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
EN
Wave
短波
專屬短波發送,關於C-LAB的第一手活動訊息。
Article
文章
透過「觀察報告」、「駐地」、「群像」等單元,呈現多面向的文化主題。
Review
觀察報告
以深入報導和評述文字,呈現作者關於文化實驗的思辨與觀察。
Encounter
駐地
來自各地駐點的作者,以獨到的眼光探索世界,分享從地方出發的文化觀點。
Sketch
群像
採訪報導在地的文化實驗者,探看文化生態系的豐富面貌。
Archive
檔案
考掘C-LAB的歷史與記憶,將曾經存在過的痕跡保存為檔案。
Article
文章總覽
分類
全部
觀察報告
駐地
群像
年度
全部
2021
2020
2019
2018
關鍵字
全部
空總
CREATORS 2019
當代藝術
CREATORS 2018
歷史
表演藝術
生物藝術
文化實驗
檔案
實驗
音樂綠洲
CREATORS 2021
CREATORS 2022
玩聚場
音樂
空間
CREATORS 2020
移工
記憶
舞蹈
送出
觀察報告
軟體為何是「軟」的?淺介軟體研究
或許有一天寫程式會像按快門那樣容易。每日都會使用到的軟體並非理所當然的存在,我們該如何思考這些充斥於日常生活中的各式介面,又該如何進行軟體研究?掀開介面背後層層結構的思維方式。
發布日期
2022.12.28
科技
網路文化
軟體研究
駐地
社區藝術只是「圍爐取暖」嗎?芝加哥 Rebuild Foundation 的啟示
在圍爐與不圍爐的矛盾下,芝加哥的Rebuild Foundation 採取了一種怎樣的手法,這手法帶給參加者怎樣的經驗,它又有什麼可以讓我們學習的地方?
發布日期
2022.12.22
Rebuild Foundation
文化平權
社區參與
非裔美國人
觀察報告
以目觸之/知:立體視覺與虛擬旅遊
本文以立體視鏡作為梳理19世紀西方文化、科學及影像事件的交會點。消費者僅需將一張張立體照片置於立體視鏡前,並參照地圖與「旅遊指南」提供的地理與地方文化資訊,便能在家中完成一趟趟「虛擬旅遊」。
發布日期
2022.12.14
帝國主義
攝影史
立體視鏡
視覺文化
觀察報告
在當代轉身:談原住民族音樂文化與場景中的時間性
雖然說談音樂表演與地方(place)有各種觀點,例如探究環境形塑音樂文化場景(scene)。本文所希望分享的,是在臺灣殖民歷史的脈絡下,在不同場景中遇見原住民族的音樂表演時,那種陌生的親近感。
發布日期
2022.12.08
原住民
時間性
音樂場景
觀察報告
易讀手冊:從「資訊無障礙」到「障礙者參與」
「易讀手冊」就是資訊無障礙的一種,是將既有的生活資訊、藝文活動和社會福利等訊息,轉譯成簡單易懂的圖文說明。易讀手冊不只是一本設計印刷品,更因為有每一位心智障礙者的參與,而轉化成文化交流和公民意識發展的加速器。
發布日期
2022.12.02
共融
文化平權
易讀手冊
障礙者參與
群像
盧淑嫺:我喜歡跳舞,因此希望任何人都可以跳舞
每個當下的選擇,都是即興舞蹈的一部分,而我們需要建構的,就是一個沒有對錯,沒有任何一個人需要被排除在外,用自己的特質跳舞的世界。
發布日期
2022.11.29
共融
接觸即興
文化平權
舞蹈
觀察報告
從「錄像藝術」的不適切框架看臺灣當代藝術影像的解讀危機與論述方法的更新(下)
本文延續上篇,探問我們該如何理解今日臺灣的影像藝術?文中爬梳近年學者針對臺灣錄像藝術的脈絡跟定義的考究,爾後探討電影不斷擴充自身意義的同時,藝術影像在當今學院分類下的僵化危機和反思。
發布日期
2022.11.23
視覺文化
錄像藝術
電影
觀察報告
從「錄像藝術」的不適切框架看臺灣當代藝術影像的解讀危機與論述方法的更新(上)
本文分為上下篇,探討在臺灣藝術脈絡行之有年、且無所不包的「錄像藝術」是否真的有助於我們理解今日的影像藝術,甚至當代電影的意義?而各式辭彙所指稱的意義又是如何影響著臺灣錄像藝術創作者和作品的展示場域。
發布日期
2022.11.16
藝術
視覺文化
錄像藝術
電影
群像
日常的原型,可以是樂園――專訪貢幼穎:充滿好奇的展演,與冒險
在十餘年的工作後,Yoyo決定用將近半年的時間走訪歐洲各個藝術節,哪裡有趣,就往哪裡去,找尋自己的興趣所在。爾後,她與友人創立「原型樂園」,引介、策劃各式新型態的藝術展演計畫。
發布日期
2022.11.10
原型樂園
日常生活專家
現地藝術
表演藝術
駐地
為改變而慶祝:立陶宛紀實攝影展觀察
在展覽「為改變而慶祝」中,我們會發現紀實與藝術間的界線模糊,而這也提醒了我們必須在有限的認知中,不斷地在懷疑與辯證之間找到平衡,然後看看展覽以外的世界,究竟改變了什麼、慶祝了什麼?
