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
EN
Wave
短波
專屬短波發送,關於C-LAB的第一手活動訊息。
Article
文章
透過「觀察報告」、「駐地」、「群像」等單元,呈現多面向的文化主題。
Review
觀察報告
以深入報導和評述文字,呈現作者關於文化實驗的思辨與觀察。
Encounter
駐地
來自各地駐點的作者,以獨到的眼光探索世界,分享從地方出發的文化觀點。
Sketch
群像
採訪報導在地的文化實驗者,探看文化生態系的豐富面貌。
Archive
檔案
考掘C-LAB的歷史與記憶,將曾經存在過的痕跡保存為檔案。
觀察報告
不具有足夠先備知識的場景
「不具有足夠先備知識的『場景』」是當代社會「轉軌」的重要面向。李亦凡在遊戲引擎這種場景中,思考操控性的方式與位置;草搞場的《秘密行動代號》則嘗試處理「導演作為劇場操控者」的問題。
觀察報告
無語凝噎:「Sounds of Babel⸺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展覽評論
C-LAB 選擇以「語言」為核心策劃年度展覽時,便註定要面對一場技術與概念的雙重考驗。
觀察報告
哈囉雅慧,
妳在同一片荒地散步,妳走過了,現象在這之前與之後不增不減,只留下了趣味,那些偶然遇上了妳的「經過」的人們,是否會驚呼?或只是帶著淺淺的疑問離開,但久久無法散去。
觀察報告
重塑影像物:從拾獲視覺到檔案的再創造(上)
面對此一情境,我們必須跳脫數位—類比、虛擬—真實等二元區分,進一步找尋另一種思考影像物質性的途徑⸺或者說,藉由重新賦予影像的物質性,再次釐清存有與影像的關係。
觀察報告
Eros在舞踏中的「暗黑」詩學 :從土方巽《禁色》到麿赤兒《黃金雨》
死亡或許只是一種從「他者」轉譯成為「問題」的代償化言語,也是有了這個「問題」才讓我們不得不去反思:死亡的「他者性」所意味的「魂」的非物質性是什麼?
觀察報告
網路/網絡藝術起源的多重版本
網路/網絡藝術(internet art/net.art)的起源和歷史是什麼呢?是誰最早將網路當作藝術創作的媒材,將網站本身視為藝術作品,或是以「網路文化」為主題進行創作?這是藝術史中常見的一個問題意識。然而,這個問題預設了一個藝術流派具有單一的源頭,並帶有強調「誰是第一」的競爭心理。
觀察報告
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期網路策展模式的轉型:從單一中心到多中心的可能性
1990年代,臺灣網路開始逐漸普及,進入數位全球化時代。網際網路的出現帶來新的社會關係,也使藝術創作和展覽策劃發展出創新的模式。
觀察報告
當語言開始跳串:講述表演的變形與逃竄
在臺灣,講述表演更多地與研究型藝術(以及補助導向)串聯。在這種形式中,講述的轉譯不僅軟化了那些生硬的檔案,更融入了藝術家親身參與的表演性元素。
觀察報告
那不是小甜甜布蘭妮:陰性天后的悲劇文本與島嶼酷兒夢囈
當陰性天后的學術系譜甚至出現了「卡卡女性主義」的時刻,布蘭妮已經徹底成了世界的碎片。這樣的一種悲劇生命,到底要怎麼再(被)創造出任何賦權主體的生命政治或理論產能?大概是不可能了吧。
駐地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影像實驗?從沖印室文化談起
實驗電影史研究方興未艾,也早已進入電影節、美術館的展示體系,但是「藝術家自營沖印室」所維繫的「集體」,仍抗拒被其他類型的機構輕易吸納。更精確地說,沖印室的實驗旨趣一體兩面且難以取代。
實驗波
是由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發行的線上刊物,希望打造一個從文化出發的跨域實驗平台、文化實驗同伴的群聚之所。
此平台延伸C-LAB核心精神,聚焦當代藝術、科技媒體與社會創新的匯流與創發,藉由精彩的圖像與深刻的文字,讓文化能夠共享,知識得以傳遞。
Wave
短波
更多
《習以為常》
發布日期
2025.07.02
藝術家藉由幽微的文字和影像,善用現場空間條件,構成一個探索語言與對話的場域。
《接管》
發布日期
2025.06.27
此作品主要聚焦於兩手音樂作品《馬賽曲》以及《國際歌》。
《電影中的越南》
發布日期
2025.06.23
「越南」一詞在國際語境中,常被視為戰爭或意識形態的象徵,然而此概念是如何被建構與呈現?
