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駐地

將注定遠去的礦業時光,以復刻而凝練:英國黑鄉生活博物館

黑鄉生活博物館園區一隅。攝影/王欣翮
Info 相關資訊
發布日期2024.08.14
博物館歷史生活博物館社群行銷

「生活博物館」(Living Museum)是一種透過歷史場景的再現,讓觀者體驗過去的博物館形式。位在英格蘭達德利(Dudley)的黑鄉生活博物館(Black Country Living Museum),興許是英國最知名的案例,其場景之精彩不只讓時代犯罪影集《浴血黑幫》(Peaky Blinders,2013-2022)多次選址拍攝,其社群更在館方行銷團隊的操作下,累積了120萬粉絲的高追蹤數。

但這一開始,都只是為了呈現與保存黑鄉地區的歷史。

沉浸式的體驗塑造:歷史場景

「黑鄉」指向伯明罕北部西米德蘭郡(West Midlands)的工業場景,當地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便以煤礦和鐵礦的盛產,與周遭數以千計的煉鐵廠和鍛造廠產業聚落聞名。美國駐伯明罕領事Elihu BURRITT曾以Black by day and red by night,描述此地白天因礦坑與工廠作業而黑色煙霧瀰漫,夜晚因火爐繁忙而徹夜不眠的通紅模樣;然而,1960年代末隨著製造業萎縮,黑鄉最後一個礦坑關閉,運河荒廢,鐵路廢止。黑鄉的人們一方面知道過去的榮光將不復再,一方面也認知應該創立博物館來保存當地的歷史遺產與記憶,索性在1978年成立黑鄉生活博物館。幾經轉變,已從最開始的六人小組團隊,發展成有著280名員工與大量志工的博物館。

博物館團隊復刻1860年代的礦業景象。攝影/王欣翮
館方重製Elephant and Castle酒吧磁磚。攝影/王欣翮

如今,黑鄉生活博物館佔地26英畝,露天開放式的園區彷彿遊樂園般,集結礦坑、報亭、理髮店、唱片行、造磚廠、坑道、鑄造廠等各種建築與設施。從1840跨度到1960年代,每幢建築與設施都凝縮了一個歷史場景,觀眾可以親自走入查看細節,沉浸式體驗各年代的生活。場景由博物館的研究團隊塑造,在深入爬梳當地歷史後,他們會思考該以何種建築呈現其面貌:比如礦坑是為了讓遊客體驗1850年代的礦坑內部,以及礦業工作之嚴酷所特別打造的;酒吧Elephant and Castle不僅是園區重要的餐飲酒水休憩所,亦復刻1959年黑鄉備受歡迎的工人聚會場所。由於該酒吧在2001年就被拆除,原始建築只剩下部份磚塊,博物館館方與當地磁磚工廠A Studio重新製作裝飾磁磚,盡其努力復刻成記憶中的原貌。

其他建築如圖書館Woodside Library,則是一磚一瓦從原地移植。該圖書館原在2008年關閉,博物館團隊為了典藏,先是將磚瓦編號,再移植到館內如拼圖般重建。園區還有專屬運河,遠因是這裡早年其實有個工廠,頻繁利用運河將商品運送到伯明罕市區;博物館選址於此後,館方重新挖掘、疏通運河,並在旁建造金屬工廠與鑄造鐵鍊的鍛造爐,以此重現黑鄉過去在帝國時代所扮演的角色⸺即使位處內陸,黑鄉打造的船組件陪著大英帝國航向世界,鐵達尼號的巨錨即是其代表產品。

