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
EN
Wave
短波
專屬短波發送,關於C-LAB的第一手活動訊息。
Article
文章
透過「觀察報告」、「駐地」、「群像」等單元,呈現多面向的文化主題。
Review
觀察報告
以深入報導和評述文字,呈現作者關於文化實驗的思辨與觀察。
Encounter
駐地
來自各地駐點的作者,以獨到的眼光探索世界,分享從地方出發的文化觀點。
Sketch
群像
採訪報導在地的文化實驗者,探看文化生態系的豐富面貌。
Archive
檔案
考掘C-LAB的歷史與記憶,將曾經存在過的痕跡保存為檔案。
文化實驗之關鍵不在展示「成果」,而在揭露潛在的「尺度」:
從「CREATORS計畫」談創研實驗的可視化問題
文化實驗之關鍵不在展示「成果」,而在揭露潛在的「尺度」:
從「CREATORS計畫」談創研實驗的可視化問題
當我們在藝術領域中談及「文化實驗」的概念時,究竟是將之放在何種時間尺度下理解的?對「文化實驗」的深耕培育而言,我們是否思考過哪一種時間尺度(與速度)概念才是相對合理的?
群像
郭怡汝:不務正業的博物館知識共享吧
博物館對郭怡汝而言,不單只是工作的地方,更是分享知識、共同思考的觀點訓練場,他創立粉專「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作為將自學熱情轉化為知識流通的平台。
來回於曼徹斯特與利物浦之間,一堂在英國西北的歷史課
來回於曼徹斯特與利物浦之間,一堂在英國西北的歷史課
在曼徹斯特與利物浦之間,連結這兩座城市的除了富庶的發展外,同時也是過去奴隸史的見證。而Black Lives Matter議題的討論,也讓人們再次回看這段歷史。
並未華麗轉身的舊現場,如何/是否與新場域對話:河樂廣場的觀察與反思
並未華麗轉身的舊現場,如何/是否與新場域對話:河樂廣場的觀察與反思
面對具歷史意義的建築遺跡,我們該如何了解其承載的回憶與意義?臺南市區於2020年開放的親水景點「河樂廣場」,場域所承襲的過去是否保留在人們的空間記憶中,又和現下的城市紋理如何交會?
林鼎傑:社區即江湖,蟾蜍山聚落中的影像工作者
林鼎傑:社區即江湖,蟾蜍山聚落中的影像工作者
林鼎傑以「好蟾蜍工作室」之名,不斷推動聚落的保存運動,因而逐漸成為在事件中心斡旋的重要角色。時光跌宕,蟾蜍山一路走到今日,雖大範圍守護有成,卻也有無力阻止的改變。
駐地
在人類世重新想像與其他物種的關係:感知型密室逃脫《F/EEL》
觀察荷蘭近年在「人類世」思潮影響下的藝文生態,從學術單位、駐村機構,到美術場館與獨立藝術空間,可看到越來越多探討人類世的藝術創作與跨領域展演。
【CREATORS觀察報告】不在此時:時差的潛勢
【CREATORS觀察報告】不在此時:時差的潛勢
陳志建的「自然復刻⸺臺灣AI數位風景」與引爆火山工程的「負地理學:近未來的蓋亞實踐與藝術計畫」,兩組計畫皆將目光投向了自然環境與感知間的關係。
實驗波
是由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發行的線上刊物,希望打造一個從文化出發的跨域實驗平台、文化實驗同伴的群聚之所。
此平台延伸C-LAB核心精神,聚焦當代藝術、科技媒體與社會創新的匯流與創發,藉由精彩的圖像與深刻的文字,讓文化能夠共享,知識得以傳遞。
Wave
短波
更多
生命遊戲 Game of Life
發布日期
2021.04.15
初次路過空總濟南路入口旁發電機房的朋友,看到裡面有黑影竄動,可能會嚇一跳,走近看會發現,其實是一隻機器手臂在玻璃房子內比劃。
如果酸民的酸言酸語真的會酸
以網路「酸民」文化中的言論暴力出發,探討當網路上的暴力化為真實傷害時的力道。
發布日期
2021.04.08
關於香港,「葉旭耀⸺語言風景」
發布日期
2021.03.31
來自香港的藝術家,深刻轉化生活中面對的自由樣貌,以語言電玩、書寫機器、紀實錄像,幽微地呈現香港及其政治語境的真實景況。
C-LAB音樂綠洲「擊樂派對」
春日時分,在草地上隨著動感節奏開趴踢!
