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
EN
Wave
短波
專屬短波發送,關於C-LAB的第一手活動訊息。
Article
文章
透過「觀察報告」、「駐地」、「群像」等單元,呈現多面向的文化主題。
Review
觀察報告
以深入報導和評述文字,呈現作者關於文化實驗的思辨與觀察。
Encounter
駐地
來自各地駐點的作者,以獨到的眼光探索世界,分享從地方出發的文化觀點。
Sketch
群像
採訪報導在地的文化實驗者,探看文化生態系的豐富面貌。
Archive
檔案
考掘C-LAB的歷史與記憶,將曾經存在過的痕跡保存為檔案。
Article
文章總覽
分類
全部
觀察報告
駐地
群像
年度
全部
2021
2020
2019
2018
關鍵字
全部
CREATORS
空總
當代藝術
生物藝術
文化實驗
歷史
玩聚場
實驗
表演藝術
音樂綠洲
檔案
記憶
污痕
空間
COVID-19
沉浸美學
公眾參與
打開場域
實驗建築
遊戲
送出
觀察報告
街頭遊戲,玩出創意:特公盟的街道遊戲
特公盟可說是臺灣目前推動兒童遊戲權「最國際化又最接地氣」的團體,這個媽媽們組成的團體運用了每個人的專長,開拓合作改善公園遊戲場的任何可能。
發布日期
2019.09.03
兒童遊戲權
公共空間
玩聚場
街道遊戲
觀察報告
妖怪與後殖民臺灣:雞屎藤舞蹈劇場的民俗題材轉繹與創作
相較於日本從百年前便萌生之妖怪學研究,臺灣直至近年才因中研院學者林美容的《魔神仔的人類學想像》開啟了從人類學、民俗學角度正視過往被視為「鄉野奇譚」的鬼妖民間傳說。
發布日期
2019.09.02
後殖民
紀錄劇場
重構妖怪
觀察報告
妖怪入城的時代
當妖怪入城,以非日常的姿態穿梭巷弄,並不是要搗毀都市、讓古老的風暴佔領廢墟,而是尋求傳統與當代的媒合,現代性學會謙遜,不再粗暴地掃蕩一切,像迎賓一樣為古老記憶打開城門。
發布日期
2019.09.02
拉美文學
現代性
重構妖怪
觀察報告
傳統與創新:在臺灣文學中看見鬼怪
由於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的特殊性,在多元族群並存之下,臺灣產生豐富多樣的鬼怪文化,並在民間文學的口傳或者歷代文人的書寫,鬼怪成為創作靈感泉源,賦予文學中更多的想像空間。
發布日期
2019.09.02
妖氣都市
重構妖怪
鬼怪文學
觀察報告
文化實驗的未來圖書館:反思「妖氣都市」展做為文學與藝術的橋梁
如何讓臺灣的「妖怪學」與日本做出明確的區分,盤點既有的妖鬼文學,轉化為藝術的體驗場域,以做為臺灣妖怪學未來與世界民間妖鬼文學對話的一種體驗呈現。
發布日期
2019.09.02
妖氣都市
文化實驗
重構妖怪
駐地
海平面下的島嶼,韓國光州亞洲文化殿堂駐村紀錄
居處在這座建於地底深處、有如龐大的民主紀念碑之中,ACC的存在是多重的,它讓人刮目相看,同時又自相矛盾,那或許反映了社會的集體記憶與選擇性遺忘,以及人們對民主的想像。
發布日期
2019.08.31
ACC
光州事件
文化機構
觀察報告
透明性、流動性、暫時性,多層紀念物的結構可能
接續前兩篇分別以「歷史」、「污痕」為主題的研究,本文則是以「多層紀念物」的「結構」為主題,來與前兩者共同建構「污痕結構學」的觀點。
發布日期
2019.08.16
CREATORS
污痕
記憶構件
駐地
少男少女站出來,響應全球氣候罷課
一個瑞典少女決定不去上課,為了氣候。無謀的一人行動,卻慢慢獲得注意,透過網路與媒體傳播,她的說法啟迪了全球各地的同齡人,使本以為自己無能為力的少男少女們也展開了各別的行動。
發布日期
2019.08.07
抗爭
氣候變遷
環境
群像
林怡華:從「映像節」到「南方以南」
「山冶計畫」秉持文化永續與共享的核心價值,推廣不同形式的當代藝術展演,近年策劃的項目為2017年宜蘭「映像節Parallax:破壞控制」與2018年臺東「南方以南:南迴藝術計畫」。
發布日期
2019.07.29