園區內的專屬運河。攝影/王欣翮
黑鄉過去生產的巨錨。攝影/王欣翮
運河畔的鍊鐵鍛造爐。攝影/王欣翮

黑鄉生活博物館並非靜止的博物館,園區內的場景持續擴增:2024年新開設工業展示區後,博物館便將鑄鋁工廠J H Lavender & Co.遷移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勞動力短缺,該工廠決定從英聯邦招募移工加入製造業,包含印度、巴基斯坦、加勒比海的移民來到此地,成為黑鄉的新成員。因此,在博物館中重現J H Lavender & Co.,不僅完備了黑鄉的勞動場景,更旨在呈現英國作為移民國家的多元性,以及移民文化如何擴展當地歷史。

除了勞動場景外,博物館近年也積極地再現常民生活樣貌,並進一步讓觀眾體驗消費。除了酒吧象堡、烘焙坊和炸魚薯條店外,館方還設置比如1930年代的裁縫店,供觀眾現場消費。縱使其定價450英鎊,與時下的平價西裝品牌Burton’s相比足足高上六倍,但是顧客可以在此實際測量尺寸、選擇布料、款式和剪裁,完成專屬自己的西裝。館方強調,此舉回應了1930年代現成服飾尚不發達,人們在客製後終生穿著,乃至代代相傳的時尚文化。

由於遊客幾乎可以走進所有屋舍,碰觸物件、感受氛圍,大大增加了參訪的沉浸感。研究團隊也和設計團隊合作,無論牆上海報、商品包裝等所有物件都符合史實,部份展示也包含博物館的收藏。而為了讓觀眾對歷史的體驗不僅停留在物件本身,黑鄉生活博物館更仰賴著「歷史人物」來運作。

館方復刻1930年代裁縫店的外觀。攝影/王欣翮
裁縫店的內部檔案供民眾參考。攝影/王欣翮

趣味化的體驗設置:歷史人物

多數的生活博物館為使觀眾的體驗更為擬真,館員常會扮成歷史人物與觀眾對話。黑鄉生活博物館的操作更是淋漓盡致,每天園區內大概會有三十至四十名歷史人物,部份化身參訪學校團體的導遊,或是商店、場景內的員工,而這些故事的演繹都奠基在真實歷史之上。

如唱片行Stanton’s Music Shop,其店主的人物設定為曾在印度軍隊服役的Mr. STANTON,他挾著為印度上流社會調音的經驗,回到黑鄉販售鋼琴,並一步步將業務擴張到其他樂器與樂譜。1904年,該店搬遷至博物館周遭的商店街,並導入唱片銷售業務。館方刻意將唱片行的背景設定在1959年,當時BBC主宰英國的廣播與電視頻道,拒斥如貓王等來自美國的流行音樂;與此同時,私營的海盜電台在英國崛起,盡情地播放著靡靡之音。彼時,青少年們拿著收音機調整電波,想辦法收到非法訊號,Mr. STANTON的業務便鎖定從美國進口、被主流媒體排拒在外的唱片,每個週末都有大批青少年聚集於此,迫不及待接觸最新的音樂。黑鄉生活博物館藉此唱片行的設立,呈現出當時黑鄉的青少年文化,而「Mr. STANTON」既是店主也是歷史人物,每天不只是顧店,至今更以音樂為媒介,向來訪的民眾分享這段曾經發生在黑鄉、發生在英國的集體故事。

工作人員扮成屋主,以歷史角色之姿分享1940年代民宅細節。攝影/王欣翮
原始屋主的照片仍舊擺放在屋內。攝影/王欣翮

歷史人物並非僅限單一人物敘事,有些更奠基於社群的集體回憶。如工業區中新增的歷史人物Fitzroy,就取自加勒比海移工們的口述歷史,利用眾人的故事形塑出角色文本,再與社群討論其穿著和表演方式。館方也表示,未來人物開發會納入多元共融策略。比如近期推出的新人物David SMITH便匯聚1960年代聾人社群,在黑鄉成長的童年記憶所撰寫而成,該人物亦由聾人演員們扮演,向大眾介紹其社群的豐富內涵,並引導如何與其溝通交流1

