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
EN
Wave
短波
專屬短波發送,關於C-LAB的第一手活動訊息。
Article
文章
透過「觀察報告」、「駐地」、「群像」等單元,呈現多面向的文化主題。
Review
觀察報告
以深入報導和評述文字,呈現作者關於文化實驗的思辨與觀察。
Encounter
駐地
來自各地駐點的作者,以獨到的眼光探索世界,分享從地方出發的文化觀點。
Sketch
群像
採訪報導在地的文化實驗者,探看文化生態系的豐富面貌。
Archive
檔案
考掘C-LAB的歷史與記憶,將曾經存在過的痕跡保存為檔案。
Article
文章總覽
分類
全部
觀察報告
駐地
群像
年度
全部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關鍵字
全部
空總
CREATORS 2019
CREATORS 2022
歷史
當代藝術
表演藝術
CREATORS 2018
生物藝術
文化實驗
檔案
音樂
實驗
音樂綠洲
CREATORS 2021
影像
玩聚場
記憶
舞蹈
空間
CREATORS 2020
送出
觀察報告
施懿珊的資訊(意識)戰與黃鼎云的預言(治理)術
關注網路資訊戰中的敘事模型,施懿珊的核心關懷是找出當代人生活在何種社會情境之中?而黃鼎云則是透過解析信仰中的神性的發聲方法,與其政治性的影響關係。
發布日期
2021.02.23
CREATORS 2020
信仰
政治性
資訊戰
群像
南機拌飯:空間共享、社群培力的培養皿
南機拌飯是由一群年輕人以合作社組織方式,在南萬華忠恕社區所經營的基地。名中有「拌」,即是以空間開放、資源共享為合作社的核心理念,希望人們匯聚於此,碰撞出新的可能性。
發布日期
2021.01.20
合作社
社會創新
社群培力
觀察報告
主動進擊的博物館:由民間而起的新歷史運動(下)
回顧1980年代的德國,民間主動介入並嘗試各種工作方法與展演形式,大幅度地捲動整個社會對於轉型正義工作的關注與參與,使得歷史反省工作不再只限於一小群人的奔走疾呼,而是真正地擴散到了社會之中。
發布日期
2020.11.17
恐怖地誌
行動博物館協會
轉型正義
觀察報告
歷史考掘的民主化:由民間而起的新歷史運動(上)
德國的歷史考掘運動中,帶有深厚的左翼基因,自「由下而上的歷史」、「自己寫自己的歷史」觀念輸入後,也隨即與1980年代的「另翼運動/新社會運動」浪潮結合起來,新的歷史研究主題因而浮上檯面。
發布日期
2020.11.17
歷史工作坊
歷史研究民主化
轉型正義
駐地
洞窺基隆: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基隆防空洞
基隆全市有90%為山坡地,這個城市就這麼因地制宜的挖了一個又一個的山洞作為防空洞。這些防空洞分布在基隆的大街小巷裡,這樣的空間在基隆隨處可見,卻常常被視而不見。
發布日期
2020.11.03
歷史地景
空間活化
防空洞
觀察報告
不只有現場藝術――Re: Play 操/演現場
2020年,C-LAB秋季年度大展「Re: Play 操/演現場」,以「現場藝術」(Live Art)為基礎,邀請16位藝術家,由三位策展人分別以「展演現場」、「推衍現場」和「檔案現場」呈現。
發布日期
2020.10.19
Re: Play
檔案
現場藝術
身體
觀察報告
不是用看的,用體驗的:第七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ANIMA阿尼瑪
今年已是第七屆的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ANIMA阿尼瑪」不以高科技或華麗的互動式影像來吸引目光,也不打算回應何謂錄像、何謂影像的定義問題,而是選擇將觀點拉回單純的觀看。
發布日期
2020.10.14
ANIMA
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
錄像
群像
巫彥德:以行動實驗回應貧窮,人生百味甘苦談
圍繞著都市貧困的議題,初期的人生百味由行動構成,將資源與合作對象連結起來。如今的人生百味,自詡為一個回應貧窮問題的「行動實驗室」,透過文化建構著眼於問題的根本。
發布日期
2020.10.08
助人文化
文化建構
貧窮議題
