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Wave 短波 更多
Article 最新文章 更多
駐地
記KK39到KK40之間奔走⸺日本黃金町區域管理中心藝術進駐觀察
日本京急線(Keikyū Line)沿線車站編號使用的路線記號為KK,在KK39「日之出町站」到KK40「黄金町站」之間,鐵路高架橋沿線是各形各色藝術家的集散地,彷若一處總有事情發生的奇幻小鎮,通稱「黃金町」。
發布日期2025.10.21
社區參與藝術行動藝術進駐
觀察報告
Queering 「Social」、「Media」:演算法、社群媒體與酷兒未來
我們如何展望一個不依靠社群媒體與演算法,一個屬於後同婚時代臺灣酷兒的未來?首先就是對當前的現狀提出質疑,將酷兒作為一個動詞。
發布日期2025.09.29
演算法社群媒體酷兒
駐地
拒絕習以為常: 關於性別‧衝突‧安全(感)的鹿特丹藝文社群筆記
本篇聚焦荷蘭鹿特丹為主的幾個計畫和社群片刻「反思.再生:以性別暴力為焦點的音樂與對話」、「再造安全與科技未來工作坊」、以及「聽我說:衝突表達的共學場」,勾勒在這裡的實體(潛在)社群的情境與狀態。
發布日期2025.09.22
性別社會實踐藝術行動
觀察報告
深偽情色影像與數位暴力的性別陷阱
本文為C-LAB於2025年3月舉辦「人工不智慧:深偽情色與AI偏見中的性別暴力」的活動側記,此論壇從歷史、紀實與藝術的角度,探討「深偽色情」帶來的科技倫理困境及藝術擾動的可能性。
發布日期2025.09.15
數位暴力深偽技術
觀察報告
Design*:酷兒認同後,設計旁的星號
酷兒認同在設計教育中,不僅提供了一種看待世界的多元視角,它也進而提醒設計可作為建立社會關係的方法論⸺承認差異、擁抱複雜性、挑戰既有權力結構,並透過協作與資源整合,創造新的行動空間與群體聯繫;也為現存的設計專業定義加上星號(*)。
發布日期2025.09.09
設計酷兒
觀察報告
透明社會的弔詭自由:當匿名性成為庇護與暴力的雙面刃
在數位時代,我們已經走入一個全新的洞穴。這個洞穴裡沒有鎖鏈,取而代之的是眾人自願奔向螢幕的身影。我們主動將「自我」暴露於社群之中,渴望凝視與認同。這種看似自由的展演,卻潛藏矛盾:匿名性與「被看見」的慾望共存,構成了一柄雙面刃。
發布日期2025.09.02
數位倫理網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