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觀察報告

網際網路美學現象「蒸氣波」過路觀察

黃大旺以海豚、個人電腦、椰子樹等蒸氣波代表性符號繪製的插圖。圖/黃大旺繪製
Info 相關資訊
發布日期2021.11.25
撰文 黃大旺
數位鄉愁未來懷舊蒸氣波

活在1980年代的人們想像2021年將是太平盛世,人類往宇宙發展,搭次世代超音速飛機,20分鐘就可以從東京直飛紐約。悲觀者預言人類文明即將面臨重大劫難,並且由預言衍生出反烏托邦作品。2021年的人即使根本未曾經歷過那個時代,也想要回到1980年代,但是時光旅行只存在於創作裡。所以在網際網路上出現了與「懷舊」完全不同的「蒸氣波」(vaporwave;或作蒸汽波)。本文透過代表性文本的簡單介紹與應用範例,企圖貼近這團只存在於網際網路的迷霧;如果能搭配YouTube曲目連結一起閱讀,或許可以更貼近網民共同建構、共同想像的數位情境。

這種風格的特徵建立在視覺與聽覺上,而且由大量1980、90年代電視節目、廣告片段、商業設計、商品型錄、街景乃至電腦動畫拼湊而成。音樂有時像是重度憂鬱狀態下失眠時的幻聽,無限拉長且反覆。在這種風格標籤下的音樂,往往帶有一種家用錄影帶或錄音帶的低音質,尤其在取樣的人聲或節奏上。無限拉長及反覆是一種既有的處理手法,在免費聲音編輯軟體Audacity或是DJ用的CD唱機上,很快就即可完成,所以會有那麼多人說:「只要用Audacity隨便點兩下,縮圖再加些石膏像、椰子樹、海豚、1980年代個人電腦早期數位藝術乃至FIJI礦泉水Arizona綠茶的罐子,都可以稱為蒸氣波音樂。」跨越技術門檻不再難如登天的時候,考驗的則是使用者的創作感性。類型創作者除了會取樣1980、90年代排行金曲,尤其AOR(adult oriented rock,成人搖滾)、節奏藍調與融合爵士(尤其GRP等廠牌),或是一些同樣在YouTube上就找得到的新世紀音樂,還用了許多購物中心或超市播放的罐頭音樂(muzak),並且以大量殘響(reverb)、延遲音(delay)製造出非現實感,並且「貼心地」為放在網站上給人聽的音源加上粉紅、粉紫色的底圖、漸層以及往昔廣告圖像的剪影。無限拉長不僅是使曲子變慢或音高變低(拜數位運算技術之賜,兩種功能可以分開),而是像調慢唱機錄音機馬達轉速那樣地把音樂變慢,還不是單純地以33⅓轉速播放45轉唱片,或是直接把錄音帶用一半速度播放那種慢,而是業餘處理充滿痕跡的簡單拉長。

問題是這樣的慢、低傳真,也就是在類型中一再使用的「screwed」(轉緊或轉鬆)為的又是什麼?本文稱為「數位鄉愁」。這樣的畫面似乎在夢裡見過,夢裡的場面似乎又是清醒時累積的記憶,在無意之間就這樣串起來,有些人就會想起自己的過去,乃至於開始想像自己的意識在出生前的世界與現在間穿梭。一慢下來就會產生被電子菸水汽(vape)圍繞的感覺。該類型下的藝人與曲目多半以各種殘缺的外文片段或特殊符號命名的藝人名稱與曲目,看起來並不打算讓人口耳相傳,以超文本(hypertext)的形式存在於社群網路上,例如這十幾年的Tumblr、Facebook、reddit、4chan、YouTube、Instagram、SoundCloud、Bandcamp等網站。一時之間很多人以英國1980年代最轟動的二人組Wham!的名曲〈Last Christmas〉為藍本,把曲子放慢,再增加上述的殘響、延遲或強調低音的節奏音色,循環播放進入下一個開始點的時候,再沿用舞曲語法,用濾波器(filter)逐漸去除高頻或低頻,於是就變成另一首「我最近新做的歌」。曾經在單曲流行期間躬逢其盛的前年輕人,對同一首曲子的感情,在不同世代感知中有了不同的詮釋:有不少人當時尚未出生,聽過卻一口咬定這是他們最懷念的時代。模擬低傳真音質畫質,在網際網路上流通的迷因,幾年間不僅揮之不去,還不斷繁殖。同樣的美學在饒舌社群也形成了所謂「cloud rap」(又稱trillwave),號稱打破類型山頭(例如東西岸)的疆界,以網路迷因與偏慢、偏沉的節拍,呈現「雲端城堡,你我皆chill」的彩虹糖意象,曲風與滿臉刺青,藥物依存的陷阱音樂(trap music)高度共通,思考脈絡上又與本文的蒸氣波具有若即若離的關係。他們取樣的網路文本甚至包括了日本排行金曲,例如濱崎步或Perfume

