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
駐地
群像
觀點
檔案
短波
CREATORS
建築 |
關於柏林紀念物的17則筆記
經過了三個月的讀書會,並發表了關於「歷史記憶」、「污痕」與「建築結構」的文章後,「污痕結構學:城市記憶空間的建築文化學實驗」的成員於柏林聚首,實際走訪了柏林多個紀念物、歷史建築,並記寫下了對於不同案例的提問與思考。
街頭遊戲,玩出創意:特公盟的街道遊戲
今年C-LAB「2019玩聚場Play Arts——夏日藝術節」邀請「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舉辦街道遊戲,拓展對於遊戲的想像,例如大地塗鴉、泡泡遊戲、敲敲打打等,讓更多人看到兒童遊戲空間的議題。
不存在的存在:「空氣結構Lab」駐村計畫
空氣成了一個隱喻。空氣的流動、不定、可變,是其魅力所在。被空氣的可能性給吸引了的兩個年輕建築人,拋棄傳統剛性結構,發出一種對於沈重和定向的不滿。
在生活裡遺忘,在遺忘裡記憶:城市、建築、紀念物的歷史閱讀
人需要多少歷史?德國哲學家尼采會說,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他認為,若是不去從「過去」擷選出「歷史」的話,人將無法成為「人」。然而,太多的「歷史」也會讓人卻步不前。
林明弘「空位」:打開圍牆,通往新場域
藝術家林明弘受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藝術圍牆計畫委託之作品「空位」,以「打開」為概念,改造過去空軍基地的小側門,供民眾自由穿越通行。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