告
Radiw(歌謠)、Misafafahiyan(蛻變),和那些用歌說故事的人
或許對於阿洛這一代阿美族人來說,談論radiw的真正意義,是不要忘記了如何在唱歌的行動中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就像通過radiw作為一種「說故事的行動」,成為一個說故事的人一樣。
發布日期2023.05.09
radiw 歌謠原住民跨性別音樂
駐地
何謂紀念碑?美國Monument Lab對紀念碑的重新審視
在陷入轉型正義辯論複雜的泥淖之前,我們或許可以透過認識位於美國費城的非營利公共藝術和歷史工作室 Monument Lab 來重新了解何謂紀念碑。
發布日期2023.05.05
Monument Lab歷史紀念碑轉型正義
觀察報告
夢想城鄉:在一處允許「脆弱」的地方彼此陪伴
作者與我們分享他在夢想城鄉實習的經驗,在過程中,如何逐步透過陪伴交付自己,也接起他人。在面對自身的脆弱同時變成更具同理心的人。
發布日期2023.05.02
實習無家者藝術貧窮議題
駐地
英國博物館「無償奉獻,無價貢獻」的秘密武器:志工
英國博物館對志工的依賴,也讓志工發展出對博物館深厚的情感,不只與社區產生連結,也形塑了博物館的面貌和給人的形象,甚至是志工自我的身分認同,交織成了許多深刻又銘心的故事。
發布日期2023.04.25
博物館志工英國
觀察報告
演算法的微笑:「數位孿生自造計畫」
當代許多創作都試圖揭示演算法在社會各層面所造成的巨大影響,透過不同方式描寫全面滲透進入日常生活的科技所帶來的改變。而作者藉由觀察徐聖凱的計畫工作坊,重新思考演算法技術和創作者所關注的面相術所交會出的挑戰。
發布日期2023.04.21
CREATORS 2022大數據數位孿生演算法
觀察報告
定位?或,迷失於南方:「南方宇宙生存指南:遊記、未來書寫與殖民地」
CREATORS的「南方宇宙生存指南:遊記、未來書寫與殖民地」計畫試圖將中性物質「再政治化」,以定居者殖民、非人、環境、臺灣史、物流產業鏈、生態學等各種關鍵字,將我們從「全球化的現代日常」拉回「在地」視角。
發布日期2023.04.18
CREATORS 2022南方殖民藝術研究
觀察報告
推測與孿生的創作難題:施懿珊「數位孿生技術下的未來判罰形式」觀察報告
在觀看施懿珊的作品時,我時常會有著以下疑問:它在思想上的廣度跟深度,是否侷限了創作的發生? 施懿珊與賴火旺的雙生關係,是否影響了創作?就外圍的觀察者而言,這是需要被釐清的問題。
發布日期2023.04.14
CREATORS 2022數位倫理數位孿生科技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