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群像

日常的原型,可以是樂園――專訪貢幼穎:充滿好奇的展演,與冒險

運作原型樂園十年來,問起她的內在驅力時,「好像真的要對其他人、對這個世界很好奇。」Yoyo想了想後這樣和我們說。圖/許𦱀倩攝影
Info 相關資訊
發布日期2022.11.10
訪談 王萱、侯伯彥撰文 侯伯彥
原型樂園日常生活專家現地藝術表演藝術

貢幼穎(Yoyo)前往歐洲實習的那一年,已在臺灣工作了約莫十個年頭。大學畢業後,她當過兩年小學老師,也曾赴荷蘭唸藝術管理,多數時候擔任表演藝術相關的製作企劃工作,生活卻在不知不覺間失去熱情,不確定下一步該怎麼走。抱著一試的心情,她以自己感興趣的「現地/限地藝術」(site-specific art)為題,申請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第一屆「藝術經理人出國進修專案」獎助,用將近半年的時間走訪歐洲各個藝術節。計畫過程中,她走訪了一些知名的展演組織,餘下時間宛如她個人的「流浪者計畫」,哪裡有趣,就往哪裡去。

「那半年改變了我的一生。」Yoyo笑著說,那是2009年。

在瑞士的小鎮上,Yoyo獲得計畫之外的情報,決定接下來前往維也納,看一個「公寓裡的展演」。她找來朋友一起參加,兩人搭乘地鐵前往通常不會有外國遊客出現的移民區域,報到、戴上手環,忐忑又興奮地沿著路線指引在街上穿梭,尋找一站又一站的民宅,完全沒有概念自己將會遇到什麼――連路邊恰好發生行車事故而聚集的人潮,都令他們懷疑,會不會也是演出內容的一部分?

2009年,參加「公寓計畫」(X Wohnungen),戴著活動手環,沿著路線指引在街上穿梭,找尋演出的公寓。圖/貢幼穎攝影
在「公寓計畫」(X Wohnungen)的指引下,尋找一站又一站舉行演出的民宅,對於自己將會遇到什麼完全沒有概念。圖/貢幼穎攝影

按電鈴,上樓,進門。工作人員讓兩人穿上護膝,沒有任何預告,一對小姊弟出現,要他們跪下。一切都發生地很快,Yoyo只記得眼前一黑,自己變成四肢著地,被人拉著往前爬行(事後看到照片,才知道被套上了牛頭馬面的頭套)。重見光明時已身在客廳,小姊弟要他們擲骰子,選到「恐怖屋」:那是一個暗暗的臥房,棉被從上舖蓋到下舖,形似漆黑山洞;一片寂靜中,手電筒忽然由下往上照出兩個鬼臉大叫,兩人也不甘示弱地叫回去,直到忽然有人掀開棉被,宣布表演結束。

「我覺得我非常幸運,第一組就遇到小孩,是一個完全可以放下戒心與自尊的開始⋯⋯」充滿細節的回憶歷歷在目,Yoyo說得眉飛色舞,話語中有翼飛翔,彷彿又回到十多年前那個震撼自己的晚上。造訪第一所公寓之後,雖然還來不及細細思考方才的經歷,她形容自己「啪」地一下被打開,當晚連續走訪了七個演出:在教堂圖書室裡聽宗教訪談錄音帶、與藝術家談心的「秘密服務」、待在樓上不斷傳來腳步聲的房間⋯⋯全然陌生的環境中,日常生活化為沒有解釋的一道道衝擊,有的表演不知所以然,越回想卻越喜歡:「我那時在想,這到底是什麼?跟以前在臺灣看過、玩過的表演或戲劇都不一樣,可是怎麼那麼有趣。」

貢幼穎,大家也常喚她Yoyo。圖/許𦱀倩攝影

在十餘年的工作後,Yoyo用將近半年的時間走訪歐洲各個藝術節,哪裡有趣,就往哪裡去。

這趟旅程,成為Yoyo開啟另一段旅程的契機。回臺灣後,「原型樂園」(Prototype Paradise)就此誕生,雖然定調為當代表演團體,實則引介並策劃各種新型態的展演,讓藝術家和非藝術背景者互動協作。就像是為了延續當年那一夜的深刻體驗,往後數年間他們有過許多嘗試,以多變的藝術行動探索社會框架,不變的是對人事物保持好奇,以及永遠記得享受箇中樂趣。