記憶的採集不單讓博物館得以重新建構一套本地的歷史敘事,同時也有機會與在地居民建立起更緊密的交流。館內志工Dave BALL便是一例,他從十歲開始協助父親配送牛奶,至今已經累積了43年的牛奶工經驗。館方在整理其生命史後,以其亡父Ken BALL為原型,創造出牛奶工人的角色,並在園區內復刻一台電動三輪牛奶車「灰熊」(Graiseley),由Dave開著車、繼續演繹父親的故事。

樂於與觀眾分享的Dave不僅扮演其父親,也會出現在音樂行、五金行或摩托車行,偶爾化身成老師帶領學校團體參觀2館方希望其工作人員盡可能地體驗不同角色,避免固定扮演而造成職業倦怠。此外,並不是所有的工作人員都來自黑鄉;當然,如果他們具備黑鄉口音或記憶的話,可以在本地遊客參訪時增添角色氛圍,並開啟不同層次的對話。不過,正如黑鄉本身就是一個充滿移民的所在,來自外地的工作人員定居於此工作與生活,也會繼續譜寫屬於自己版本的黑鄉歷史。

1960年代民宅內由博物館設計團隊所復刻的海報、報紙等物件。攝影/王欣翮
館方復刻1960年代糖果店所販售的報紙、香菸、糖果等商品,並由工作人員扮演店主。攝影/王欣翮

線上社群行銷經營

復刻的歷史場景與塑造的歷史人物,使得黑鄉生活博物館成為一個完美的舞台;不需刻意打造,即能在社群媒體上呈現出黑鄉的歷史。博物館行銷團隊從2020年8月21日開始發布第一支TikTok後,在疫情期間爆紅,如今已累積120萬粉絲。每支短影音製作流程都耗費大量企劃工作,先是編寫腳本、與研究團隊核實,再從扮演歷史人物的工作人員中,挑選適合拍攝的表演者,並諮詢服裝、交通、動物等不同領域的園區專家後,方才進行拍攝、剪輯、音訊製作等工作。經營初期,團隊仍刻意配合 TikTok趨勢,拍攝舞蹈挑戰或心靈小語等短影音,但是如今也重新評估此一發展策略,未來可能參考觀眾喜好,拍攝性別相關或社會正義等既往較被忽視的主題,同時讓每支影片更聚焦在博物館本身而非社群潮流。

行銷團隊經理 Hannah BROWN強調,雖然黑鄉生活博物館在TikTok上有著其他館舍難以項背的追蹤數,以及遍佈世界的追蹤者,但他們很難量化TikTok的觀看次數,是否實際轉化到現場3;團隊其實也不如此追求,反而希望打造出「黑鄉」這個品牌。他們認為目前最重要的社群,仍是只有25萬追蹤者的Facebook,因為其受眾和博物館的目標觀眾相符:以30-50歲的女性為主,且多為母親,是家庭旅遊的決策者;再者,縱使Facebook長期被詬病年齡層老化,但是許多活躍的使用者實際上是黑鄉當地的長輩,如年奶工Dave一般,身藏大量黑鄉早年故事,而當團隊在社群上分享其蒐集到的歷史記憶時,他們不只會積極地加入討論,至或拿出更多珍藏的史料,使社群經營不單是以復古風潮為手段的行銷,或是歷史故事的採集,還包含在地社群的連結建立。

Brown也表示,由於公關行銷團隊只有五人,除了Facebook、TikTok、InstagramX等社群平台的經營外,也需要負責官方網站、公關活動和新聞辦公室。為此,團隊已經調整各社群的策略,特別是TikTok的經營資源可能會縮編,甚至移轉至傳統媒體版位,試圖觸及更多觀眾。不過,行銷推廣的核心仍舊圍繞著如何提升訪客體驗,讓民眾觸及博物館相關資訊後,起心動念前來體驗,並在離開後安排下次回訪,或是推薦給他人。

