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觀察報告

在牆與無牆之間,開放C-LAB新生樣貌

C-LAB與專家學者合作推出聚焦建築與生態的園區導覽。圖/林雅雯攝影
Info 相關資訊
發布日期2020.03.27
撰文 陳國政
公眾參與打開場域文化創新

自2019年9月起,C-LAB開始進行園區圍牆拆除和景觀改造計畫,於今年4月宣告竣工。圍牆拆除後,這座原先具濃厚威權色彩的園區正式卸下武裝,以新生而開放的姿態,歡迎廣大市民共同參與,走入這座位於都市中心的文化美學公園。

圍牆拆卸之前:軍事場域精神的質變序曲

這處原為空軍總司令部的廣袤基地,於2018年轉型為當代文化實驗場,推行各項計畫與活動,邀請國內外音像、裝置、設計、建築、表演、文化調研等不同類型創作者,策辦多元的展、演、映節目,逐步在這片軍事遺址形塑從0到1的文化創新生態系。其中首創「CREATORS創作/研發支持計畫」,兩年內扶植28個國內與國際創作者/團隊,以文化創作為本,研究、行動及展演為導向,結合藝術、科技及社會的發展方向,進行具實驗精神和探索態度的各種創作計畫。

「2019玩聚場夏日藝術節—神!精!」的「舞動起乩—大家一起動起來!」活動。圖/鄭雅文攝影

生態系形塑的第一步,即為「生產」意義的翻轉:從日治時期這塊原為總督府工業研究所場域進行的「物質生產」,轉變為「創意生產」。以「CREATORS創作/研發支持計畫」為例,融合藝術進駐、創新育成及創研與技術支持機制,讓C-LAB成為跨領域創作者的創作基地與養分。其次,C-LAB跨界媒合不同類型創作者,透過文史調查與現地創作,以展、演、映等形式呈現,重新定義「基地」的身分。如「時間另類指南」展覽與「場所檔案」研究計畫,以物件史、口述史、影像製圖、文字與聲音現場等形式切入,深化場域歷史的爬梳與整理。而「再基地:當實驗成為態度」展覽,則以視覺、表演、文學、新媒體等作品撞擊既有想像,另類思考從禁閉軍事重地轉變為開放文化空間的過程,更讓重生的基地成為對話平台,藉由再基地化的凝聚性打破空間的既定功能,形成彼此交織的網絡。

C-LAB持續進行各種「實驗建築」計畫,在建築、城市與地景的多重脈絡中試圖從負空間的「生產性」出發,結合關係性、公共性、社會性與政治經濟的思考,探問「建築」多元可能。設定「建築之外」、「生態環境」與「文化數據」三大主軸,邀請民眾共同觀察以空總基地為址的尺度變化,思考位於城市中的文化實驗場之未來空間型態。

為打開圍牆作準備:公眾參與的催生

為解消軍事基地的形象所帶給公眾的距離感,C-LAB團隊在各種藝術展覽、文史研究等基礎之上,進一步思考如何引導更多民眾走入這座文化實驗園區。因此規劃每月「主題導覽」、「創意工坊」、「空總放映所」與「音樂綠洲」等活動,以輕鬆、休閒的氛圍回應鄰里需求,讓大眾更願意親近這個神秘的前軍事場域。

「創意工坊」邀請本土跨界藝術、工藝與創意工作者,從自身的創作方法出發,轉化創作手法為民眾體驗課程,設定「地圖小書」、「大自然的加冕」、「廢墟裡的一日文青」等主題,以C-LAB園區作為故事發想與採集創作的題材,藉此讓參與者與基地互動。「空總放映所」則與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城市遊牧影展、台灣國際酷兒影展等影展單位合作放映活動,廣邀電影愛好者在這充滿軍事元素的空間感受前衛影像的人文關懷。