現實的展演:原型樂園、地方與人

「在臺灣沒有接觸過這樣的東西,乾脆自己來做。」與友人秦嘉嫄聊天的過程中,原型樂園有了雛形,他們憑著一股衝勁就跑去立案。Yoyo回憶道,這個名字由另一位友人顧心怡所取,最初的核心理念只是想以未曾嘗試的形式,進行「跟現實互動」的藝術計畫:以戲劇比喻,不是在黑盒子裡演出寫好的劇本,更像走上街去有機地發展,一切都可能是未被定型的「原型」;而「樂園」,自然是要保持快樂與玩心了。

當時臺灣以空間為要素的藝術創作,多是利用其地理或物理特質發想,例如舞者以身體回應景觀、創作者以視覺媒材回應環境脈絡,與Yoyo在維也納經歷的出發點並不相同。發生在真實生活空間裡的「公寓計畫」(X Wohnungen),每個展演皆為藝術家與當地參加計畫的公寓主人經由認識、討論並共同創造而來,呈現出該地的某種切片――雖然策展人馬蒂亞斯.李林塔爾(Matthias LILIENTHAL)有戲劇背景,但大部分的演出都難以定義――在這裡,表演和日常生活綁在一起,「現實」(reality)就是展演本身,是擬人化的展演者。

吸引Yoyo的,是「site-specific」(現地/限地)中的「site」(場域),代表物理性的「地方」;而原型樂園想操作的,彷彿正是去發現:為什麼會有這個「地方」呢?

2012年,原型樂園正式開始運作,依照每次計畫的不同,Yoyo會尋找適合的夥伴一起工作。第一個活動「新店串門子聯展+摩托車劇場」屬於團隊的內部嘗試(網站紀錄尚以「beta」(測試)稱之),顧名思義,請觀眾參與新店三處的展演,而接駁期間的摩托車互動過程,也成為表演的一部分。

2012年「新店串門子聯展+摩托車劇場」其中一站來到友人安原良家,與他及他的父親一同參與演出。圖/傅裕惠攝影

彼時,Yoyo以朋友家作為展演的處所之一,聽他父親講述當年的故事;幾年後,朋友告訴她,父親失智了,但那天一群年輕人造訪、玩得非常開心的回憶,曾讓父親的好心情持續了好一陣子。「一方面我們好像有介入現實,另一方面也讓現實介入我們,觀眾跟參與的情境彼此間互相滲透。」多年後回望,她自認更能理解「跟現實互動」的真實意義:「如果把他們父子叫做表演者,我們這群觀眾的參與跟互動,也回過頭去影響了他們真實的生活。」

同年舉辦的第一個公開活動「種子芽學堂」,也對原型樂園影響甚巨。學堂請來藝術家舉辦工作坊與示範演出,包括Yoyo當年在歐洲認識的巴西藝術家古詩大佛.奇瑞亞可(Gustavo CIRÍACO),他與夥伴奧地利舞者安卓雅.索伯格(Andrea SONNBERGER)僅僅靠著一條寬版鬆緊帶,將十多位參與者圍在一起,上街走路一小時;沒有任何規定或技巧,唯一的要求是不要說話與照相。

「本來是要看藝術家表演,一起圍著鬆緊帶走上街,發現行人都在看我們,會清楚意識到自己從觀看者變成被看者。」他們在臺北捷運芝山站一帶移動,宛如變形蟲走過大街、鑽進窄巷,望向美麗的關渡平原或髒污的排水溝。兩位藝術家默契十足,有時會一起轉身、動作或站到某個街角引導觀看,Yoyo將兩人形容為「用身體帶領大家踏查城市的人類/考古學家」。而每次的成員組成、在鬆緊帶內的反應主動或被動,甚至路上遇到的人事物,都會影響整場體驗。有一次,他們在公園遇見好奇的里長,對方因為詢問未果(活動要求不能說話),竟請來警察問話,成為一段有錢也買不到的特殊插曲。這個Yoyo心中完美的參與式展演,就叫做《當我們走在一起》,歷經不同地方的駐村才發展出由繁入簡的形式,乍看單純,卻有效而精準。

