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Review 觀察報告

匯集關於文化激盪與創新實踐的思辨與觀察,邀集作者以深入報導和評述,提出對於文化實驗的觀察報告與回顧。
觀察報告
文化實驗的未來圖書館:反思「妖氣都市」展做為文學與藝術的橋梁
如何讓臺灣的「妖怪學」與日本做出明確的區分,盤點既有的妖鬼文學,轉化為藝術的體驗場域,以做為臺灣妖怪學未來與世界民間妖鬼文學對話的一種體驗呈現。
發布日期2019.09.02
妖氣都市文化實驗重構妖怪
觀察報告
透明性、流動性、暫時性,多層紀念物的結構可能
接續前兩篇分別以「歷史」、「污痕」為主題的研究,本文則是以「多層紀念物」的「結構」為主題,來與前兩者共同建構「污痕結構學」的觀點。
發布日期2019.08.16
CREATORS 2019污痕記憶構件
觀察報告
可見的污痕、不可見的髒污:從細菌到紀念物
本文從19世紀下半發展出來的「細菌學」談起,以科學史、政治史、文化史的角度探討「污痕」的多重意義:在歷史上,細菌不僅是以「污痕」的形式才得以成為科學家研究的對象。在納粹時代,希特勒更自詡為細菌學家,將猶太人理解為「細菌」。
發布日期2019.07.26
CREATORS 2019攝影術污痕細菌學
觀察報告
實驗.影像.對話:回聲像計畫觀察報告
該如何在每一個往前進的時代發展節點上展開所有可能性,並折返回到起點,回應最根本的問題――影像是什麼?什麼是動態影像?
發布日期2019.07.23
CREATORS 2018實驗音像
觀察報告
我們要說什麼樣的故事?
創作計畫與製作的差別為何?是否可能透過國際共製計畫的激盪,開拓不同想像,從國內採購與補助機制的綑綁中解脫、並思考新的製作模式?如何創造最佳的對話場域?
發布日期2019.07.23
CREATORS 2018原住民藝術表演藝術
觀察報告
軟體與主權的想像性變遷:論施懿珊CREATORS進駐計畫的可能和侷限
作為與世界溝通之基本界面「臉」――這個原本人類最特殊的辨識部位,在演算法架構下、被定上座標,提取特徵。成為數據、矩面、群集,甚至是「貨幣 」。
發布日期2019.07.23
CREATORS 2018刷臉軟體
觀察報告
藝術家的聚集,所為何事?側記吳孟軒與其關於「共」的機制思考
問題的癥結並不在藝文補助機制本身,毋寧說,是思考藝術工作者們彼此之間,以及他們與藝術機制之間的「交換經濟」還有哪些生產關係的可能性?
發布日期2019.07.17
CREATORS 2018共創市場機制藝文補助
觀察報告
不存在的存在:「空氣結構Lab」駐村計畫
空氣成了一個隱喻。空氣的流動、不定、可變,是其魅力所在。被空氣的可能性給吸引了的兩個年輕建築人,拋棄傳統剛性結構,發出一種對於沈重和定向的不滿。
發布日期2019.07.17
CREATORS 2018結構補助
觀察報告
從籌辦演出轉往Audiovisual Art創作者的培育
噪流創立之初便以推廣臺灣聲音藝術為主要的目標,直至2018年,重思過往以策畫演出活動為主軸時所遇到的困境,轉向以培育未來的演出者為主。
發布日期2019.07.17
CREATORS 2018噪音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