出現於2010年初的「蒸氣波」(vaporwave)是一種結合了電子音樂和視覺藝術的類型。圖/▓▒░ TORLEY ░▒▓、CC BY-SA 2.0

去Google搜尋這種類型,很多文章都會解釋是一種對於消費文明的反諷或抵抗,對於雅痞(yuppies;1980年代的美國都會青年菁英上班族young urban professionals)文化與新世紀思想的反命題(antithesis),也有些創作者持類似的論調,但他們呈現出的影音迷因,與vaporware(宣布即將上市成空的產品或騙局)一樣缺乏實體,卻也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實。他們即使有實體專輯,往往也偏好以錄音帶附下載碼的方式發售,順帶為卡式錄音機的市場帶來了復甦的景象。有的專輯甚至有足夠的成本於再版時生產唱片格式(同樣附下載碼),由虛構的鄉愁建構出實體的平行宇宙歷史文物。

日本1980至90年代(尤其昭和末期至平成初年,泡沫經濟快速發展的期間)的大眾文化,也是類型下的重要文本,許多不懂日文或其他拼音文字的網路用戶,以複製貼上創造出不需要讀出聲音的創作名義與曲名,並視為一種「aesthetic」(作為風雅的美學引用)。住在上海的高嘉丰就曾經在韓國拍攝一支名為〈Cloudyな창밖的姑娘〉的雜燴(mashup)歌曲音樂影帶,以蒸氣波的語法引用日本1980年代初期女性創作歌手中原明子的〈Cloudyな午後〉(1984),歌詞卻是韓國老牌歌手趙容弼(조용필)1980年的名曲〈창밖의 여자〉(窗外的女人),呈現了中國創作者即使看再多YouTube都無法學出來的水霧感。其他的愛好者就算對日本動漫不熟,也能從類似《福星小子》(うる星やつら,1981-86)、《超時空要塞MACROSS》(超時空要塞マクロス,1982-83)、《魔法小天使》(クリィミーマミ,1983-84)、《貓眼》(キャッツ♥アイ,1983-85)、《美少女戰士》(美少女戦士セーラームーン,1992-97;2014)、《新世紀福音戰士》(新世紀エヴァンゲリオン,電視版1995-96)等重要的電視動畫影集汲取靈感。同一時期的美國電視動畫影集如美式魔法少女《芙蓉仙子》(Jem and the Holograms,1985-1988)在配色上完全呼應本文主題,但網路熱度卻還是沒有日本動漫帶來的「和風」(Japanesque)高,連同反映同時代流行音樂趨勢的曲風city pop也跟著出土,從不斷被取樣到直接成為一種「顯學」。以日本動漫畫符號為視覺主軸,重組city pop、日本融合爵士(尤其T-SQUARE)、1990年代後期家用遊戲配樂並加上舞曲節奏的次類型,則被稱為futurefunk(例如Yung BaeSaint PepsiマクロスMacross 82-99)。將AOR或老嘻哈解體,除了更快的節奏以外,還搭配更多與海洋、椰子樹或棕櫚樹、夏天(尤其海豚)、火鶴(邁阿密)有關的視覺意象,會被稱為seapunk (代表人物Ultrademon後來改名小林Lilium並否定本類型)。有一種以低傳真、低速播放1990年代嘻哈或節奏藍調的音樂,搭配的卻是電視動畫影集《辛普森家庭》(The Simpsons)的畫面,網民稱為simpsonwave。影片中有一個反覆播放的仿吉卜力動畫,動畫中的棕髮左撇子女孩戴著全罩式藍芽耳機,寫一寫筆記看一看窗邊的貓,那叫做lo-fi hiphop,取樣上偏重柔和的爵士樂器樂和聲,宣稱是網路衝浪或讀書時的背景音樂,標榜這種風格的曲子不論在視覺或聽覺上都不需要太多干擾,與蒸氣波音樂的最大公因數,則在於片段的不斷重複播放與(透過數位效果器模擬的)低音質,或多或少想要呈現購物中心背景音樂的質感,換言之都在呈現冷氣房內無所事事往日光陰的片段。在次文化空間持續觸動聽者數位鄉愁的創作者,也逐漸被流行音樂體系吸收。臺灣樂團落日飛車近年在製作人老王的精心策劃下,加入許多1980年代流行音樂的元素;當〈My Jinji〉〈SLOW〉被西方網友以速成術調慢「轉速」以後,整個也變成蒸氣波的迷茫記憶

美國女性宅錄音樂家Ramona Andra Xavier以Macintosh Plus名義發表的專輯《Floral Shoppeフローラルの専門店》。圖/R COLLINS、CC BY-ND 2.0

