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
EN
Wave
短波
專屬短波發送,關於C-LAB的第一手活動訊息。
Article
文章
透過「觀察報告」、「駐地」、「群像」等單元,呈現多面向的文化主題。
Review
觀察報告
以深入報導和評述文字,呈現作者關於文化實驗的思辨與觀察。
Encounter
駐地
來自各地駐點的作者,以獨到的眼光探索世界,分享從地方出發的文化觀點。
Sketch
群像
採訪報導在地的文化實驗者,探看文化生態系的豐富面貌。
Archive
檔案
考掘C-LAB的歷史與記憶,將曾經存在過的痕跡保存為檔案。
Review
觀察報告
匯集關於文化激盪與創新實踐的思辨與觀察,邀集作者以深入報導和評述,提出對於文化實驗的觀察報告與回顧。
觀察報告
空總共筆.記憶徵集――共寫一部空間文化史
C-LAB於2020年開始「空總共筆」計畫,透過既有資料的搜集彙整、人物訪談等研究方法,嘗試建立空總文史資料庫。
發布日期
2020.06.09
故事
歷史
空總
觀察報告
光照亮了誰?莊知恆的光實驗計畫與未知的暗
著眼於臺北市內逐漸被行人遺忘的地下道,試圖以莊知恆最擅長的媒材「光」,作為都市正消逝空間重新得到關注的契機。
發布日期
2020.05.20
CREATORS 2019
城市空間
都市更新
觀察報告
不好不壞不在場的民主:畸零地工作室的文資關懷策略
從苑裡市場燒毀到《苑裡好人》演出,若要用表演來作為彰顯文資關懷的手段,那到底是什麼樣的能量使得藝術行動有其不可取代性?
發布日期
2020.05.20
CREATORS 2019
文化資產
藝術行動
觀察報告
還能如何延續「那個空間」?郭奕臣、林怡秀「實踐街一號登月計劃」
計畫源於對臺灣藝文環境的探究,並如何反映在藝術家創作、空間經營、藝術進駐實踐,及藝文政策等的發展變遷。
發布日期
2020.05.20
CREATORS 2019
文化政策
都市治理
觀察報告
以拆除的圍牆,築一個邀請的圓――實驗建築計畫的環形構築物
在C-LAB的西南隅,和建國南路、仁愛路十字路口接壤,與人潮、車流最為接近的位置,就有這樣一個架設於空中的大型「環形構築物」,它是以C-LAB圍牆拆除後的舊紅磚材料打造而成。
發布日期
2020.04.01
實驗建築
循環經濟
打開場域
觀察報告
以「塔」打開空間的想像,「輕量級」跨校協作工作營在C-LAB
由三所大學共同參與的「輕量級――跨校協作工作營」,以「塔」作為創作主題,為前身為空軍總司令部的C-LAB置入各式各樣對「塔」的想像。
發布日期
2020.04.01
實驗建築
打開場域
輕量級
觀察報告
沉浸式藝術是Buzzword,還是不可不知的「創新概念」?
對於沉浸式藝術的推崇,是否只是每次新科技出來後,社會經常出現的盲目崇拜現象,還是這種藝術形式真的能成為一種具有創造性的改變?
發布日期
2020.03.31
影像
沉浸美學
科技
觀察報告
臺灣表演藝術的沉浸式美學
近年在臺灣的表演藝術展演作品中,常可以見到「沉浸式」、「參與式劇場」、「移動式」、「觀眾參與」、「互動」、「非典型劇場空間」、「環境劇場」等概念的字詞。
發布日期
2020.03.30
公眾參與
沉浸美學
表演藝術
觀察報告
VR與形塑世界的三種模態
如果虛擬實境不只是一種「技術」,而是一種具有「形塑世界」能力的「媒介」,那麼它形塑的是什麼樣的世界?
發布日期
2020.03.30
沉浸美學
網路空間
虛擬實境
10
13
14
15
16
17
20
About
關於我們
文化實驗,期許的是一種文化翻轉、創意撞擊的不服從態度。當實驗成為一種態度之後,各種文化倡議和新道路,將如水波、震波、音波、光波、電波,自此展開。
文化實驗場要展現的是當代的創造者文化、製作者文化、分享者文化、參與者文化,希望藉此締造嶄新的文化創作生態系,讓當代讀者從雲端分享平台出發,利用人文數位技術,結合當代藝術之眼與文化觀察的批判反思,由文化創新啟動社會創新之鑰。
《CLABO實驗波》是由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發行的線上刊物,希望打造一個從文化出發的跨域實驗平台,成為文化實驗同伴的群聚之所,藉著文化實驗的嶄新故事,我們於此啟程走向未來!
Editorial Team
編輯團隊
發行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主編
劉郁青
執行主編
童詠瑋
執編
莊佳娟
Copyright
版權聲明
本網站內所有刊載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像、著作、檔案、資訊、網站架構、視覺呈現安排、影音、軟體及程式等之版權,除特別指明外,網站內的所有內容,均為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所有或已獲得版權持有者授權使用,並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保護。
未經本網站之同意或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製、轉載、散佈、引用、變更、播送或出版該內容之全部或局部。若您欲引用或轉載本網站內容,除明確為法律所許可者外,必須依法取得本網站或其他權利人的事前書面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