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
駐地
群像
觀點
檔案
短波
CREATORS
表演藝術 |
臺灣表演藝術的沉浸式美學
近年在臺灣的表演藝術展演作品中,常可以見到「沉浸式」、「參與式劇場」、「移動式」、「觀眾參與」、「互動」、「非典型劇場空間」、「環境劇場」等概念的字詞。以上這些字詞指向的作品特性,已不是以往將觀眾固定在劇場座位席上、單向的接收舞台上的一切。
借問策展人:舞蹈中心給美術館的請帖
藝術家在美術館表演,或美術館策展現場藝術作品(live art)無疑已是21世紀當代藝術的文化現象之一。
我們要說什麼樣的故事?
創作計畫與製作的差別為何?是否可能透過國際共製計畫的激盪,開拓不同想像,從國內採購與補助機制的綑綁中解脫、並思考新的製作模式?如何創造最佳的對話場域?
在社會議題中溫柔的發聲:OD表演工作室
《老童話》實境實驗劇場以劇場破除外界對長者需求的刻板想像。觀眾進到演出中就會成為里民,參與社區召開的里民大會,共同討論改善長者生活的提案計畫。
換位思考與深耕社區的教育劇場:思樂樂劇場
在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戲遊銀髮:劇做老年田野方法論壇」的互動體驗中,思樂樂劇場以兩位居住在蟾蜍山,過往擔任車掌小姐的長者曾媽與葉媽來說自己年輕時候的故事。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