發布日期
2021.03.31
「絨毛遍體」工作坊,自己做毛豆腐
「絨毛遍體」工作坊,練習自製毛豆腐。
發布日期
2021.03.22
生命遊戲 Game of Life
生命遊戲 Game of Life
發布日期
2021.04.15
初次路過空總濟南路入口旁發電機房的朋友,看到裡面有黑影竄動,可能會嚇一跳,走近看會發現,其實是一隻機器手臂在玻璃房子內比劃。
如果酸民的酸言酸語真的會酸
以網路「酸民」文化中的言論暴力出發,探討當網路上的暴力化為真實傷害時的力道。
發布日期
2021.04.08
關於香港,「葉旭耀⸺語言風景」
關於香港,「葉旭耀⸺語言風景」
發布日期
2021.03.31
來自香港的藝術家,深刻轉化生活中面對的自由樣貌,以語言電玩、書寫機器、紀實錄像,幽微地呈現香港及其政治語境的真實景況。
C-LAB音樂綠洲「擊樂派對」
春日時分,在草地上隨著動感節奏開趴踢!
發布日期
2021.03.31
「絨毛遍體」工作坊,自己做毛豆腐
「絨毛遍體」工作坊,練習自製毛豆腐。
發布日期
2021.03.22
Article
最新文章
更多
觀察報告
文化實驗之關鍵不在展示「成果」,而在揭露潛在的「尺度」:從「CREATORS計畫」談創研實驗的可視化問題
當我們在藝術領域中談及「文化實驗」的概念時,究竟是將之放在何種時間尺度下理解的?對「文化實驗」的深耕培育而言,我們是否思考過哪一種時間尺度(與速度)概念才是相對合理的?
發布日期
2021.04.14
CREATORS
加速
文化實驗
時間尺度
群像
郭怡汝:不務正業的博物館知識共享吧
博物館對郭怡汝而言,不單只是工作的地方,更是分享知識、共同思考的觀點訓練場,他創立粉專「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作為將自學熱情轉化為知識流通的平台。
發布日期
2021.04.07
博物館學
文化平權
知識共享
駐地
來回於曼徹斯特與利物浦之間,一堂在英國西北的歷史課
在曼徹斯特與利物浦之間,連結這兩座城市的除了富庶的發展外,同時也是過去奴隸史的見證。而Black Lives Matter議題的討論,也讓人們再次回看這段歷史。
發布日期
2021.03.31
Black Lives Matter
殖民史
轉型正義
駐地
並未華麗轉身的舊現場,如何/是否與新場域對話:河樂廣場的觀察與反思
面對具歷史意義的建築遺跡,我們該如何了解其承載的回憶與意義?臺南市區於2020年開放的親水景點「河樂廣場」,場域所承襲的過去是否保留在人們的空間記憶中,又和現下的城市紋理如何交會?
發布日期
2021.03.24
城市空間
河樂廣場
都市設計
群像
林鼎傑:社區即江湖,蟾蜍山聚落中的影像工作者
林鼎傑以「好蟾蜍工作室」之名,不斷推動聚落的保存運動,因而逐漸成為在事件中心斡旋的重要角色。時光跌宕,蟾蜍山一路走到今日,雖大範圍守護有成,卻也有無力阻止的改變。
發布日期
2021.03.17
地方創生
文化保存
活聚落
蟾蜍山聚落
駐地
在人類世重新想像與其他物種的關係:感知型密室逃脫《F/EEL》
觀察荷蘭近年在「人類世」思潮影響下的藝文生態,從學術單位、駐村機構,到美術場館與獨立藝術空間,可看到越來越多探討人類世的藝術創作與跨領域展演。
發布日期
2021.03.11
人類世
物種
環境
About
關於我們
文化實驗,期許的是一種文化翻轉、創意撞擊的不服從態度。當實驗成為一種態度之後,各種文化倡議和新道路,將如水波、震波、音波、光波、電波,自此展開。
文化實驗場要展現的是當代的創造者文化、製作者文化、分享者文化、參與者文化,希望藉此締造嶄新的文化創作生態系,讓當代讀者從雲端分享平台出發,利用人文數位技術,結合當代藝術之眼與文化觀察的批判反思,由文化創新啟動社會創新之鑰。
《CLABO實驗波》是由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發行的線上刊物,希望打造一個從文化出發的跨域實驗平台,成為文化實驗同伴的群聚之所,藉著文化實驗的嶄新故事,我們於此啟程走向未來!
Editorial Team
編輯團隊
發行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主編
劉郁青
執編
王萱、高慧倩
Copyright
版權聲明
本網站內所有刊載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像、著作、檔案、資訊、網站架構、視覺呈現安排、影音、軟體及程式等之版權,除特別指明外,網站內的所有內容,均為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所有或已獲得版權持有者授權使用,並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保護。
未經本網站之同意或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製、轉載、散佈、引用、變更、播送或出版該內容之全部或局部。若您欲引用或轉載本網站內容,除明確為法律所許可者外,必須依法取得本網站或其他權利人的事前書面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