原住民藝術
地方創生
策展
觀察報告
可見的污痕、不可見的髒污:從細菌到紀念物
本文從19世紀下半發展出來的「細菌學」談起,以科學史、政治史、文化史的角度探討「污痕」的多重意義:在歷史上,細菌不僅是以「污痕」的形式才得以成為科學家研究的對象。在納粹時代,希特勒更自詡為細菌學家,將猶太人理解為「細菌」。
發布日期
2019.07.26
攝影術
污痕
細菌學
觀察報告
軟體與主權的想像性變遷:論施懿珊CREATORS進駐計畫的可能和侷限
作為與世界溝通之基本界面「臉」――這個原本人類最特殊的辨識部位,在演算法架構下、被定上座標,提取特徵。成為數據、矩面、群集,甚至是「貨幣 」。
發布日期
2019.07.23
CREATORS
刷臉
軟體
觀察報告
我們要說什麼樣的故事?
創作計畫與製作的差別為何?是否可能透過國際共製計畫的激盪,開拓不同想像,從國內採購與補助機制的綑綁中解脫、並思考新的製作模式?如何創造最佳的對話場域?
發布日期
2019.07.23
CREATORS
原住民藝術
表演藝術
觀察報告
實驗.影像.對話:回聲像計畫觀察報告
該如何在每一個往前進的時代發展節點上展開所有可能性,並折返回到起點,回應最根本的問題――影像是什麼?什麼是動態影像?
發布日期
2019.07.23
CREATORS
實驗
音像
觀察報告
從籌辦演出轉往Audiovisual Art創作者的培育
噪流創立之初便以推廣臺灣聲音藝術為主要的目標,直至2018年,重思過往以策畫演出活動為主軸時所遇到的困境,轉向以培育未來的演出者為主。
發布日期
2019.07.17
CREATORS
噪音
音像
觀察報告
不存在的存在:「空氣結構Lab」駐村計畫
空氣成了一個隱喻。空氣的流動、不定、可變,是其魅力所在。被空氣的可能性給吸引了的兩個年輕建築人,拋棄傳統剛性結構,發出一種對於沈重和定向的不滿。
發布日期
2019.07.17
CREATORS
結構
補助
8
9
10
11
12
About
關於我們
文化實驗,期許的是一種文化翻轉、創意撞擊的不服從態度。當實驗成為一種態度之後,各種文化倡議和新道路,將如水波、震波、音波、光波、電波,自此展開。
文化實驗場要展現的是當代的創造者文化、製作者文化、分享者文化、參與者文化,希望藉此締造嶄新的文化創作生態系,讓當代讀者從雲端分享平台出發,利用人文數位技術,結合當代藝術之眼與文化觀察的批判反思,由文化創新啟動社會創新之鑰。
《CLABO實驗波》是由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發行的線上刊物,希望打造一個從文化出發的跨域實驗平台,成為文化實驗同伴的群聚之所,藉著文化實驗的嶄新故事,我們於此啟程走向未來!
Editorial Team
編輯團隊
發行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主編
王萱
執編
高慧倩
Copyright
版權聲明
本網站內所有刊載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像、著作、檔案、資訊、網站架構、視覺呈現安排、影音、軟體及程式等之版權,除特別指明外,網站內的所有內容,均為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所有或已獲得版權持有者授權使用,並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保護。
未經本網站之同意或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製、轉載、散佈、引用、變更、播送或出版該內容之全部或局部。若您欲引用或轉載本網站內容,除明確為法律所許可者外,必須依法取得本網站或其他權利人的事前書面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