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Review 觀察報告

匯集關於文化激盪與創新實踐的思辨與觀察,邀集作者以深入報導和評述,提出對於文化實驗的觀察報告與回顧。
觀察報告
【短記】熊仔俠側寫
成立「安那其字幕公社」的熊仔俠,是長年關注另類電影文化、相關字幕資源,與追蹤少見冷門影視資源及其字幕訊息的影音流通愛好者不會錯過的名字。
發布日期2019.12.04
實驗電影盜版與字幕組翻譯
觀察報告
從字幕組尋探翻譯
翻譯是字幕組的核心活動。從語言學和人類學的觀點,翻譯是文本重現於新的社會文化情境之「變成之道」(manner of becoming),其不僅為跨越文化、語言疆界的活動,更是不同觀點的角力過程。
發布日期2019.12.04
後殖民盜版與字幕組翻譯策略
觀察報告
製造「中國」、盜版「中國」――安東尼奧尼影像碎片的冷戰拼貼(下)
官方盜版的《安東尼奧尼的「中國」》放映事件,究竟承載了什麼樣的時代記憶,留下了何等雪泥鴻爪的模糊印象?在官方意圖引領的輿論框架與民眾各自的觀影經驗間,是否總是相互契合?
發布日期2019.12.04
安東尼奧尼意識型態盜版與字幕組
觀察報告
製造「中國」、盜版「中國」――安東尼奧尼影像碎片的冷戰拼貼(上)
1972年12月26日,兩小時的精華版《中國》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舉行世界首映,但更大的迴響來自73年1月11日,美國ABC頻道在黃金時段播出的104分鐘全片選粹。
發布日期2019.12.04
安東尼奧尼官方盜版盜版與字幕組
觀察報告
非正式字幕的流通、政治與變形
字幕組從法律層面來看,時常與盜版和侵權劃上等號,但其實它不像傳統認知上的盜版涉及金錢上的交易,而是以「利他精神」運作。
發布日期2019.12.04
利他精神盜版與字幕組非正式傳播
觀察報告
重訪臺北之晨,走進一齣無聲電影的音場
C-LAB與國家電影中心合作的《重訪臺北之晨》,試圖在現場電影的形式外,尋找另一種實驗音像的可能。並提問:究竟白景瑞影像中的聲音是什麼?1960年代的臺北早晨聽起來怎樣?半個世紀後的臺北早晨,又有怎樣的聲景?
發布日期2019.12.02
實驗電影歷史聲景白景瑞臺北之晨
觀察報告
誰在決定誰?――決定論小記
在決定論光譜的兩端,一邊是堅信人的思維得以構築物質世界的笛卡兒式自我想像,另一邊則是對於數據中立性的信仰,主張數據分析得以使假象成為真實。
發布日期2019.11.25
反種族主義決定論演算法
觀察報告
在意識之沉重中輕盈遊走――舞蹈劇場《THE AWAKE》
在舞蹈劇場《THE AWAKE》的演出中,表演者成為一群「傳遞訊息」的角色,以抽離不涉入的方式表現漸凍症患者的狀態,提示漸凍症患者在生活上身體所遭遇的困難、自責與痛苦的內在心境。
發布日期2019.11.10
VR全景劇場舞蹈
觀察報告
給顛簸社會的明日預言,城市震盪City Flip-Flop
C-LAB年度大展「城市震盪City Flip-Flop」匯聚海內外多國藝術家,包含部分「2019 CREATORS計畫」參與者在內共13組團隊共襄盛舉,並特別和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灣建築學院、德國raumlaborberlin,和國內實驗性的創新組織等單位合作。
發布日期2019.10.30
城市震盪文化改造當代藝術社會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