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Article 文章總覽

觀察報告
我們要說什麼樣的故事?
創作計畫與製作的差別為何?是否可能透過國際共製計畫的激盪,開拓不同想像,從國內採購與補助機制的綑綁中解脫、並思考新的製作模式?如何創造最佳的對話場域?
發布日期2019.07.23
CREATORS 2018原住民藝術表演藝術
觀察報告
軟體與主權的想像性變遷:論施懿珊CREATORS進駐計畫的可能和侷限
作為與世界溝通之基本界面「臉」――這個原本人類最特殊的辨識部位,在演算法架構下、被定上座標,提取特徵。成為數據、矩面、群集,甚至是「貨幣 」。
發布日期2019.07.23
CREATORS 2018刷臉軟體
觀察報告
藝術家的聚集,所為何事?側記吳孟軒與其關於「共」的機制思考
問題的癥結並不在藝文補助機制本身,毋寧說,是思考藝術工作者們彼此之間,以及他們與藝術機制之間的「交換經濟」還有哪些生產關係的可能性?
發布日期2019.07.17
CREATORS 2018共創市場機制藝文補助
觀察報告
不存在的存在:「空氣結構Lab」駐村計畫
空氣成了一個隱喻。空氣的流動、不定、可變,是其魅力所在。被空氣的可能性給吸引了的兩個年輕建築人,拋棄傳統剛性結構,發出一種對於沈重和定向的不滿。
發布日期2019.07.17
CREATORS 2018結構補助
觀察報告
從籌辦演出轉往Audiovisual Art創作者的培育
噪流創立之初便以推廣臺灣聲音藝術為主要的目標,直至2018年,重思過往以策畫演出活動為主軸時所遇到的困境,轉向以培育未來的演出者為主。
發布日期2019.07.17
CREATORS 2018噪音音像
群像
陳懷萱:用劇場深化社會實踐的人類學家
具有戲劇與人類學背景的陳懷萱,不斷嘗試將所學轉化為社會實踐,無論是創辦臉書社群「百工裡的人類學家」,或投入以老年議題為主的戲劇工作坊,都是在竭力挖掘將人類學應用於日常生活的可能性。
發布日期2019.07.15
人類學戲劇工作坊社會實踐
觀察報告
「譯譜者」計畫的觀察記錄
鍾適芳造訪了計畫空間「譯譜室」,為其中以「譜」為媒介所展開的研討、論辯與思想碰撞,留下緻密的觀察筆記,討論從原本音樂、舞蹈出發的「譜」,擴延到在字義、形式與他者的多重創讀展演。
發布日期2019.07.10
CREATORS 2018拉邦舞譜爪哇宮廷舞譯譜者
觀察報告
跟悲傷的人一起跳舞:火,以及眾的平面
吳思鋒記述創作者林正宗如何經驗弄鐃科儀的田野調查與在地轉化,也讀出圓劇團嘗試取徑庶民文化發展當代馬戲的用心。
發布日期2019.07.10
CREATORS 2018民俗馬戲
觀察報告
《窯.臺》:野孩子的惡之華與其超越性別的反父權批判
野孩子肢體劇場如何藉《窯.臺》的實驗,從惹內《陽台》劇本映照到空總所在位置歷史權威的解構,從表演團隊的跨界合作到表演身體的性別倒置扮演,在異質空間中表現對父權的批判。
發布日期2019.07.10
CREATORS 2018性別蒙太奇解構威權
觀察報告
在生活裡遺忘,在遺忘裡記憶:城市、建築、紀念物的歷史閱讀
人需要多少歷史?德國哲學家尼采會說,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他認為,若是不去從「過去」擷選出「歷史」的話,人將無法成為「人」。然而,太多的「歷史」也會讓人卻步不前。
發布日期2019.07.05
CREATORS 2019歷史污痕紀念
觀察報告
切身而做:劉時棟斷簡、殘片裡的美學探索及省思
朱貽安觀察劉時棟的「『Lands』殘片文化實驗計畫」,聚焦他以漫遊者「切身」之姿,隨機採集臺北城市所生產出的視覺及物質文化的殘餘,以「冗餘」破壞與再建構當代社會。
發布日期2019.07.03
CREATORS 2018冗餘拼貼記憶
觀察報告
在地實驗「Archive or Alive――劉守曜獨舞數位典藏研發計畫」觀察員手記
王柏偉的觀察員手記,探究表演藝術的「典藏」與「紀錄」的方法、可能性與侷限。
發布日期2019.07.01
CREATORS 2018典藏概念美術館資料庫
觀察報告
擴張記憶的空間:再訪記憶與目光所及之處
林怡秀為「沉浸式逝去影像考古計畫」寫的觀察報告,論黃偉軒運用3D立體點雲技術,把「沉浸」擴充為「空間構成」的概念,透過技術保存影像資訊形態的「空間記憶」,是否可能?
發布日期2019.07.01
CREATORS 2018檔案沉浸記憶
群像
邱璽民:那些年與那些人,小誌市集的再次相聚
相較於「雜誌」,以獨立出版為主、充滿自由精神的「小誌」(Zine),在形式與內容上似乎更加無拘無束。這樣的作品在眾聲喧嘩的時代該如何為世人所見?「小誌市集」會否是個解方?
發布日期2019.06.25
Not Big Issue小誌獨立出版
駐地
芬蘭仰仗森林建國,也用木結構建築反轉都市地景
做為歐洲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如何應用這項可再生的資源,是芬蘭制定國家發展政策的重要方針之一。
發布日期2019.06.19
木建築森林資源綠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