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駐地

教育推廣,土生土長――ACAC青森國際藝術中心與YCAM山口媒體藝術中心的經驗

由安藤忠雄(ANDOU Tadao)操刀的青森國際藝術中心(Aomori Contemporary Art Centre)建築體隱身原始林,夏季綠蔭、冬季覆雪。圖/趙宜恬攝影
Info 相關資訊
發布日期2023.03.01
撰文 趙宜恬
藝術教育藝術機構

青森國際藝術中心(Aomori Contemporary Art Centre,簡稱ACAC)位於日本本州東北,山口媒體藝術中心(Yamaguchi Center for Arts and Media,簡稱YCAM)則位於本州的西南方。前者落成於2001年,後者則開館於2003年,近期雙雙迎來成立廿周年之喜事。對照兩處在同時代間、於南北邊各自耕耘的歷程,不僅能體會當代創作開展的多元樣貌,還能發現各機構在引導在地與藝術鏈結方法上的獨特性。

暫時在古老大地上一起生活――青森國際藝術中心

ACAC是一座以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創作者駐村為主軸的機構,位於青森市南部的八甲田山山麓、緊鄰著其所屬機構青森公立大學。由安藤忠雄(ANDOU Tadao)操刀的青森國際藝術中心建築體隱身原始林,夏季中庭池水盛滿晴空、被穿過綠蔭拂來的微風吹出清透的皺褶;冬季與大地一起被堆積約三公尺高的豪雪覆蓋,還要小心熊出沒!

或許是大部分時間都必須回歸原始、臣服自然而生活,在此駐村的藝術家不得不意識到短暫駐村期對比大地之悠久,以及這面土地上渺小卻堅忍綿延的萬物。另一方面,初來乍到之人在此生活確實不易,必須仰賴當地志工與學生協助,而「和外地來的創作者一起生活」正是駐村機構有別於其他美術館單位的特徵,也會是這類機構教育推廣耕耘的切入點。該中心金子由紀子(KANEKO Yukiko)學藝員 1 表示,在地志工與學生是從「一個人」的角度認識藝術家們,進而對他們創作甚至是當代藝術領運萌生興趣。也就是說,從他們的觀點看來藝術家並非權威不可親的人物,而是令人感到新鮮、看起來需要一點關照的旅客。於是,藝術創作和教育推廣便從這份「暫時一起生活」的關係中同時發酵。

淺井裕介(ASAI Yusuke)駐村創作展「八百萬的故事——堅強地活著,重複」創作一景。圖/青森公立大學青森國際藝術中心

以下兩個ACAC計畫時空雖相差十年,但皆扎根青森大地、彰顯著駐村機構的教育推廣概念:其一是2012年藝術家淺井裕介(ASAI Yusuke)駐村計畫與創作展「八百萬的故事――堅強地活著,重複」2,其二是2022年景觀觀察研究會「八甲田大學校」計畫。淺井裕介於當年4月初開始駐村創作,擅長以土壤為顏料繪製「泥繪」的他,一面帶著水桶和鏟子前往青森居民熟悉的16個地點蒐集土壤、一面發現青森市內不同海拔高度地點的春之面貌。3 例如,推定年代約為紀元前3000年的小牧野遺跡位於八甲田山山腰,在附近採集的土壤尚在初春積雪中沉睡,而沿海名勝淺蟲溫泉一帶的土壤則已甦醒而鬆軟、準備孕育新生命。淺井裕介和ACAC招募而來的志工一起搗碎、或著融雪之水製成泥顏料。備好泥顏料後,淺井裕介於每天開館到傍晚時分帶領學生們共同創作全長72公尺、高6公尺的壁畫《泥繪.起源山》。而在日落後,淺井裕介又與另一位助手繼續其他創作或修飾壁畫,據說學生志工常常因「壁畫一夜成長參或變化」而吃驚。過程中,淺井裕介不藏私地和大家分享創作思維與泥繪技巧,甚至針對每位志工迴異的性格與慣用的肌肉使用方式調整溝通方式。相對的,被細緻關照的志工們也主動在工作中和藝術家分享關於青森的一切。淺井裕介個展最後一天,他召集了百位以上在過程協助的志工與其他青森居民親手擦拭泥繪,讓這場春天開始的駐村計畫回歸初夏的大地。他帶著確實勞動過的身體與滿滿的人情回憶,微笑說道:「因為消失了,才會想著下次要畫得更好」,然後頂著響徹蟬鳴的綠蔭踏上下一個旅途。根據金子由紀子的回憶,彼時ACAC協助泥繪的某大學生志工,後來又自主隨淺井裕介前往印度駐村創作。附帶一提,這位同學畢業後赴青森縣八戶市就職,如今是一位曾經和藝術家並肩用青森泥土做畫的公務員。關於這般發生於美術館機構、源於日常,而又非日常的生命體驗,金子由紀子認為:「藝術教育的成果是不會在短時間具體顯現的。『它』存在於人與人長遠承繼的關係之中。」