FUTURE VISION LAB 2024
發布日期
2025.02.07
2024年以C-LAB穹頂劇場(FVL DOME)正式命名。
色彩的宇宙—《浩瀚無垠》
發布日期
2025.02.07
藉由色彩引領觀眾覺察感官的軌跡。
《習以為常》
《習以為常》
發布日期
2025.07.02
藝術家藉由幽微的文字和影像,善用現場空間條件,構成一個探索語言與對話的場域。
《接管》
《接管》
發布日期
2025.06.27
此作品主要聚焦於兩手音樂作品《馬賽曲》以及《國際歌》。
《電影中的越南》
《電影中的越南》
發布日期
2025.06.23
「越南」一詞在國際語境中,常被視為戰爭或意識形態的象徵,然而此概念是如何被建構與呈現?
FUTURE VISION LAB 2024
FUTURE VISION LAB 2024
發布日期
2025.02.07
2024年以C-LAB穹頂劇場(FVL DOME)正式命名。
色彩的宇宙—《浩瀚無垠》
色彩的宇宙—《浩瀚無垠》
發布日期
2025.02.07
藉由色彩引領觀眾覺察感官的軌跡。
Article
最新文章
更多
觀察報告
不具有足夠先備知識的場景
「不具有足夠先備知識的『場景』」是當代社會「轉軌」的重要面向。李亦凡在遊戲引擎這種場景中,思考操控性的方式與位置;草搞場的《秘密行動代號》則嘗試處理「導演作為劇場操控者」的問題。
發布日期
2025.07.16
生成
遊戲引擎
遞迴
非典型劇場空間
觀察報告
無語凝噎:「Sounds of Babel⸺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展覽評論
C-LAB 選擇以「語言」為核心策劃年度展覽時,便註定要面對一場技術與概念的雙重考驗。
發布日期
2025.07.08
當代藝術
語言
觀察報告
哈囉雅慧,
妳在同一片荒地散步,妳走過了,現象在這之前與之後不增不減,只留下了趣味,那些偶然遇上了妳的「經過」的人們,是否會驚呼?或只是帶著淺淺的疑問離開,但久久無法散去。
發布日期
2025.07.01
王雅慧
筆記
觀察報告
重塑影像物:從拾獲視覺到檔案的再創造(上)
面對此一情境,我們必須跳脫數位—類比、虛擬—真實等二元區分,進一步找尋另一種思考影像物質性的途徑⸺或者說,藉由重新賦予影像的物質性,再次釐清存有與影像的關係。
發布日期
2025.06.04
影像
影像物
拾獲影像
檔案
觀察報告
Eros在舞踏中的「暗黑」詩學 :從土方巽《禁色》到麿赤兒《黃金雨》
死亡或許只是一種從「他者」轉譯成為「問題」的代償化言語,也是有了這個「問題」才讓我們不得不去反思:死亡的「他者性」所意味的「魂」的非物質性是什麼?
發布日期
2025.05.20
eros
暗黑
舞踏
觀察報告
在虛實邊界堆疊歷史的空缺⸺「聑蝶文教基金會」計畫觀察報告
阮永翰的「聑蝶文教基金會」計畫,始自2022開始設定的虛構生物「聑蝶」。他試圖從形象化的傷痛記憶中,結合民間信仰、文學創作及文獻資料,尋找空缺在擬人化的投射與變形。
發布日期
2025.03.06
CREATORS 2024
歷史
About
關於我們
文化實驗,期許的是一種文化翻轉、創意撞擊的不服從態度。當實驗成為一種態度之後,各種文化倡議和新道路,將如水波、震波、音波、光波、電波,自此展開。
文化實驗場要展現的是當代的創造者文化、製作者文化、分享者文化、參與者文化,希望藉此締造嶄新的文化創作生態系,讓當代讀者從雲端分享平台出發,利用人文數位技術,結合當代藝術之眼與文化觀察的批判反思,由文化創新啟動社會創新之鑰。
《CLABO實驗波》是由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發行的線上刊物,希望打造一個從文化出發的跨域實驗平台,成為文化實驗同伴的群聚之所,藉著文化實驗的嶄新故事,我們於此啟程走向未來!
Editorial Team
編輯團隊
發行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主編
劉郁青
特約主編
童詠瑋
執編
莊佳娟
Copyright
版權聲明
本網站內所有刊載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像、著作、檔案、資訊、網站架構、視覺呈現安排、影音、軟體及程式等之版權,除特別指明外,網站內的所有內容,均為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所有或已獲得版權持有者授權使用,並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保護。
未經本網站之同意或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製、轉載、散佈、引用、變更、播送或出版該內容之全部或局部。若您欲引用或轉載本網站內容,除明確為法律所許可者外,必須依法取得本網站或其他權利人的事前書面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