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Article 文章總覽

觀察報告
無頭鬼可以二次觀看嗎?高俊宏與梁廷毓歷史書寫中的遞迴系統
高俊宏與梁廷毓的歷史書寫隱然地越出了爭奪歷史詮釋權,以及建構「被大敘事埋沒者」之主體身分的書寫邏輯。他們如何將再次自我表述的可能性內蘊在其創作中,此一「可被自我再製」又意味著什麼?
發布日期2024.10.23
書寫歷史遞迴系統
觀察報告
試論曖昧形式
在當代,藝術形式總是難以確定。這種現象並不意味著「跨領域」此一想像的實現或已然內蘊、成為創作時的預設,而是說明當代的主體經驗已然無法被單一的藝術形式、媒介、特定領域的論述傳統所框限。
發布日期2024.10.16
當代藝術藝術形式
觀察報告
感與知的間隙:文字如何在作品中創造距離
當閱讀者將一個個文字讀入腦海時,讀者成了媒介,文字在閱讀的過程中化為話語,成為思緒的一部份。「是誰在說話?」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文字的閱讀過程中,因為讀者的參與可以變得模稜兩可。
發布日期2024.09.18
文字當代藝術
觀察報告
傳唱者與聆聽者:當代藝術展演的縫隙讀聲
本文探討聲音作為展覽敘事主體的情況下,如何全然展示自身,創造不可見卻可傳唱的記憶符碼。兩件作品中曾經被噤聲的歷史、埋藏在潛意識的個人創傷,以「不可能的沉默」、藉由聲音呈現出新的詮釋。
發布日期2024.09.04
當代藝術聲音
觀察報告
走不出戒嚴史的左翼失語:白色恐怖戲劇論
「小劇場死了!」在九〇年代初出現的這句話,給八〇年代中期出現的小劇場運動下了個註腳,似乎只有這句話才能讓小劇場的歷史討論轉個彎,繞到另一條思考與體制共構的生產關係上。
發布日期2024.08.19
小劇場運動左翼白色恐怖轉型正義
駐地
將注定遠去的礦業時光,以復刻而凝練:英國黑鄉生活博物館
「生活博物館」是一種透過歷史場景的再現,讓觀者體驗過去的博物館形式。位在英格蘭達德利的黑鄉生活博物館,興許是英國最知名的案例。但這一開始,都只是為了呈現與保存黑鄉地區的歷史。
發布日期2024.08.14
博物館歷史生活博物館社群行銷
觀察報告
藝術家,作為親密主義者
本文初步以劉文琪、石孟鑫為例,淺談藝術家如何透過創作取徑與觀眾建立親密關係,他們的作品形式不再設有宏大的歷史敘事或高聳的觀展門檻,而是誠摯地以作品表現調度觀眾的情緒與感知。
發布日期2024.07.26
當代藝術自我敘事親密主義觀眾
觀察報告
Live Coding:一個工程師樂手的心得與比較
今年5月C-LAB與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合辦「檔案影像創作計畫:再編碼」⸺五組藝術家結合多種媒材與技術構成的現場表演。本篇特邀作者從軟體工程師與樂手的角度分享經驗,盼能提出不同的觀點激盪。
發布日期2024.07.01
Live CodingTIDF
觀察報告
視覺的邊界:臺灣媒體的俄烏戰爭影像
當讀者對著邊界傳來的照片,試著從主戰與反戰等各個不同的立場,拼湊出不同的影像敘事時,這已經是一種越界,一種跨越敵我之分的協商練習。攝影可以用來劃定視覺的邊界,也可以是越界的起點。
發布日期2024.06.07
影像戰爭攝影
觀察報告
閱讀的條件,理解的模式:攝影、檔案型創作及其策展
檔案型創作,往往關乎性質殊異、體裁不同的檔案。其中,攝影影像總棲身於殊異媒介,成為此種創作的調度材料。這般宛若反射動作,將攝影視為檔案並加以運用的思維,也許源自兩者糾纏不清的歷史淵源。
發布日期2024.05.22
攝影檔案檔案型創作
駐地
朝向一種脆弱的紀念:綠島上的人權藝術
一踏上綠島,島上的自然環境就會鋪天蓋地襲來,壓倒性地征服著人的理性。往常更加著重探究、還原島上監禁政治犯的歷史,卻忽略了其強烈的天候與環境條件,如何可能改變人們看待歷史的方式。
發布日期2024.04.18
白色恐怖紀念綠島轉型正義
觀察報告
慾望後殖民:山海肉身與酷兒凝視
當過往被不同支配者分別壓抑的原住民男人與酷兒族群都早已到了現身乃至相逢的時刻,山海是迷障,還是迷情⸺翻看自上世紀以來就隱伏在我們文化發展中的「慾望譜系」,或許我們心中已有底案。
發布日期2024.04.10
原住民山海美學酷兒
觀察報告
創造的「場」
《民主聖殿》是由眾人共同搭建的臨時聚會所,一處由人的匯集所創造、參與、使用的場所。這個共同創造的「場」,既是318的另類記念碑,也是後318精神徵兆的顯影,同時也是眾人共同療癒運動傷害的所在。
發布日期2024.03.22
公眾參與年度展覽
駐地
在「修護」之間與之外:再訪MoMA媒體藝術保存維護現場
作者記錄2022年4月至7月間駐館MoMA媒體修護團隊的過程,觀察側重於保存實務現場中利害關係人的互動、團隊運作機制以及美國博物館機構的環境架構,藉此探究該館媒體藝術保存專業發展的緣由基礎。
發布日期2024.03.14
媒體藝術數位修護
觀察報告
囚犯與鄉親:白色恐怖再現的主體化路徑
再現白色恐怖的作品中,多論及特定類別的政治犯群體或個人,政治犯往往也呈現出某類特定的樣貌⸺這正是政治犯「主體化」所帶來的結果,呈現的是白色恐怖歷史與藝術場域的特定連結模式。
發布日期2024.02.21
歷史白色恐怖轉型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