景觀觀察研究會「八甲田大學校」計畫展示空間。圖/青森公立大學青森國際藝術中心提供,小山田邦哉攝影

2022年O JUN、板津悟(ITAZU Satoru)、新津保建秀(SHINTSUBO Kenshu)、山本修路(YAMAMOTO Shuji – 国際芸術センター青森)四位以繪畫、版畫、攝影與田野調查為創作基底的藝術家,攜手筏井宏実(IKADAI Hiromi)、伊勢武史(ISE Takeshi)、大庭 Yurika(OBA Yurika)三位專長為寄生蟲學、森林生態學的研究者組成「景觀觀察研究會」,並在2022年以ACAC為基地展開「八甲田大學校」計畫。藉由多元對話協作、微觀與巨觀視點的來回切換,探索人之於大地的記憶與痕跡。除了在主場展呈現將考察過程視覺化.美學化的裝置之外,景觀觀察研究會成員也從各自的專長出發規劃「樹葉的設計」、「在看不見世界冒險――紀錄集與黑板畫製作」、「八甲田山,層積地圖」等以科學結合藝術之方法探索在地的工作坊。

ACAC位在遼闊大地中的原始山林中,這座藝術機構中的教育推廣著墨的是前來駐村的異邦人的探索,以及這份探索如何成為一段深刻的生命印記,繼續在古老的大地上層積。

最新的科技與最慢的教育――山口媒體藝術中心之小城大智

一個西南方豔陽閃耀的午後,伊藤隆之(ITO Takayuki )與會田大也(AIDA Daiya)兩位YCAM創館元老跟我分享了他們十多年來的「小城大智」:「何苦與一線都市東京、大阪的機構拚入場人數呢?我們更樂於珍惜小城市中的大彈性,讓藝術家有空間在此發揮,然後把『山口』這個品牌帶向世界!」

YCAM多有彈性?首先這裡沒有常見的企劃組、研究組等編制,所有的成員都被包含在YCAM InterLab中――專業橫跨策展、程式設計、視覺設計、燈光、音響、影像、動力裝置、舞蹈、教育、環境與生物科技⋯⋯。其中多元專長、或自身為藝術家者更占多數,另有媒體公關、行政協調、企劃員等執掌。這四十多位營運夥伴,甚至不一定要居住在山口,早在疫情前便開始活用科技網絡,有彈性地依據各自職掌分散在不同城市駐點研究、串聯各方資源。他們的營運主軸是與來自世界的藝術家一同開發新媒體藝術(絕對不甘於「借場地」)。為此,他們平時便自主調查各種程式技術,並自行找主題試驗,儲備未來與藝術家合作的能量與資源。

他們如此前衛,但步調卻一點也不急。草創期主責教育推廣、現任藝術總監的會田大也認為,教育推廣方案中應重視如何引發參與者的「行動」――發放一根火柴並不難,但要如何才能讓人們有想要升起一堆柴火的渴望呢?從這個出發點再延伸,每一個教育推廣計畫都是傳達給參與者「一套暖身操」,人們了解這套暖身操的原理後,便會更有信心去開拓未知藍海,發展出自身獨家的游泳技術。「我都說我們在做一種『慢的教育』。」會田大也如是說:「正好在評論中讀到一席話,很符合我們慢步調、重視對話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回響大的樂音拍子慢』。」

雖然有點突然,但說到慢與快,讓我們想起「漸凍症」議題。對身體逐漸被禁錮到時間冰河中的患者而言,即時、快速而細微的眼球移動可說是靈魂唯一的出口。2011年左右,美國藝術家Tempt One的友人們,為了讓罹患漸凍人症的Tempt One能繼續創作,開發眼球追蹤與寫入程式「EyeWriter」,並彙整成低成本的開源系統公開。軟體開放初期,負責教育推廣會田大也聆聽參與開發EyeWriter2.0的同事伊藤隆之分享,突發奇想地問:「可以應用來比較大家的視線落點嗎?」據說在伊藤隆之想了30秒後,「Eye2Eye」工作坊就立案了。

