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Wave 短波 更多
Article 最新文章 更多
觀察報告
傳唱者與聆聽者:展演中的縫隙讀聲
本文試圖探討聲音作為展覽敘事主體的情況下,如何在全然展示自身,創造不可見卻可傳唱的記憶符碼。我將討論兩件關於記憶與歷史的作品:一件是北師美術館「無法離開的人」中,由王榆鈞所創作的聲音藝術《黑暗群夢—白恐複聲》;另一件則是嘉義美術館由王韓芳、馮馨所策劃的「天天上演」中的黃博志作品《二哥的藍色斑鳩》。
發布日期2024.09.04
當代藝術聲音
觀察報告
走不出戒嚴史的左翼失語:白色恐怖戲劇論
「小劇場死了!」在九〇年代初出現的這句話,給八〇年代中期出現的小劇場運動下了個註腳,似乎只有這句話才能讓小劇場的歷史討論轉個彎,繞到另一條思考與體制共構的生產關係上。也就是說,歷史不介意路徑如何,但拒絕小劇場運動在言說上被空洞化,尤其在「八〇年代」至今儼然成為一個當代文化研究的關鍵詞時⸺表面看起來是一個可敬的名詞,然而是誰將這段歷史給出所謂「可敬」的定論呢?
發布日期2024.08.19
小劇場運動白色恐怖轉型正義
駐地
將注定遠去的礦業時光,以復刻而凝練:英國黑鄉生活博物館
「生活博物館」是一種透過歷史場景的再現,讓觀者體驗過去的博物館形式。位在英格蘭達德利(Dudley)的黑鄉生活博物館,興許是英國最知名的案例,其場景之精彩不只讓時代犯罪影集《浴血黑幫》多次選址拍攝,更在館方行銷團隊的操作下,在社群上累積了120萬粉絲的高追蹤數。
發布日期2024.08.14
博物館歷史生活博物館社群行銷
觀察報告
藝術家,作為親密主義者
本文初步以劉文琪、石孟鑫為例,淺談藝術家如何透過創作取徑與觀眾建立親密關係,他們的作品形式不再設有宏大的歷史敘事或高聳的觀展門檻,而是誠摯地以作品表現調度觀眾的情緒與感知。
發布日期2024.07.26
當代藝術自我敘事親密主義觀眾
觀察報告
Live Coding:一個工程師樂手的心得與比較
今年5月C-LAB與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以下簡稱「TIDF」)合辦「檔案影像創作計畫:再編碼」⸺五組藝術家結合多種媒材與技術構成的現場表演。本篇因此特邀作者從軟體工程師與樂手的角度分享經驗,盼能提出不同的觀點激盪。
發布日期2024.07.01
Live CodingTIDF
觀察報告
視覺的邊界:臺灣媒體的俄烏戰爭影像
向來,戰爭報導都會突顯攝影作品的見證,但是這些媒體更加突顯的是臺灣攝影師所呈現的「臺灣觀點」。又因其在藝術上備受肯定,使得影像閱讀不可能不看見藝術手法的使力。本文想討論的與其說是媒體現象,不如說是媒體內部的藝術、政治內部的文化,如何在戰爭中執行敵我之分的劃界工作。
發布日期2024.06.07
影像戰爭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