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Review 觀察報告

匯集關於文化激盪與創新實踐的思辨與觀察,邀集作者以深入報導和評述,提出對於文化實驗的觀察報告與回顧。
觀察報告
不存在的存在:「空氣結構Lab」駐村計畫
空氣成了一個隱喻。空氣的流動、不定、可變,是其魅力所在。被空氣的可能性給吸引了的兩個年輕建築人,拋棄傳統剛性結構,發出一種對於沈重和定向的不滿。
發布日期2019.07.17
CREATORS 2018結構補助
觀察報告
「譯譜者」計畫的觀察記錄
鍾適芳造訪了計畫空間「譯譜室」,為其中以「譜」為媒介所展開的研討、論辯與思想碰撞,留下緻密的觀察筆記,討論從原本音樂、舞蹈出發的「譜」,擴延到在字義、形式與他者的多重創讀展演。
發布日期2019.07.10
CREATORS 2018拉邦舞譜爪哇宮廷舞譯譜者
觀察報告
跟悲傷的人一起跳舞:火,以及眾的平面
吳思鋒記述創作者林正宗如何經驗弄鐃科儀的田野調查與在地轉化,也讀出圓劇團嘗試取徑庶民文化發展當代馬戲的用心。
發布日期2019.07.10
CREATORS 2018民俗馬戲
觀察報告
《窯.臺》:野孩子的惡之華與其超越性別的反父權批判
野孩子肢體劇場如何藉《窯.臺》的實驗,從惹內《陽台》劇本映照到空總所在位置歷史權威的解構,從表演團隊的跨界合作到表演身體的性別倒置扮演,在異質空間中表現對父權的批判。
發布日期2019.07.10
CREATORS 2018性別蒙太奇解構威權
觀察報告
在生活裡遺忘,在遺忘裡記憶:城市、建築、紀念物的歷史閱讀
人需要多少歷史?德國哲學家尼采會說,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他認為,若是不去從「過去」擷選出「歷史」的話,人將無法成為「人」。然而,太多的「歷史」也會讓人卻步不前。
發布日期2019.07.05
CREATORS 2019歷史污痕紀念
觀察報告
切身而做:劉時棟斷簡、殘片裡的美學探索及省思
朱貽安觀察劉時棟的「『Lands』殘片文化實驗計畫」,聚焦他以漫遊者「切身」之姿,隨機採集臺北城市所生產出的視覺及物質文化的殘餘,以「冗餘」破壞與再建構當代社會。
發布日期2019.07.03
CREATORS 2018冗餘拼貼記憶
觀察報告
在地實驗「Archive or Alive――劉守曜獨舞數位典藏研發計畫」觀察員手記
王柏偉的觀察員手記,探究表演藝術的「典藏」與「紀錄」的方法、可能性與侷限。
發布日期2019.07.01
CREATORS 2018典藏概念美術館資料庫
觀察報告
擴張記憶的空間:再訪記憶與目光所及之處
林怡秀為「沉浸式逝去影像考古計畫」寫的觀察報告,論黃偉軒運用3D立體點雲技術,把「沉浸」擴充為「空間構成」的概念,透過技術保存影像資訊形態的「空間記憶」,是否可能?
發布日期2019.07.01
CREATORS 2018檔案沉浸記憶
觀察報告
搗亂舊秩序,轉動展演的萬花筒:MASHUP all the CREATORS
MASHUP。搗亂。如果要在前身是空軍總部的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鬧一場,即將開展的「MASHUP all the CREATORS」想徹底翻覆的究竟是什麼?
發布日期2019.06.19
CREATORS 2018實驗當代藝術表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