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
EN
Wave
短波
專屬短波發送,關於C-LAB的第一手活動訊息。
Article
文章
透過「觀察報告」、「駐地」、「群像」等單元,呈現多面向的文化主題。
Review
觀察報告
以深入報導和評述文字,呈現作者關於文化實驗的思辨與觀察。
Encounter
駐地
來自各地駐點的作者,以獨到的眼光探索世界,分享從地方出發的文化觀點。
Sketch
群像
採訪報導在地的文化實驗者,探看文化生態系的豐富面貌。
Archive
檔案
考掘C-LAB的歷史與記憶,將曾經存在過的痕跡保存為檔案。
Review
觀察報告
匯集關於文化激盪與創新實踐的思辨與觀察,邀集作者以深入報導和評述,提出對於文化實驗的觀察報告與回顧。
假使,警察開始旋轉:《切割、破裂、凝聚、碾碎、警察》李奧森
酷熱夏天,兩廳院實驗劇場上演著冷調的《切割、破裂、凝聚、碾碎、警察》,大批觀眾在現場自由遊走,空氣瀰漫著霧氣與五味雜陳的暴力味道。
《創世熱》:簡談藝術創作與創世的差異
藝術家該被與創世的角色相提並論嗎?策展人以藝術家作品的內容及其使用的媒介,以聖經創世紀預言,象徵創作者對「造物/創作」的熱情與認知,並以「熱/Fever」描述臺灣創作者在國際上的地位改變。
「開放資料」的危機感能否借鏡?淺談英國GLAM「走向國家收藏」的突破與挑戰
近年來,數位科技發展快速,使得GLAM管理的藏品及有關知識在網路平台上傳遞成為可能,加上提倡開放近用數位化藏品的「Open GLAM」運動,嘗試將龐大的知識文化能量轉移到服務的群眾手中,不僅希望吸引新的使用者,也期待拓展更多的價值與創造性。
觀察報告
從體制中一瞥視覺的身分,淺談平面設計的特定場域
好的設計是橋樑,反之造成鴻溝、具有侵略性。城市的面貌因場域的不同而改變,而平面設計在各場域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也有所不同。
發布日期
2023.05.16
城市
平面設計
文化
設計
觀察報告
當一顆樹在無人之島上倒下,那會有任何聲音嗎?
因從小就著迷於與可見/不可見發音對象的溝通,作者梳理自身關照聲音的經驗,透過關於身體、文化與符碼的連結探索聲響領域以及這個軟性的定義界線,如何被作為文化定義、作為統治手段與戰爭武器被運用。
發布日期
2023.05.12
介面
聲音
聲響
觀察報告
Radiw(歌謠)、Misafafahiyan(蛻變),和那些用歌說故事的人
或許對於阿洛這一代阿美族人來說,談論radiw的真正意義,是不要忘記了如何在唱歌的行動中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就像通過radiw作為一種「說故事的行動」,成為一個說故事的人一樣。
發布日期
2023.05.09
radiw 歌謠
原住民
跨性別
音樂
觀察報告
夢想城鄉:在一處允許「脆弱」的地方彼此陪伴
作者與我們分享他在夢想城鄉實習的經驗,在過程中,如何逐步透過陪伴交付自己,也接起他人。在面對自身的脆弱同時變成更具同理心的人。
發布日期
2023.05.02
實習
無家者
藝術
貧窮議題
觀察報告
演算法的微笑:「數位孿生自造計畫」
當代許多創作都試圖揭示演算法在社會各層面所造成的巨大影響,透過不同方式描寫全面滲透進入日常生活的科技所帶來的改變。而作者藉由觀察徐聖凱的計畫工作坊,重新思考演算法技術和創作者所關注的面相術所交會出的挑戰。
發布日期
2023.04.21
CREATORS 2022
大數據
數位孿生
演算法
觀察報告
定位?或,迷失於南方:「南方宇宙生存指南:遊記、未來書寫與殖民地」
CREATORS的「南方宇宙生存指南:遊記、未來書寫與殖民地」計畫試圖將中性物質「再政治化」,以定居者殖民、非人、環境、臺灣史、物流產業鏈、生態學等各種關鍵字,將我們從「全球化的現代日常」拉回「在地」視角。
發布日期
2023.04.18
CREATORS 2022
南方
殖民
藝術研究
觀察報告
推測與孿生的創作難題:施懿珊「數位孿生技術下的未來判罰形式」觀察報告
在觀看施懿珊的作品時,我時常會有著以下疑問:它在思想上的廣度跟深度,是否侷限了創作的發生? 施懿珊與賴火旺的雙生關係,是否影響了創作?就外圍的觀察者而言,這是需要被釐清的問題。
發布日期
2023.04.14
CREATORS 2022
數位倫理
數位孿生
科技治理
觀察報告
落漆,替代即主格:「剝離――尋常痕跡的技術操作」觀察報告
從觀察者的角度來看,其實李勇志與宋佳芸的「剝離――尋常痕跡的技術操作」所需要的實踐場域,可能不是美術學院式的、架上繪畫或空間裝置式的作品展呈。
發布日期
2023.04.11
CREATORS 2022
物質
落漆美學
觀察報告
「先榨乾自己,再等腦力慢慢追上」
――旁觀囝仔人對物件劇場的摸索與實驗
對物件劇場感興趣的囝仔人,有感於目前劇場界對物件劇場的詮釋多元,而其中座標移動之運作幽微正是囝仔人好奇的部分,也進而探討物與人、物與空間的關係和意義。
發布日期
2023.04.06
CREATORS 2022
告別
囝仔人
物件劇場
1
2
3
4
5
10
About
關於我們
文化實驗,期許的是一種文化翻轉、創意撞擊的不服從態度。當實驗成為一種態度之後,各種文化倡議和新道路,將如水波、震波、音波、光波、電波,自此展開。
文化實驗場要展現的是當代的創造者文化、製作者文化、分享者文化、參與者文化,希望藉此締造嶄新的文化創作生態系,讓當代讀者從雲端分享平台出發,利用人文數位技術,結合當代藝術之眼與文化觀察的批判反思,由文化創新啟動社會創新之鑰。
《CLABO實驗波》是由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發行的線上刊物,希望打造一個從文化出發的跨域實驗平台,成為文化實驗同伴的群聚之所,藉著文化實驗的嶄新故事,我們於此啟程走向未來!
Editorial Team
編輯團隊
發行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主編
劉郁青
執編
莊佳娟
Copyright
版權聲明
本網站內所有刊載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像、著作、檔案、資訊、網站架構、視覺呈現安排、影音、軟體及程式等之版權,除特別指明外,網站內的所有內容,均為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所有或已獲得版權持有者授權使用,並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保護。
未經本網站之同意或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製、轉載、散佈、引用、變更、播送或出版該內容之全部或局部。若您欲引用或轉載本網站內容,除明確為法律所許可者外,必須依法取得本網站或其他權利人的事前書面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