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
EN
Wave
短波
專屬短波發送,關於C-LAB的第一手活動訊息。
Article
文章
透過「觀察報告」、「駐地」、「群像」等單元,呈現多面向的文化主題。
Review
觀察報告
以深入報導和評述文字,呈現作者關於文化實驗的思辨與觀察。
Encounter
駐地
來自各地駐點的作者,以獨到的眼光探索世界,分享從地方出發的文化觀點。
Sketch
群像
採訪報導在地的文化實驗者,探看文化生態系的豐富面貌。
Archive
檔案
考掘C-LAB的歷史與記憶,將曾經存在過的痕跡保存為檔案。
Article
文章總覽
分類
全部
觀察報告
駐地
群像
年度
全部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關鍵字
全部
歷史
當代藝術
空總
表演藝術
CREATORS 2019
CREATORS 2022
CREATORS 2023
CREATORS 2018
檔案
影像
文化實驗
生物藝術
實驗
音樂
空間
轉型正義
公眾參與
音樂綠洲
CREATORS 2021
玩聚場
送出
觀察報告
藝術家的聚集,所為何事?側記吳孟軒與其關於「共」的機制思考
問題的癥結並不在藝文補助機制本身,毋寧說,是思考藝術工作者們彼此之間,以及他們與藝術機制之間的「交換經濟」還有哪些生產關係的可能性?
發布日期
2019.07.17
CREATORS 2018
共創
市場機制
藝文補助
觀察報告
不存在的存在:「空氣結構Lab」駐村計畫
空氣成了一個隱喻。空氣的流動、不定、可變,是其魅力所在。被空氣的可能性給吸引了的兩個年輕建築人,拋棄傳統剛性結構,發出一種對於沈重和定向的不滿。
發布日期
2019.07.17
CREATORS 2018
結構
補助
觀察報告
從籌辦演出轉往Audiovisual Art創作者的培育
噪流創立之初便以推廣臺灣聲音藝術為主要的目標,直至2018年,重思過往以策畫演出活動為主軸時所遇到的困境,轉向以培育未來的演出者為主。
發布日期
2019.07.17
CREATORS 2018
噪音
音像
群像
陳懷萱:用劇場深化社會實踐的人類學家
具有戲劇與人類學背景的陳懷萱,不斷嘗試將所學轉化為社會實踐,無論是創辦臉書社群「百工裡的人類學家」,或投入以老年議題為主的戲劇工作坊,都是在竭力挖掘將人類學應用於日常生活的可能性。
發布日期
2019.07.15
人類學
戲劇工作坊
社會實踐
觀察報告
「譯譜者」計畫的觀察記錄
鍾適芳造訪了計畫空間「譯譜室」,為其中以「譜」為媒介所展開的研討、論辯與思想碰撞,留下緻密的觀察筆記,討論從原本音樂、舞蹈出發的「譜」,擴延到在字義、形式與他者的多重創讀展演。
發布日期
2019.07.10
CREATORS 2018
拉邦舞譜
爪哇宮廷舞
譯譜者
觀察報告
跟悲傷的人一起跳舞:火,以及眾的平面
吳思鋒記述創作者林正宗如何經驗弄鐃科儀的田野調查與在地轉化,也讀出圓劇團嘗試取徑庶民文化發展當代馬戲的用心。
發布日期
2019.07.10
CREATORS 2018
民俗
馬戲
觀察報告
《窯.臺》:野孩子的惡之華與其超越性別的反父權批判
野孩子肢體劇場如何藉《窯.臺》的實驗,從惹內《陽台》劇本映照到空總所在位置歷史權威的解構,從表演團隊的跨界合作到表演身體的性別倒置扮演,在異質空間中表現對父權的批判。
發布日期
2019.07.10
CREATORS 2018
性別
蒙太奇
解構威權
觀察報告
在生活裡遺忘,在遺忘裡記憶:城市、建築、紀念物的歷史閱讀
人需要多少歷史?德國哲學家尼采會說,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他認為,若是不去從「過去」擷選出「歷史」的話,人將無法成為「人」。然而,太多的「歷史」也會讓人卻步不前。
發布日期
2019.07.05
CREATORS 2019
歷史
污痕
紀念
觀察報告
切身而做:劉時棟斷簡、殘片裡的美學探索及省思
朱貽安觀察劉時棟的「『Lands』殘片文化實驗計畫」,聚焦他以漫遊者「切身」之姿,隨機採集臺北城市所生產出的視覺及物質文化的殘餘,以「冗餘」破壞與再建構當代社會。
發布日期
2019.07.03
CREATORS 2018
冗餘
拼貼
記憶
觀察報告
在地實驗「Archive or Alive――劉守曜獨舞數位典藏研發計畫」觀察員手記
王柏偉的觀察員手記,探究表演藝術的「典藏」與「紀錄」的方法、可能性與侷限。
發布日期
2019.07.01
CREATORS 2018
典藏
概念美術館
資料庫
觀察報告
擴張記憶的空間:再訪記憶與目光所及之處
林怡秀為「沉浸式逝去影像考古計畫」寫的觀察報告,論黃偉軒運用3D立體點雲技術,把「沉浸」擴充為「空間構成」的概念,透過技術保存影像資訊形態的「空間記憶」,是否可能?
