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
駐地
群像
觀點
檔案
短波
CREATORS
污痕 |
一面以城市/歷史記憶為材料的百納旗,談李立鈞、吳耀庭、謝杰廷的「污痕結構學」
旨在「如何讓歷史與記憶變得可見」,透過形式與材料分析,強調歷史並非中性、客觀地呈顯;相反地,人們總在以形式與媒材回應歷史並進而在城市中以「紀念物」建構記憶。
當「記憶」成為「物件」:記「污痕結構學:記憶組構工作坊」
在我們賦予每個記憶特定形式的時候,我們雖然會參考歷史上既定的建築語彙,譬如代表「過去輝煌事蹟」的「圓柱」、「凱旋門」,或是代表「獨裁權威」的「升旗台」、「基座」,但同時,我們亦將每個物件在一定程度上抽象化成幾何的形體,並讓「材質」成為讓意義/意象得以延展出去的重要元素。
打開臺史博的歷史冰箱,關於非虛構的檔案敘事
由水泥高牆打造卻充滿懷舊情感的博物館,利用擬真展示/複製品創造非虛構敘事的語境,重現歷史場景,召喚物證背後的特定時空與文化場域;同時,館內的建檔機制卻又將文物與現實世界,進行了層層隔離與清潔,將常民文化生活中的物件自原所屬場域中剝離,如「封印」般收復進孤獨的歷史冰箱。
給顛簸社會的明日預言,城市震盪City Flip-Flop
C-LAB年度大展「城市震盪City Flip-Flop」匯聚海內外多國藝術家,共13組團隊共襄盛舉,並特別和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灣建築學院、德國raumlaborberlin,和國內實驗性的創新組織等單位合作。
關於柏林紀念物的17則筆記
經過了三個月的讀書會,並發表了關於「歷史記憶」、「污痕」與「建築結構」的文章後,「污痕結構學:城市記憶空間的建築文化學實驗」的成員於柏林聚首,實際走訪了柏林多個紀念物、歷史建築,並記寫下了對於不同案例的提問與思考。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