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觀察報告

Live Coding:How to stay alive? 一個沒入門者的觀察

結合動力裝置和光線投影的雕塑作品,光線與線圈依據簡單原則運行,編織出複雜變動的視覺效果。圖/蘇唯瑄攝影
Info 相關資訊
發布日期2024.01.29
CREATORS 2023科技藝術

關於觀察員逃走的事情

12月,育德參與的表演《一剎》,是我第一次看的Live Coding現場表演;接觸「Live Coding研究推廣計畫」之前,我對Live Coding一無所悉。我一直不知道,該怎麼評價這個推廣計畫。這跟我所習慣的視覺藝術評論不甚有關,熟悉的方法好像也都失效。我不太清楚,要怎麼評論講座、教學工作坊和建構資料庫的工作。尤其當我和團隊談話時,啟祐問我:「你在這幾次工作坊之後,還有再碰(編碼軟體)嗎?」我心虛地大笑說沒有。參與的兩次工作坊結束之後,我始終開著SuperCollider和Hydra的分頁,但沒有再點開。

心虛是因為工作坊的設計周到地服務每個學員。在Hydra的工作坊裡,我們先大致瞭解了合成器的概念,然後手把手地從軟體的基礎運作邏輯開始學起,一步一步學著操作基本指令。對我這個從沒碰過程式語言的麻瓜來說,成就感是很立即的,順著團隊的課程設計,很快就能做出簡單的音像。但回到家之後,成就感並沒有延續下來。學編碼就像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學會說你好之後,還要摸索語言運行的規則、在熟悉規則之前面對自己的磕磕絆絆,而我似乎還沒有足夠強烈的動機去克服這個關卡,即便我是觀察員。如果逃避雖然可恥但真的有用的話,在怪罪自己懶惰之餘,我想試著思考這個停頓之於我與團隊的意義。

雖然我門都還沒入就逃跑了,但仍舊稍微知道了一些關於程式語言的事情。在寫指令的時候,我可以複製既有的指令、改寫、擴編,甚至附註指令以外的文字,然後對想要執行的指令按下option+enter即可。音像結果永遠會後於指令而產生,而指令永遠能被修改、重複執行、刪減,然後繼續生成音像。如果指令是一種語言,它的獨特在於它沒有落地的時刻,過去與未來總是互相回顧,有機生長,它們既可以對話,也可以全然無關。

shape(lecture, workshop)
.scale(3 month, 3 person)
.repeat(3, 7)

林育德於C-LAB演出。圖/蘇唯瑄攝影

這是我回顧團隊的8到10月所寫的指令(當然無法執行)。三人短短三個月像百米衝刺一樣排了三場講座、七場工作坊,這還不包括他們移師臺藝大聲響藝術實驗中心舉辦的課程。在講座與工作坊之外,啟祐和育德在空總做了兩場表演,東昱作為專案經理處理各種行政事務。在計畫的半年期間,三人也建構了網站、建立Discord社群、製作共享資料庫、翻譯國外的Live Coding理論與使用手冊……。這樣過量工作的狀態,我只能想像三人對Live Coding推廣抱持著極大的熱情。實際上,幾乎是理所當然地,當我和團隊談起8到10月這段極度壓縮的時間,疲憊是三個人不約而同的感受。

本職並非教學的三個人在事前準備與事後檢討都花了許多心力,同時也是因為三個人對於推廣有著共同的信念──想讓更多人一起玩coding、一起做些好玩的事情,而關於Live Coding又有太多事情要說與做。談論這個疲憊感時,啟祐提到了一個讓我有些在意的說法:在持續每週一次的教學馬拉松之後,三人的創造性沒有那麼集中了。「創造性」在這裡指的是教學的過程是否生動、用語不像教科書一樣死板,甚至過程可以像表演一樣流暢。我設想他們對於教學生動的考量,是為了社群建構所必須做的前置作業。要創造能夠「一起玩」的社群,讓Live Coding可以stay alive而不僵死是重要的。

把「好玩」放回Live Coding更核心的價值,也就是所謂的「開放性」:正是因為團隊預設建立的社群是向非專業者開放,才更需要執著於教學與各種軟體工具的上手。但如果設計工作坊的初衷是希望沒有程式語言背景的人都能一起參與,有沒有可能回到更根本的地方──讓這個社群成為一個不只是技術導向、更開放的社群?當啟祐說Live Coding吸引他的不只是音樂或是影像,還有開放的精神,「即使我們沒有用這個工具,也可以把它對事物的想法套用在其他事情上」,那麼作為一個開源的社群,在軟體操作之外,有沒有可能允許更多非程式使用者理解、參與、編寫Live Coding的定義?