蒸氣波本身既然已經是一種充滿挪用、拼貼文化表象的風格,甚至呼應紐約1960年代的普普藝術「沒有風格就是最大的風格」,類型成為一種迷因擴散的主要來源,莫過於美國女性宅錄音樂家雷蒙娜.安德拉.澤維爾(Ramona Andra XAVIER)以Macintosh Plus名義於2011底年發表的專輯《Floral Shoppeフローラルの専門店》,也就是封面有粉紅色背景、黑白格地板、古希臘太陽神海利歐斯(Helios)頭像的專輯。這種發想就像把一條香蕉用大力膠(補強用膠帶)貼在牆上當成藝術品賣,結果不僅變成迷因還變成藝術史上有名的公案,其他人的回應都淪為有樣學樣,縱使聰明一世也難超越。香蕉與大力膠都是既有物,能組合出迷因的無非是人的靈機一動。而Macintosh Plus被拱成蒸氣波的代表,並不表示她就是始作俑者,而是製造出的迷因觸動了許多人的似曾相識感(déjà-vu)。認知心理學的似曾相識感,如果以哲學的覺感(qualia)解釋,則具有四種特質:①不可言說;②本質存在(與物質無關);③私密的(內在的不可交流性);④可直接或立即理解的性質(Daniel Dennett, 1982)。其中第四點在解釋迷因機制的時候最為重要。

其實不要說蒸氣波文化套用的各種舊文化,風格的沿用往上追,在「蒸氣波」可以找到的,除了布魯克林電音創作者丹尼爾.洛帕汀(Daniel LOPATIN)以Oneohtrix Point Never名義發表,封面模仿SEGA Mega Drive主機遊戲包裝,海豚卻換成鯊魚的《Chuck Person’s Eccojams Vol.1》(2010),還有Laserdisc Visions暗藏日文電視旁白的《New Dreams Ltd.新しい夢限られた》(2010),紐約皇后區組合「骨架的/Skeleton」(又名「骷」)以電視截圖為封面的專輯《Holograms》(2010),以及紐約羅徹斯特的詹姆斯.費拉羅(James FERRARO)諧仿1990年代華爾街金融新貴背景音樂的《FARSIDEVIRTUAL》(2011)。再往前推,是匹茲堡的DJ Gregg Michael GILLIS以Girl Talk名義,從2000年代初期就「創作」發表的英文情歌大串燒,他將數百首曲子的旋律片段,巧妙連結成一張從頭到尾毫不突兀的專輯。另一個比較不為人知,甚至可說是點石成金的例子,是日本仙台DJ groovemanSpot推出的節奏藍調downtempo小品〈Affection(feat. Ahu)〉,這首構造簡單到只有一組常見和弦進行反覆、人聲與取樣片段的曲子,音樂影帶刻意找了1970年代前期美國電視卡通(類似Hanna-Barbera等低成本製作)迷幻風格、暖色調的片段,以及幾個其他報紙單格諷刺漫畫風格的動畫片段,剪接出錄影帶低畫質,卻帶來戀愛幸福感的視覺糖果。這首日本人創作卻不帶和風的曲子,在竹內瑪莉亞的〈Plastic Love〉等日本city pop尚未被炒作起來的時候,就已經在一部分愛好者(其中不乏美髮師、獨立設計師或個人服飾品牌)之間形成話題,也為日後蒸氣波類型的發展,提供一個重要的線索。

更早之前,則是透過取樣機或電腦聲音編輯軟體鞭闢入裡的精密拼貼,製作出達到聲音藝術層級的取樣音樂,例如美國電腦音樂巨匠卡爾.史東(Carl STONE)或加拿大拼貼音樂家約翰.奧斯瓦爾德(John OSWALD),以及英國的數位音樂廠牌v/vm test一系列的出版品,如果將史東或奧斯瓦爾德的拼貼形容成「chopped」(切碎),v/vm test系列的蓄意惡搞就是「screwed」。再往前就是1991年美國動漫宅搖滾歌手麥修.史威特(Matthew Sweet)在自己的單曲音樂影帶中夾帶了大量的日本動畫(例如〈Girlfriend〉引用了《眼鏡蛇》〔コブラ〕,〈I’ve Been Waiting〉引用《福星小子》劇場版片段),甚至在自己的手臂上也刺了《福星小子》的女主角拉姆宣示對角色的愛。他的整合方式或多或少影響了日後Daft Punk的視覺風格,讓Daft Punk日後得以直接邀請漫畫大師松本零士,為熱門電音打造出復古趣味的烏托邦,為許多不曾經歷「美好昔日」的網路世代帶來憧憬的材料。