終身學習與體驗創作已成為現代生活的一部分,C-LAB本於共創共享的精神建立「共學」平台,規劃「學實學校」、「妖怪學院」、「歷史後像」、「文化學堂」等非典型的系列學習課程,兼具專業與通識性。過去由於軍事保防的原因,這片佔據臺北市大安區七公頃的低度開發場域,保有了相對自然與原始的自然生態,也延伸出許多軍民共存的生命故事。透過與專家學者合作,C-LAB推出聚焦建築與生態的園區導覽,成為一個「路上學」的知性散策。

C-LAB與專家學者合作推出聚焦建築與生態的園區導覽。圖/林雅雯攝影

圍牆拆卸之後:多邊多向的開放與交流

2019年9月,文化部正式推動C-LAB圍牆拆除暨景觀改善工程,翻轉從日治時期的工業研究所至今嚴肅且封閉的軍事基地等威權意象,推動場域身分轉化。2020年春天,C-LAB圍牆消失,這塊廣大場域回歸公眾,成為一座開放且多元的公共空間。

打開園區疆界後,C-LAB將於今年推出「Open Site」系列活動。首先登場的是「交幻場」計畫,以參與式實作為基礎,推出實驗構築、光環境科技藝術、戶外裝置藝術、實驗聲響等跨域創作。內容依遊憩、學習、交流等需求,及園區建物、戶外環境的空間特性而設計,邀請大眾參與,跳脫傳統以服務為主的公共空間想像。接著推出「古蹟光雕」計畫,導入數位光影展演,融合過去空軍基地的歷史紋理,將場域豐富多元的人文與自然之元素,轉換成各種記憶符碼。透過藝術家的巧思,讓光影在園區的古蹟立面躍動,呈現巨幅吸睛的光雕作品;建物的歷史意涵將被改變,為古蹟注入數位生命力,賦予展望未來城市的使命。

延續「Lab to Hub」的精神,C-LAB立基於實驗創新、共創共享、跨域協作的核心思想,建立與世界創新實驗機構及藝文單位交流合作的平台,如與法國龐畢度中心「聲響與音樂研究統合中心」(IRCAM)合作,成立臺灣聲響實驗室,厚植臺灣聲響領域人才。此外,也陸續帶領藝術家赴國外參與「2019 Performa」、「2020法國Chroniques數位藝術雙年展」及「韓國光州雙年展」等國際展演。同時邀請具代表性的創意團隊來臺交流,如法國「Yes We Camp」之社會創新工作坊、德國「raumlaborberlin」之循流劇場、澳洲「PluginHUMAN」之數位藝術工作坊等,深化國際連結。

場域打開後,C-LAB不再是陌生又神秘的軍事基地,而是經過轉化空間意義的文化美學公園,將公眾引入空間新生與文化再造,並與市民生活產生全新交集;更是一個鼓勵跨領域實驗創新,全面朝向創作端、技術端、創意端開放的新型態藝文機構。

Info 相關資訊
發布日期2020.03.27
撰文 陳國政
公眾參與打開場域文化創新
Author 作者
陳國政
More 相關文章
觀察報告
創造的「場」
《民主聖殿》是由眾人共同搭建的臨時聚會所,一處由人的匯集所創造、參與、使用的場所。這個共同創造的「場」,既是318學運的另類記念碑,也是後318精神徵兆的顯影,同時也是眾人共同療癒運動傷害的所在。
發布日期2024.03.22
公眾參與年度展覽
觀察報告
林其蔚的模組實驗:失聲祭 ✕ CREATORS「LSF#127 林其蔚 藝術家專題計畫」
2023年末,「失聲祭」與「C-LAB CREATORS」聯合推出的藝術家專題計畫,邀請了林其蔚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進行了一場專題講座與一場最新作品《音結1.4》的發表演出。
發布日期2024.02.06
CREATORS公眾參與聲響實驗
駐地
在遊戲中成長,從桌遊產業觀察德國文化發展
桌遊對德國人來說就是成長的一部分,它不僅只是娛樂工具,是融入生活中的必需品,他們可能自小就從遊戲中初探社會可能的樣貌。而每一款桌遊都有可能是一個社會事件的縮影、也同時是可以玩的藝術品。
發布日期2021.06.23
文化創新社會創新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