黑鄉在地牛奶工Dave BALL現於園區擔任志工。攝影/王欣翮
在TikTok上超受歡迎的老爺爺,時常會遇到遊客對他熱情呼喊。攝影/王欣翮

在走訪黑鄉生活博物館前,我不免對於這類型生活博物館,藉由歷史遺產的移地保存,甚至歷史場景的復刻感到懷疑,擔心其是否會讓歷史僅淪為遊樂園的裝飾舞台。但實際拜訪後,我發現沉浸式的歷史場景,應被視為接觸大眾的形式;至於博物館體驗的真正完備,則仰賴其所捏塑出的歷史人物。正因為這些歷史人物背後的故事,奠基在口述歷史,甚至真實存在的人物身上,不僅使他們與背後所代表的時代意義充滿溫度,更藉由捏塑的過程,緊扣在地社群的連結(如Dave BALL),並伴隨著新時代的價值變遷,重新挖掘過去忽視的歷史面向(如聾人、移民社群)。

另一方面,博物館也善用社群媒體的操作,在臉書上經營著他們所欲觸及的在地社群。無論是線上或線下,都將黑鄉生活博物館塑造成一個匯聚記憶、凝聚認同的平台。不過,若只停留在此,依然可能陷入在地歷史推廣的困境⸺對於非本地的觀眾來說,他們並沒有理解黑鄉歷史之必要。但是,黑鄉生活博物館在TikTok上以趣味的企劃,勾起外地觀眾的興趣、建立起對於黑鄉的印象,激起他們了解至或實地拜訪的意圖。來訪期間,又藉由與園區內歷史人物的對話,開展對黑鄉歷史的認識,進而完整在地歷史的教育推廣。臺灣近年不乏如何在保存維護歷史的同時,將歷史有效傳達給觀眾的討論,黑鄉生活博物館之例或許能作為兼顧歷史議題與觀眾體驗之參考。

學校團體正參訪黑鄉生活博物館園區一隅。攝影/王欣翮

責任編輯:童詠瑋

Info 相關資訊
發布日期2024.08.14
博物館歷史生活博物館社群行銷
Footnote 註釋
02
館內歷史人物團隊現今約有一百五十名工作人員,多數是志工,但也有部份兼職人員。
03
博物館社群爆紅後,團隊在訪客問卷中加入「你從何處得知我們」一題,約有7%的旅客填選TikTok,其中又有4成來自美國。
Author 作者
王欣翮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藝術史與考古學碩士。前美術館館員,現派對漫遊者,近來花在賽車與足球的時間比展覽多一點。
More 相關文章
觀察報告
囚犯與鄉親:白色恐怖再現的主體化路徑
透過指認這些主體形象與接合構造如何為國家操作,我們又如何為其統治,作者反思囚犯與鄉親複合體所共同維持的「療癒壓迫系統」。作為特定歷史社會中的政治犯生命到底是什麼?其中的意志,究竟應該怎麼被有機地,在藝文創作、社會運動與兩者交會的各種社會實踐中承繼?
發布日期2024.02.21
歷史白色恐怖轉型正義
觀察報告
緩衝、遲延與知覺行動:「介入空城現場」及其關係導向的評述
「空城現場」團隊的長期性實踐,試探一種「關係導向的評述」在操作上的初步思索:既需要扣合實踐過程的各個環節作為基礎,進行深度和批判性的分析和論述;亦時刻惦記著評述本身在表達形式和特質的重要性。
發布日期2024.01.18
CREATORS 2023歷史藝術行動
駐地
被遺忘的車站⸺東德鄉間站務宿舍的藝術駐村
克萊因瓦爾諾車站(Klein Warnow station)位於德國柏林至漢堡間,部分克萊因瓦爾諾車站舊址由庫巴藝術中心代為管理,將建築內部稍作改造,成為駐村藝術家的居住空間、工作室及展覽場域。
發布日期2023.11.27
歷史駐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