Eye2Eye工作坊。圖/山口媒體藝術中心提供,丸尾隆一攝影
Eye2Eye工作坊。圖/山口媒體藝術中心提供,丸尾隆一攝影

YCAM InterLab將EyeWriter改寫成工作坊專屬的程式,邀請參與的孩子們坐到安裝程式的設備前,將眼睛對向視線感應器、使螢幕上呈現每個人的視線落點與游移路徑。接下來孩子們在會田大也規劃的「眼神光波挑戰」情境下,藉由眼神玩鬼抓人遊戲、具體感受到彼此視線「行蹤」。並認知到視線不僅是「看」,更是吸收資訊、判斷、行動的關鍵。實際上,也有其他人士改造EyeWriter技術,用於調查顧客觀看廣告的視線落點等商業目的。但YCAM InterLab並非是要銷售自產技術,而是希望運用藝術手法配合教育理念,引導參與者對生活中的科技變遷有更深體會。

簡單的規則便能讓孩子玩地不意樂乎的「鬼抓人遊戲」,持續在YCAM被作為引導與年幼觀眾探索的方法。兒童沉浸在遊戲中時自然發揮的創意與溝通能力,對家長、教師、藝術教育者等成人參與者而言更是重要課題。2012年啟動的「翻滾公園」系列裝置受到無數小小山口市民愛戴,閉幕後更因孩子們的呼聲數度改版登場。還曾與2014年遠征「札幌國際藝術季」,讓北國的孩子們見識到山口孩子的鬼抓人遊戲有多麼藝術。

2012年啟動的「翻滾公園」系列裝置,圖為翻滾公園系列之2016年「翻滾花園」。圖/山口媒體藝術中心提供,山中慎太郎攝影

「翻滾公園」同樣由會田大也發起策劃。計畫之初,他曾到多個公園觀察玩到忘我的孩子們,整理出「引力遊戲」、「速度變化」、「遠端操作」等三項令孩子們玩得起興得因素。例如,公園中永遠的熱門遊具溜滑梯與盪鞦韆,正是讓孩子們和引力與速度遊戲的裝置。「遠端操作」則是意指與相隔一段距離的玩伴,依靠聲音或肢體語言彼此指引,例如踢罐子、123木頭人等策略遊戲。

初版「翻滾公園」作為特展「glitchGROUND」的參展作品,設置於YCAM的多功能展演空間Studio B。4 空間依照會田大也等教育推廣人員的規劃,由YCAM InterLab發揮木工專業、設置如滑板練習場一般起伏圓滑而豐富的「舞台」。而其這個舞台的「地形」變化,皆是以能孩子們與引力、速度遊戲為前提設計,在其上遊玩的孩子光是如何保持自身平衡就需要快速動腦!舞台中還藏著YCAM InterLab自行研發的程式,由一台主控電腦連動16組音響、三副麥克風與天花板上的12台LED燈光 5。這個系統能將同一個空間切換成數種「場景」,給予孩子環境資訊變化的刺激。若僅此而已,只能說是個高科技遊具。「翻滾公園」最重要的是有事先培訓過的成人「遊戲嚮導」,他們會最低限度地引導孩子們運用裝置,同時觀察記錄這些孩子們在這個舞台上如何發現與溝通,然後又是如何著迷於與玩伴發展出來的遊戲而不想回家。「翻滾公園」計畫也定期召開「小朋友會議」,聆聽孩子的意見、參考孩子們的創意。實際上,在某次小朋友會議之後,YCAM InterLab便依照會中決議增加「鬼屋模式」。每當LED燈光轉為深邃藍光、音響悠悠播出鬼故事時,現場的孩子們便興奮地迸出更多對話與遊戲方式。