當然,如同過去在維也納的經歷,以及未來原型樂園會一再遇到的問題:這樣的展演到底是什麼?該如何定位?既不是舞蹈、也非劇場,後來決定就叫做表演(performance)。或許可以說,那之中具有某種「日常生活裡的展演性」,是人與人在真實空間中,經由框架而出的參與和互動方式。此後,「參與」和「真實空間」兩項要素,幾乎便是原型樂園固定不變的基調。

2012年12月,原型樂園邀請了巴西藝術家古詩大佛.奇瑞亞可(Gustavo CIRÍACO)、奧地利舞者安卓雅.索伯格(Andrea SONNBERGER),兩人用一條白色大鬆緊帶,將十多位觀眾和他們圍在一起,共同在台北街頭走路一小時。影片©原型樂園

和「日常生活專家」一起冒險

透過廣義的表演,原型樂園連結起現實中的人與環境,各種趣味就在其中發生。但為何以表演作為媒介?「我們以前比較熟悉戲劇,專業演員(actor)在你面前創造虛構;現在則比較像表演者(performer),不是扮演,而是在一個情境當下發生的事。」Yoyo這麼解釋:「我不會用沉浸式去形容,因為我們想去回應或展演的,就是那個地方,所以就只能在那邊(發生)。」

進入日常,進入現實生活。比起「取材」,原型樂園在做的更像是「擾動」。

2015年《跟著垃圾車遊臺北》,原型樂園與清潔隊員沿線出勤,在街頭進行不同形式的表演與互動。演出的背後充滿細節,因為發生在真實場域的事情,必須得把所有隨機跟意外視為理所當然,當成內容的一部分來考量。其中,最難處理的可能是道德倫理議題:作為藝術創作方,尤其得注意自己不能影響到清潔隊員的工作,現實中,他們可能會因為大小問題被市民檢舉投訴,團隊為此必須付出相應的溝通成本與配套措施,確保一切都在知情同意的情況下進行。

Yoyo表示,這種社會參與式的計畫,經常會被問到:那有促成什麼改變嗎?的確,藝術計畫難以迅速促成明顯改變,但過程中總會有些小事讓人發現「好像有些改變正在發生」。舉例來說,計畫其中一個單元名為「故事小巴」,類似於資深隊員為觀眾分享清潔作業中個人經驗的特別導覽。剛開始,清潔大哥認為大家不會對這些事有興趣,介紹起來不太順暢;但這個單元裡與清潔大哥密切工作的劇場創作者蕭於勤發現,到了第二次、第三次呈現時便越來越有條理,聽得出有經過思考轉化。「小轉變發生在過程中⋯⋯至少他願意花時間去整理並分享自己的工作,這應該是他以前沒想過要做的事,」她說,「我覺得光是這個就還蠻有意義的。」

2015年,原型樂園的行動公共藝術計畫《跟著垃圾車遊臺北》透過街頭表演和「故事小巴」等活動,將生活中的人與事融入表演之中。影片©原型樂園

對原型樂園而言,除了參與計畫的創作者,清潔隊員也像共同合作者,路人和丟垃圾民眾則是第三方。Yoyo以德國里米尼紀錄劇團(Rimini Protokoll)發明的詞彙「日常生活專家」(experts of everyday life)來形容這些「素人」:他們不以藝術為職業或專業,也並非真正的表演者,只是因為主題而被加入。而原型樂園的出發點,沒有要去改變他們的生活,更像「提供一個機會嘗試沒做過的事,用新的眼光看待習以為常的東西」。

「我還蠻常跟一起工作的創作者、邀請來的素人說:『我們來試一個大家都沒做過的事』。大家真的都會想,做這個要幹嘛?有意義嗎?有好處嗎?我會回應:『要幹嘛』就是我們一起來討論決定的。」她笑著說,然後大家就會超級沒有安全感,但往往還是願意嘗試。「我覺得大部分素人都還是有一點『玩心』,各自有不同目的,而我們則是去把冒險的那一面喚出來。」

有趣的事,都發生在過程裡

原型樂園運作至今十年,回顧歷年來舉辦的藝術計畫,有的是經費較為確定的委託案,有的則是Yoyo自己寫企劃案申請經費,最後能有多少預算往往都是未知數。身為主要創作者與負責人,是什麼樣的內在驅力,推著她不斷往前?