發布日期
2022.11.03
攝影
歷史
立陶宛
觀察報告
反省的反省:「超限社會」的科技藝術批判
在「超限社會」中,許多作品與數位科技有關,議題圍繞幾個關鍵詞,包含演算法、大數據、AI、深偽、元宇宙等。這些關鍵詞之所以能夠串接成為展覽主題,乃是因為一個統攝性的核心概念:監控資本主義。
發布日期
2022.10.26
基進行為主義
監控資本主義
科技藝術
超限社會
群像
從衰敗和鑑定開始的修復研究:帝國理工學院化工所博士生劉冠麟的科學保存之路
「研究保存前,你要先了解怎麼壞的。」劉冠麟這樣說。原本是念材料科學工程學的他,後來投入文物科學保存與鑑定,之後又因種種機緣而轉向化工領域,在研究文物保存的路上,劉冠麟是如何思考的?
發布日期
2022.10.20
保存
文物修復
科學
鑑定
觀察報告
藝術與氣候變遷:尚待開發的合作場域
近年氣候變遷工作者與藝術家的結盟越來越多,嘗試將艱澀的氣候科學研究論據,透過藝術與大眾溝通,動員民眾實踐氣候行動。氣候工作者將藝文工作者簡化為「說故事」專家的想像,僅能反映現行氣候行動的不足之處,並非藝文工作者期待的創作狀態;當代藝術在觀念與行動上回應氣候變遷的作法,也未必能符合氣候工作者「解決問題而非回應問題」的期待。
發布日期
2022.10.12
氣候變遷
淨零排放
環境永續
藝術行動
觀察報告
圖說繭之國――蠶絲產業與近代日本
作者透過研究日本蠶業發展的圖像,引領我們一同探訪「繭之國」。從視覺文化回溯過往的產業勝景,從江戶至明治,跨距兩百餘年的產業是如何透過圖像映顯於我們眼前,反映著當時的社會、環境與政治關係。
發布日期
2022.10.06
文化
日本
產業
視覺文化
觀察報告
舉著火把的人:光影劇場中的地方教育與文化記憶轉化
來自花蓮縣壽豐鄉水璉國民小學的劇團,團名的阿美族語「Padawdaway」意為「舉著火把的人」,透過光影劇場,轉化地方的文化記憶,並在學習過程中,吸收進所有的參與者的心中。
發布日期
2022.09.28
文化記憶
藝術教育
表演藝術
1
2
3
4
5
10
About
關於我們
文化實驗,期許的是一種文化翻轉、創意撞擊的不服從態度。當實驗成為一種態度之後,各種文化倡議和新道路,將如水波、震波、音波、光波、電波,自此展開。
文化實驗場要展現的是當代的創造者文化、製作者文化、分享者文化、參與者文化,希望藉此締造嶄新的文化創作生態系,讓當代讀者從雲端分享平台出發,利用人文數位技術,結合當代藝術之眼與文化觀察的批判反思,由文化創新啟動社會創新之鑰。
《CLABO實驗波》是由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發行的線上刊物,希望打造一個從文化出發的跨域實驗平台,成為文化實驗同伴的群聚之所,藉著文化實驗的嶄新故事,我們於此啟程走向未來!
Editorial Team
編輯團隊
發行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主編
王萱
執編
高慧倩
Copyright
版權聲明
本網站內所有刊載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像、著作、檔案、資訊、網站架構、視覺呈現安排、影音、軟體及程式等之版權,除特別指明外,網站內的所有內容,均為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所有或已獲得版權持有者授權使用,並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保護。
未經本網站之同意或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製、轉載、散佈、引用、變更、播送或出版該內容之全部或局部。若您欲引用或轉載本網站內容,除明確為法律所許可者外,必須依法取得本網站或其他權利人的事前書面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