駐地
被凝視的展演,印尼移工的藝文場景觀察
移工為什麼展演?為了誰展演?主流社會習慣性地把印尼移工視為一個整體,並化約成某種第三世界的落後形象,而忽略移工內部的異質性。
發布日期
2020.09.25
國族想像
移工
藝文場景
觀察報告
病毒、例外狀態、危脆性:當前生命政治情境的一些反思
當疫情開始在歐洲擴散,全球知名哲學家莫不對疫情與防疫措施發表評論,引發熱絡的論戰。姑且不論各自立論點的差異,本文主要的目的在於釐清這波論戰的一些關鍵,進而反思當前的生命政治情境。
發布日期
2020.09.11
COVID-19
危脆性
生命政治
觀察報告
我們為何看蝸牛做愛?生物藝術與性別視角的交織探討
生物藝術的創作奇想中,性別議題的探討一直是重要的命題之一,本文透過四件由藝術家與各領域的科學家、生態學家等的合作計畫,從性別文化的探問延伸至人類中心的思考與反省。
發布日期
2020.09.11
生命倫理
生物藝術
觀察報告
看見生物藝術實驗室的各種可能
生物藝術實驗室應該是什麼樣呢?作者透過關於全球重要的生物藝術實驗室的盤點與架構的討論,彙整出生物藝術領域的多元實踐樣貌,並進一步想像一個生物藝術實驗室的可能。
發布日期
2020.09.11
生物藝術
生物藝術實驗室
生物駭客
群像
關於我們這些異男,你不知道的臺灣通勤第一品牌
由李毅誠和張家倫主持的Podcast節目「臺灣通勤第一品牌」,絕對是2020年另類的臺灣奇蹟。在百家爭鳴的眾節目中,兩人用一種無差別格鬥派的姿態,行走在Podcast江湖上。
發布日期
2020.08.28
Podcast
性別平權
表演藝術
觀察報告
賦予園區多變表情:C-LAB戶外裝置計畫「交幻場 Wonderland」
C-LAB戶外裝置計畫「交幻場 Wonderland」分別透過「實驗建築」、「場域色彩」、「工藝地景」、「光環境藝術」等不同面向,以一系列裝置作品迎接走入園區的民眾。
發布日期
2020.08.12
光環境藝術
場域色彩
實驗建築
工藝地景
觀察報告
經典兒童交響樂變身AR有聲書《聲之書:彼得與狼》
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全新製作《聲之書:彼得與狼》,則是以「AR有聲書」的形式重現這首經典兒童交響樂童話。
發布日期
2020.08.12
AR
全景式環繞聲音系統
彼得與狼
8
9
10
11
12
About
關於我們
文化實驗,期許的是一種文化翻轉、創意撞擊的不服從態度。當實驗成為一種態度之後,各種文化倡議和新道路,將如水波、震波、音波、光波、電波,自此展開。
文化實驗場要展現的是當代的創造者文化、製作者文化、分享者文化、參與者文化,希望藉此締造嶄新的文化創作生態系,讓當代讀者從雲端分享平台出發,利用人文數位技術,結合當代藝術之眼與文化觀察的批判反思,由文化創新啟動社會創新之鑰。
《CLABO實驗波》是由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發行的線上刊物,希望打造一個從文化出發的跨域實驗平台,成為文化實驗同伴的群聚之所,藉著文化實驗的嶄新故事,我們於此啟程走向未來!
Editorial Team
編輯團隊
發行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主編
劉郁青
執編
莊佳娟
Copyright
版權聲明
本網站內所有刊載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像、著作、檔案、資訊、網站架構、視覺呈現安排、影音、軟體及程式等之版權,除特別指明外,網站內的所有內容,均為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所有或已獲得版權持有者授權使用,並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保護。
未經本網站之同意或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製、轉載、散佈、引用、變更、播送或出版該內容之全部或局部。若您欲引用或轉載本網站內容,除明確為法律所許可者外,必須依法取得本網站或其他權利人的事前書面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