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Article 文章總覽

觀察報告
生物藝術初探與發展
生物藝術(Bio Art)在藝術、科技與科學共融的背景下,於過去十數年間進入百花齊放的狀態。但究竟具備什麼樣性質的藝術創作可以被歸類在生物藝術?
發布日期2020.07.24
Eduardo KacGenetic Art生物藝術
駐地
福壽螺回娘家:一場跨越太平洋,物種、生態與藝術的田野調查
在臺灣福壽螺總被當成農害之一,然而為何福壽螺會從阿根廷來到臺灣?由人類學學者、生態學家和藝術家組成的「南美追螺團」也就此誕生,投入了福壽螺的尋根之旅。
發布日期2020.07.13
物種生態福壽螺
觀察報告
#地球很危險:「僻室」登陸火星的廢物、拔克與災難
「熒惑蟲計畫」以火星作為一個可能的烏托邦之境。透過三部曲的展演計畫,展現青年世代對於現況的困窘、更好生活的落空,以及對於未來期望的晦暗不明。
發布日期2020.06.23
CREATORS 2019移民階級輪迴
觀察報告
許你一個無性的未來?顧廣毅《延遲青春》
假想未來政府推行「延遲青春專案」,定期為青少年施打激素,延緩性徵出現。這樣的推想是否能為當前所身處的社會帶來關注青少年主體與性的思辨與省思?
發布日期2020.06.23
CREATORS 2019性別推測設計
觀察報告
數據生態中自然法則的無法則,談張永達的「Hidden Layer of City[臺北版]」
張永達以微感測裝置測量如氣體、土壤、植物等不同標的並進行實驗,將蒐集的數據透過演算法與人工智慧,藉此讓那些身體感官所無法觸及的世界現形。
發布日期2020.06.23
CREATORS 2019數據演算法
觀察報告
超越現代性分工邏輯的身體機器,從「磁帶音樂」到《人體同步模組》
林其蔚的「磁帶音樂」歷經多次版本更新,轉向成一套可供持續開發的「模組」。從技術角度來看,是將傳統科技哲學「機械係人體延伸」觀念反轉,還原為人體動作與聲音。
發布日期2020.06.23
CREATORS 2019劇場聲音
駐地
非人生物與當代社會間的關係,《伸縮耳》與荷蘭Rijksakademie駐村實紀
羅晟文以荷蘭駐村的經歷,闡述自己是如何從對於非人生物與當代社會關係的關注與探討,在完善的工作室機制下發展出《伸縮耳》計畫。
發布日期2020.06.16
動物權噪音超聲波
觀察報告
一面以城市/歷史記憶為材料的百納旗,談李立鈞、吳耀庭、謝杰廷的「污痕結構學」
旨在「如何讓歷史與記憶變得可見」,透過形式與材料分析,強調歷史並非中性、客觀地呈顯;相反地,人們總在以形式與媒材回應歷史並進而在城市中以「紀念物」建構記憶。
發布日期2020.06.10
CREATORS 2019污痕記憶構件
觀察報告
光波粼粼中映現的意識餘像:張立人、成媛、芮蘭馨《FM100.8》
《FM100.8》由張立人、成媛與芮蘭馨合作,以空軍總司令部舊址和旁鄰的正義國宅為基地,記敘場域的獨特氛圍、過去至今存在其中人們的經驗,以及持續變化的空間狀態。
發布日期2020.06.10
CREATORS 2019政治宣傳記憶
觀察報告
過去從未過去,「安魂工作隊」的調查行動與歷史時空再考掘
「安魂工作隊」聚焦外省政治犯特殊的離散狀態,以及國家暴力對其鎮壓的未明空間敘事。透過現地考掘,深入調查這段被封存的記憶,探究身處其中的個體與歷史間的關係。
發布日期2020.06.10
CREATORS 2019不義遺址負面文資
觀察報告
在姚瑞中的「犬儒共和國」撩政治
一個名為「犬儒共和國」的虛擬國家,近來在C-LAB的美援大樓設立了一處「駐中華民國大使館」,該國有國徽、國旗和國歌,還有一本專屬護照。
發布日期2020.06.09
歷史犬儒當代藝術
觀察報告
「零延滯」時代下的科技焦慮――關於鄭先喻的「同化者」
透過「同化者」一展看見人機互動中的矛盾與衝突,反思人的科技焦慮的同時,場域的空間特殊性或許能引出另一層思考與對話的可能。
發布日期2020.06.09
機器科技科技藝術
觀察報告
空總共筆.記憶徵集――共寫一部空間文化史
C-LAB於2020年開始「空總共筆」計畫,透過既有資料的搜集彙整、人物訪談等研究方法,嘗試建立空總文史資料庫。
發布日期2020.06.09
故事歷史空總
駐地
疫情下的紐約藝術博覽會
縱使軍械庫藝術週在今年詭譎的疫情肆虐下頗受影響,以開放多元著稱的SPRING/BREAK Art Show卻是不畏疫情地熱火朝天。
發布日期2020.06.02
COVID-19當代藝術藝博會
觀察報告
光照亮了誰?莊知恆的光實驗計畫與未知的暗
著眼於臺北市內逐漸被行人遺忘的地下道,試圖以莊知恆最擅長的媒材「光」,作為都市正消逝空間重新得到關注的契機。
發布日期2020.05.20
CREATORS 2019城市空間都市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