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Article 文章總覽

觀察報告
數據生態中自然法則的無法則,談張永達的「Hidden Layer of City[臺北版]」
張永達以微感測裝置測量如氣體、土壤、植物等不同標的並進行實驗,將蒐集的數據透過演算法與人工智慧,藉此讓那些身體感官所無法觸及的世界現形。
發布日期2020.06.23
CREATORS 2019數據演算法
觀察報告
超越現代性分工邏輯的身體機器,從「磁帶音樂」到《人體同步模組》
林其蔚的「磁帶音樂」歷經多次版本更新,轉向成一套可供持續開發的「模組」。從技術角度來看,是將傳統科技哲學「機械係人體延伸」觀念反轉,還原為人體動作與聲音。
發布日期2020.06.23
CREATORS 2019劇場聲音
駐地
非人生物與當代社會間的關係,《伸縮耳》與荷蘭Rijksakademie駐村實紀
羅晟文以荷蘭駐村的經歷,闡述自己是如何從對於非人生物與當代社會關係的關注與探討,在完善的工作室機制下發展出《伸縮耳》計畫。
發布日期2020.06.16
動物權噪音超聲波
觀察報告
一面以城市/歷史記憶為材料的百納旗,談李立鈞、吳耀庭、謝杰廷的「污痕結構學」
旨在「如何讓歷史與記憶變得可見」,透過形式與材料分析,強調歷史並非中性、客觀地呈顯;相反地,人們總在以形式與媒材回應歷史並進而在城市中以「紀念物」建構記憶。
發布日期2020.06.10
CREATORS 2019污痕記憶構件
觀察報告
光波粼粼中映現的意識餘像:張立人、成媛、芮蘭馨《FM100.8》
《FM100.8》由張立人、成媛與芮蘭馨合作,以空軍總司令部舊址和旁鄰的正義國宅為基地,記敘場域的獨特氛圍、過去至今存在其中人們的經驗,以及持續變化的空間狀態。
發布日期2020.06.10
CREATORS 2019政治宣傳記憶
觀察報告
過去從未過去,「安魂工作隊」的調查行動與歷史時空再考掘
「安魂工作隊」聚焦外省政治犯特殊的離散狀態,以及國家暴力對其鎮壓的未明空間敘事。透過現地考掘,深入調查這段被封存的記憶,探究身處其中的個體與歷史間的關係。
發布日期2020.06.10
CREATORS 2019不義遺址負面文資
觀察報告
在姚瑞中的「犬儒共和國」撩政治
一個名為「犬儒共和國」的虛擬國家,近來在C-LAB的美援大樓設立了一處「駐中華民國大使館」,該國有國徽、國旗和國歌,還有一本專屬護照。
發布日期2020.06.09
歷史犬儒當代藝術
觀察報告
「零延滯」時代下的科技焦慮――關於鄭先喻的「同化者」
透過「同化者」一展看見人機互動中的矛盾與衝突,反思人的科技焦慮的同時,場域的空間特殊性或許能引出另一層思考與對話的可能。
發布日期2020.06.09
機器科技科技藝術
觀察報告
空總共筆.記憶徵集――共寫一部空間文化史
C-LAB於2020年開始「空總共筆」計畫,透過既有資料的搜集彙整、人物訪談等研究方法,嘗試建立空總文史資料庫。
發布日期2020.06.09
故事歷史空總
駐地
疫情下的紐約藝術博覽會
縱使軍械庫藝術週在今年詭譎的疫情肆虐下頗受影響,以開放多元著稱的SPRING/BREAK Art Show卻是不畏疫情地熱火朝天。
發布日期2020.06.02
COVID-19當代藝術藝博會
觀察報告
光照亮了誰?莊知恆的光實驗計畫與未知的暗
著眼於臺北市內逐漸被行人遺忘的地下道,試圖以莊知恆最擅長的媒材「光」,作為都市正消逝空間重新得到關注的契機。
發布日期2020.05.20
CREATORS 2019城市空間都市更新
觀察報告
不好不壞不在場的民主:畸零地工作室的文資關懷策略
從苑裡市場燒毀到《苑裡好人》演出,若要用表演來作為彰顯文資關懷的手段,那到底是什麼樣的能量使得藝術行動有其不可取代性?
發布日期2020.05.20
CREATORS 2019文化資產藝術行動
觀察報告
還能如何延續「那個空間」?郭奕臣、林怡秀「實踐街一號登月計劃」
計畫源於對臺灣藝文環境的探究,並如何反映在藝術家創作、空間經營、藝術進駐實踐,及藝文政策等的發展變遷。
發布日期2020.05.20
CREATORS 2019文化政策都市治理
駐地
福和橋邊的山寨,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駐村紀錄
寶藏巖來自一場社會的實驗,其中包含了烏托邦的政治想像與社會理想,並攪和著地方勢力與市政方針,在街頭運動、公權力,與藝術家等多方角力下誕生。
發布日期2020.04.20
寶藏巖文化參與藝術介入
觀察報告
以拆除的圍牆,築一個邀請的圓――實驗建築計畫的環形構築物
在C-LAB的西南隅,和建國南路、仁愛路十字路口接壤,與人潮、車流最為接近的位置,就有這樣一個架設於空中的大型「環形構築物」,它是以C-LAB圍牆拆除後的舊紅磚材料打造而成。
發布日期2020.04.01
實驗建築循環經濟打開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