2012年啟動的「翻滾公園」系列裝置,圖為翻滾公園系列之2016年「翻滾花園」。圖/山口媒體藝術中心提供,山中慎太郎攝影

慢慢的,孩子們似乎不只把「翻滾公園」當成遊玩之地。根據會田大也的紀錄,有些孩子注意到工作人員會在公園開放前打掃,便也亦步亦趨地跟著維護環境了起來。會田大也認為這是因為孩子們在「翻滾公園」能充分展現主體性,因而對此處懷抱認同感、歸屬感,進而產生自治的概念併採取作為。6 「翻滾公園」技術從來不是要孩子學任何技術,而是藉由心理學、科技、藝術打造刺激思考與行動的平台,而這個計畫實際上也隨著孩子們參與變化出不同面貌。畢竟,藝術正來自於發現、感受與行動,而這正是山口的孩子們在「翻滾公園」為大人們上的一課。

近期YCAM還自主將觸角伸向生物科技,聘入相關領運專家開發了一系列和在地居民一起採集、分析在地植物DNA的工作坊。而在YCAM與其他藝術團體合創的展覽中,民眾則可以了解藝術家如何思考生物科技與當今環境的關係,又如何用美學進行詮釋。

森林的DNA圖鑑工作坊。圖/山口媒體藝術中心提供,田邊アツシ攝影

雖然YCAM常自嘲機構位於小城市,但從他們的經驗能看出教育推廣從來不該受城市規模侷限,只要回到教育的初心、回到人自身,便有引導人們開創大智慧的可能性。

還是有點突然,但我想起一位以種稻為興趣的臺灣大叔分享――水稻田中的「水」決定田中生態與稻穀的樣子。若水量豐足,田中便有較多的微生物,將吸引螺、蜻蜓、蛙類在此棲息,食物量更上層的鷺、鷲等或許也會到此駐足――這般有機環境正是稻穗結成金色海浪的序章。另一方面,有些農家為節省開支,於二期作採取灌溉水量少的「再生稻」方式。相對乾燥得多的田地中不僅稻米產量較少,各類生物之蹤跡也安靜許多。某些田地挨近住宅區的農家,則以此手法應對敏感鄰人針對蛙鳴的控訴。

藝術機構中的教育推廣工作精髓,或許與規劃水稻田中的水量同理:你重視培養豐富微生物的水田?或訴求以較精簡成本、較低調的方式交出達到某個標準重量的穀物呢?因地制宜、土生土長的「教育推廣」,是這樣左右著作為社會中的一畝田的藝術機構有多少生命力,又能創造出什麼樣的生態系。

Info 相關資訊
發布日期2023.03.01
撰文 趙宜恬
藝術教育藝術機構
Footnote 註釋
01
學藝員(日語:がくげいいん)是日本的一種國家級從業資格,由文部科學省認定。學藝員類同於策展人(curator)的概念。
02
日本神道教崇拜自然萬物,而有天地間存在八百萬為神明之說。同時,八百萬也象徵無限、源源不盡的生命力。
03
服部浩之,〈開かれた場としての絵画〉,《浅井裕介「八百万の物語――強く生きる 繰り返す」青森公立大学国際芸術センター青森[ACAC]アーティスト・イン・レジデンス2012/春》,2012年,頁40。
04
会田大也,〈遊び場が学び場になるとき〉,《情報科学芸術大学院大学紀要》第6巻,2014,頁30。
05
同註4,頁32。
06
同註4,頁35。
Author 作者
趙宜恬京都工藝纖維大學設計學專攻碩士。在美術館、書齋、近代建築和有神社佛寺的山中。
More 相關文章
觀察報告
臺灣美感教育的塑形――公私協力的「美感教育」經驗談
美感教育究竟是什麼?我們該如何透過教育培養學童的美感?這些又能帶給兒童怎麼樣的成長經驗與累積?而臺灣又是如何透過政府、民間企業、學校三方合作,讓美感教育深根於兒童教育之中的。
發布日期2023.02.07
基金會美感教育藝術教育
觀察報告
舉著火把的人:光影劇場中的地方教育與文化記憶轉化
來自花蓮縣壽豐鄉水璉國民小學的劇團,團名的阿美族語「Padawdaway」意為「舉著火把的人」,透過光影劇場,轉化地方的文化記憶,並在學習過程中,吸收進所有的參與者的心中。
發布日期2022.09.28
文化記憶藝術教育表演藝術
駐地
山川、溪谷與林蔭:在阿爾卑斯山脈中的水療浴場駐村
在Nairs駐村生活的兩個月是無比輕盈且清爽的。或許阿爾卑斯山的岩泉水仍在此地不斷地施展著它獨有的療效,滋養著創作的疲憊、苦難與憂傷。
發布日期2022.08.10
Fundaziun Nairs藝術機構駐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