事實上,在講座與工作坊之外,團隊已經展示了一條可能的路徑。在團隊建立的Discord社群裡,有「各種日常」和「隨手分享」兩個分類。前者包括「閒聊」、「Jam」、「工作坊」三個聊天室;後者則有「視覺」、「聲音」、「資料庫」。7月底,啟祐在「視覺」聊天室分享了一則新聞:「布農族男子傳統服飾編織保存者施菊花辭世」。他沒有多加解釋,8月繼續分享了幾張他日常生活中拍攝的植物和人行道磚。

傳統編織和Live Coding有什麼關係?Live Coding的先驅艾力克斯.麥克林(Alex McLEAN)在談論演算法創作時,把傳統編織、特定民俗音樂與舞蹈都視為一種運算,強調演算法的歷史早於計算機和電腦。在此之下的運算,是指依賴數學原理的一套執行工具和系統,使用者依據這個系統中(可能非常簡單)的規則,可以自動執行出複雜的結果。結果的複雜度與創造性,除了與運算系統有關之外,也跟執行者有關,執行者可能是織布機、電腦、舞者或機器人。而當執行者是人,特殊之處在於人面對可能無法執行的指令,會想辦法以另一種方式達成,從而出現了創造性。1因此編碼與日常語言最大的不同在於,編碼在執行之前是未知意義的,必須在被執行、產生結果之後,它才會成為所構成意義的一部分。

Live Coding團隊於臺藝大聲響藝術實驗中心舉辦課程。圖/蘇唯瑄攝影

「為當前的pattern照上太陽」

如果把團隊這半年在CREATORS的計畫實踐視為一個Live Coding的概念實踐,那麼執行者就不只是電腦,還包含了團隊三人、參與工作坊的學員,以及兩位觀察員。團隊重視的創造性,會出現在參與者無法順利執行指令的時候,簡單來說,就是替代路徑。雖然我的大腦暫時沒有能力對Source、Geometry、Color這些功能運用自如,甚至會搞混Hydra和SuperCollider的指令,但當我試圖用其他方式理解Live Coding究竟為何,它又會在各種日常生活中顯現:在植物和路磚的訊息下面,我上傳了一件結合了動力裝置和光線投影的雕塑作品,光線規律前進、線圈建構的雕塑轉動,兩者僅僅只是簡單地改變運行的速度和頻率,就創造出了無數在空中飛翔舞動的人影──依據簡單原則運行的光線與線圈,編織出複雜變動的視覺效果。

當團隊在密集的工作坊之餘檢討反省教學的流程,思考如何讓教學更流暢,那似乎近似於一種把生命機械化的狀態──把自己當成執行指令的工具,偵錯、再盡可能完善它。在實務面上這當然是必要的反省,但同時卻也很接近團隊在最開始提出相對於Live Coding的那個反面:由上到下的結構,一個作曲家和精準的執行者。團隊所思考的創造性是重要的,但或許那並不在於流程的熟練上,而是在於找出偶然。

《一剎》演出的投影幕上,同樣的太陽符號出現在畫面中。圖/林育德提供

9月26日的Jam活動裡,育德帶了一個小遊戲,讓參與者每人寫一句程式碼往右傳,下一個人接著寫,結果如東昱所說「變成一串荒謬的異世界的語言」,比如一個括號裡的太陽emoji。育德是這樣解釋這個指令的:「疊加(jux, 太陽),複製一個當前的pattern照上太陽」。在工作坊裡,要如何為pattern照上太陽,每個人有不同的解釋,也會因此產生不同的執行代碼。在《一剎》演出的投影幕上,同樣的太陽符號出現在畫面中。滑鼠游標在鍵盤上的表情符號遊走搜尋,引發亂碼般加速變化的符號,互相組成一個當代生活中人與演算法共存的風景;在後續的Live Coding演出片段,指令的marimba與木琴擊樂對話,畫面中兩截式的鐘擺做出簡諧運動,如同馬戲團飛人般連結舞台中兩位鼓手的節奏角力,最後兩位鼓手在舞台四點之間移動追逐,終至追不上鼓點,鼓聲被沉重的腳步聲和喘氣取代,人的身體取代樂器成為發聲器具。身體與指令、演算法、樂器、空間互相協作,當鼓組被劇場燈遙遠地照耀並沉默下來,pattern終於被照上太陽。

Info 相關資訊
發布日期2024.01.29
CREATORS 2023科技藝術
Footnote 註釋
01
出自2022年空總舉辦的活動「極微運算」中,艾力克斯.麥克林的線上講座。講題為「算法銳舞Algorave:演算法跳舞文化裡的現場編碼小史」。
Author 作者
蘇唯瑄臺灣大學牙醫系學士,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肄業,現正就讀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班藝術史與視覺文化研究組。目前為牙醫師與藝術評論人,關注議題為臺灣當代藝術中的風景復返與田野轉向、展覽的裝置空間與藝術史方法學。經營部落格「徒手字療」:https://medium.com/@jamie0308ua。
More 相關文章
觀察報告
以聆聽描圖,或如菌絲蔓延⸺「啟.靈」計畫觀察報告
「『啟.靈』:西洛賽賓(psilocybin)之耳⸺聆聽心靈」探索電子音樂在「啟靈藥輔助心理治療」時所產生的協助。
發布日期2024.01.29
CREATORS 2023電子音樂
觀察報告
取消還是深偽?一些關於「虛構」的思考
鄧九雲、曾乙文的「演員與道具的重構:單人表演《女二》與推測物件的前期對話」將「表演」與「推測設計」置放於同一平面,以兩造無主副、無先後的平等關係,探索敘事的能動性。
發布日期2024.01.25
CREATORS 2023表演設計
觀察報告
不動之動:意不在抵達的行動與書寫
根據李奧森所策劃的演講,視為通過制度化自由來行使自主自由,對於C-LAB視域中的「公眾」的一次歧義與拓展:好客(hospitality)也許是文化實驗的視域中,長期被忽略的一塊。
發布日期2024.01.25
CREATORS 2023文化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