「好像真的要對其他人、對這個世界很好奇。」Yoyo坦言,自己也想知道這樣的驅力能走到多遠,但是過程中的確有很多樂趣――藝術計畫成了某種打探的藉口,能因此去到新的地方、認識新的人與生活型態。至於營運上會遇到的困難,通常是以不超支為主旨,按照經費多寡把事情做完,且由於計畫都不售票,宣傳變成內容的一部分,要思考的是如何讓公眾接觸到訊息,沒有賣票壓力反而開心。

2021年,原型樂園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舉辦「未來相談室」。Yoyo以英國藝術家約書亞.沙發兒(Joshua SOFAER)的原創概念為始,兩人共同發展出這項公眾參與式展演,邀請各行各業的非藝術領域工作者擔任「人生預測師」,從各自的專業出發,和報名觀眾展開關於未來的一對一交流,整個現場更被打造成兼具隱私卻又可供旁觀的展場。

多位人生預測師之中,有一位長年從事人資工作的職涯規劃諮詢顧問,由於此次接受預測的觀眾多為藝文從業者,令他接觸到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客群,帶來某種文化衝擊。「他以前覺得對的人生就是要有企圖、一步步去實現,」Yoyo分析著別人的分析,「這次遇上許多人說不滿意工作、又不知道怎麼辦,真的在轉職的人卻也少之又少,赫然發現原來還有別種人生可以過。」

這或可謂間接分析出了藝文從業者的普遍困境?她露出採訪中經常出現的笑容,彷彿再次為自己多年來的樂園之旅寫下註解:「所以才說,很多有趣的事都發生在過程裡。」

原型樂園「未來相談室」展演現場。圖/林育全攝影

另一個未來

我們在C-LAB結束訪談,朝出口走去,遠處傳來藝術裝置的奇異殘響,迴盪於偌大的場地中,一年多前「未來相談室」即在此舉辦。出於好奇,我請Yoyo回到更久遠的過去,預測自己的另一個未來:「如果2009年沒去參加維也納的展演,你覺得自己現在會在做什麼?」

「也許是在某個場館裡,擔任專案經理之類的藝術行政工作吧。」她想了想,很快答道;頓了一會兒,又認真地說:「這樣的話,我的收入應該會比現在來得高。可是現在的我會比較開心。」

Info 相關資訊
發布日期2022.11.10
訪談 王萱、侯伯彥撰文 侯伯彥
原型樂園日常生活專家現地藝術表演藝術
Reference 參考資料
01
原型樂園(Prototype Paradise):是一個力求創作新表演、探索新空間、尋找新媒材、產生新連結、開發新觀眾的當代表演團體,由劇場背景導演、製作人、文字工作者共同組成。引介並策劃各種新型態展演計畫,鼓勵藝術創作者與非藝術背景者互動協作。
Author 作者
侯伯彥臺北人。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所,從事影像創作、參與影展工作,也是自由撰稿人,經營臉書粉專「尋向影誌」。
More 相關文章
觀察報告
計畫、偏航、修復空間:探跨領域下的身體差異
CREATORS導演李奧森透過「帕瑪茲:隱形運動隊」計畫,藉由演出者身體回應其外在環境的關係,進一步探索其「跨領域」的可能。
發布日期2023.10.18
CREATORS 2023表演藝術身體
觀察報告
假使,警察開始旋轉:《切割、破裂、凝聚、碾碎、警察》李奧森
酷熱夏天,兩廳院實驗劇場上演著冷調的《切割、破裂、凝聚、碾碎、警察》,大批觀眾在現場自由遊走,空氣瀰漫著霧氣與五味雜陳的暴力味道。
發布日期2023.09.01
舞蹈表演藝術
群像
陳憶玲:別人有別人的一席之地,我有我的小地方
誤打誤撞開啟了戲劇系人生,轉向行為藝術演出者到開了一間屬於自己的小酒館,甚至還擔任建築團隊的工地專案,憶玲的經歷跨度相當廣泛,但從這些看似分散的經驗中又可以覺察到屬於她那種獨特的個人實踐與衝勁。
發布日期2023.05.25
小地方行為藝術表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