發布日期
2019.07.01
CREATORS 2018
檔案
沉浸
記憶
群像
邱璽民:那些年與那些人,小誌市集的再次相聚
相較於「雜誌」,以獨立出版為主、充滿自由精神的「小誌」(Zine),在形式與內容上似乎更加無拘無束。這樣的作品在眾聲喧嘩的時代該如何為世人所見?「小誌市集」會否是個解方?
發布日期
2019.06.25
Not Big Issue
小誌
獨立出版
駐地
芬蘭仰仗森林建國,也用木結構建築反轉都市地景
做為歐洲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如何應用這項可再生的資源,是芬蘭制定國家發展政策的重要方針之一。
發布日期
2019.06.19
木建築
森林資源
綠建築
觀察報告
搗亂舊秩序,轉動展演的萬花筒:MASHUP all the CREATORS
MASHUP。搗亂。如果要在前身是空軍總部的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鬧一場,即將開展的「MASHUP all the CREATORS」想徹底翻覆的究竟是什麼?
發布日期
2019.06.19
CREATORS 2018
實驗
當代藝術
表演藝術
群像
鳥正:深入山區的追蟲人
自學出身的昆蟲採集者鳥正,專精的是臺灣的吉丁蟲。「玩蟲」多年的他,訝異於國人對本土昆蟲認識的不足,遂將心力放在建立品種的系統分類架構。
發布日期
2019.06.17
吉丁蟲
昆蟲研究
生物多樣性
10
16
17
18
19
20
About
關於我們
文化實驗,期許的是一種文化翻轉、創意撞擊的不服從態度。當實驗成為一種態度之後,各種文化倡議和新道路,將如水波、震波、音波、光波、電波,自此展開。
文化實驗場要展現的是當代的創造者文化、製作者文化、分享者文化、參與者文化,希望藉此締造嶄新的文化創作生態系,讓當代讀者從雲端分享平台出發,利用人文數位技術,結合當代藝術之眼與文化觀察的批判反思,由文化創新啟動社會創新之鑰。
《CLABO實驗波》是由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發行的線上刊物,希望打造一個從文化出發的跨域實驗平台,成為文化實驗同伴的群聚之所,藉著文化實驗的嶄新故事,我們於此啟程走向未來!
Editorial Team
編輯團隊
發行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主編
劉郁青
執行主編
童詠瑋
執編
莊佳娟
Copyright
版權聲明
本網站內所有刊載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像、著作、檔案、資訊、網站架構、視覺呈現安排、影音、軟體及程式等之版權,除特別指明外,網站內的所有內容,均為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所有或已獲得版權持有者授權使用,並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保護。
未經本網站之同意或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製、轉載、散佈、引用、變更、播送或出版該內容之全部或局部。若您欲引用或轉載本網站內容,除明確為法律所許可者外,必須依法取得本網站或其他權利人的事前書面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