由黃大旺彙整並繪製的「蒸.汽.波.美.學.十.大.啟.蒙」。圖/黃大旺繪製

在蒸氣波美學範疇之中,還有一種不是那麼仰賴老電視內容,卻像極了1980年代科幻片的仿古趣味電音類型synthwave/chillwave,曲子聽起來就像向量線條的虛擬公路上往詭異漸層色落日狂奔的跑車。在漫威漫畫片《星際異攻隊》(Guardians of the Galaxy)系列大玩本類型視覺之前,丹麥的色盲導演尼可拉.溫丁.黑芬(Nicolas Winding REFN)早已推出充滿1980年代美學的《落日車神》(Drive,2011),這部片對於synthwave視覺的啟發,到了瑞典惡搞短片《Kung Fury》(2015)推出後,猶能屹立不搖。

擅長以1980年代合成器緩慢波動音色與低音質節奏製造時空缺口的美國藝人Com Truise或荷蘭的Timecop1983,音樂多半呈現末路狂徒飛車逃亡的緊迫感(synthwave也稱為outrun);同樣音色質感如果不求那麼緊湊的意象,則會從BLΛNK BΛNSHΣΣ逐漸抽離節奏感,變成Windows96《One Hundred Mornings》(2018)的憂傷,最後達到2814《新しい日の誕生》(2015)或是臺灣創作者FarragoL《VACUUM》(2019)那種讓人有如置身《銀翼殺手》(1982)、《阿基拉》(1988)或動畫版《攻殼機動隊》(1995)未來都市某狹窄房間裡,窗外的夜都市正下著濛濛細雨,客廳音響隨機播放的音樂。近年興起的臺灣二人組MONG TONG雖然宣稱自己創作演奏的是1980年代電視鄉野傳奇配樂,其實在編排與層次上都已經符合synthwave的條件,但其中的台灣民間信仰意象,則可視為蒸氣波美學中少人提及的部分。在synthwave和chillwave的世界裡,找不到蒸氣龐克(steampunk)那種以內燃機驅動巨大機械,謳歌工業革命的浪漫;當賽博龐克(cyberpunk)許多耗電量小的電子裝置,即使發出高熱也不至於冒煙(不論水蒸氣,包括加熱式電子菸),火車輪船與煙囪便不再是論述重點,酸雨及環境汙染則更常被提及。經過動盪時代的洗禮,一度憤怒的年輕人,開始隨著city pop無憂無慮的快節奏(city pop快歌稱為boogie)起舞。在高度經濟發展期的廣告紛紛下架之後,潮流留下的迷因也會逐漸被人們淡忘,如果人類文明得以延續,就要再等個30年才會有人再次挖出這些老材料討論,並從中找出有市場潛力值得復興的優質作品。到時候的人們,對於2020年代又將有何種想像與憧憬,現在尚不能提出定論。

出生於1984年的荷蘭蒸氣波創作者,同時也是類型代表人物之一猫 シ Corp.曾經表示:「蒸氣波是1980年代至90年代出生世代逃避現實的往日鄉愁。」網際網路不斷呈現的二手迷因帶來了集體記憶,撥開層層水霧,是一座全年無休的巨大購物中心。遠處的人們沒有五官,移動時留下殘影。就像是時間也跟著變慢的烏托邦,存在於每一場夢無疾而終的前一刻。

本文結尾附上的連結是以vaporwave、chillwave、future funk與city pop(原曲)組成的播放清單,不敢說最純,至少是構成「未來鄉愁」的基本資料。

v a p opium:shorturl.at/muFU6

Info 相關資訊
發布日期2021.11.25
撰文 黃大旺
數位鄉愁未來懷舊蒸氣波
Author 作者
黃大旺先天性表演者,高雄路竹後鄉人,1975年生於臺北市,除表演型態「黑狼那卡西」外,亦涉足即興演奏與配樂。
More 相關文章
觀察報告
速溶回顧展二:論déjà disparu、魂在學及失去的未來
憂鬱已經從個人感受總體化成為我們的時間困境本身。我們就像是《閃靈》中身在酒店舞池中的主角,一面跳著鬼舞一面說服自己:當年的音樂就是今天的潮流。
發布日期2021.12.08
Mark Fisher未來懷舊魂在學
觀察報告
有關碎片化的電視記憶與畫面懷舊――去政治化的懷舊再現
這些擷取自過去大眾文化中的碎片化文本,形構出的當代網路主流社群文化、迷因與網路次文化,某種程度上展現了一種困陷於新自由主義市場邏輯與不穩定的生活狀態。
發布日期2021.12.22
未來懷舊迷因電視劇
觀察報告
K-PUNK長存:與馬克.費雪對談,尼祿出版社,2014年夏
本文為尼祿出版社(NERO Editions)於2018年出刊,與2017年辭世的文化理論學者馬克.費雪(Mark FISHER,別名k-punk)所進行的對談。
發布日期2021.11.10
K-Punk未來懷舊蒸氣波魂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