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明白歌》的相遇是在2019年的夏天,原先僅是因為工作旁觀,卻像是參與了一場回溯臺灣白色恐怖的奇幻之旅。
剛成立不久的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簡稱促轉會)1 為了加強社會對轉型正義的理解,並在社區進行歷史教育推廣,以巡迴及轉化臺灣白色恐怖歷史為主軸進行推廣計畫。該計畫由「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簡稱再拒劇團) 2 以音樂說唱劇《明白歌》的方式,特別選在政治受難者的家鄉、活動區域等七個不同縣市,進行系列演出;並於每場演出後邀請學者、居住於當地的政治案件當事人及家屬進行分享。
我因為擔任促轉會的小編,在一旁記錄並見證生產劇本到實際演出的過程,深刻感動於《明白歌》團隊在回應政治案件當事人的用心。
在極其有限的製作時間與經費之下,彼時社會對白色恐怖題材的理解和創作還不如今日豐沛,《明白歌》團隊仍試圖與顧問林傳凱深入探究1950年代受難者歷史資料,寫出一套相當完整的白色恐怖敘事音樂劇。以內容而言,相較於過去以特定角色為白色恐怖政治案件當事人為背景,或在時代劇中讓角色或事件點出戒嚴時期特殊政策與法律的呈現方式,《明白歌》不以固定角色為中心發展,而是將戰後到戒嚴後的歷史脈絡拆為七個篇章,將過往口述資料與檔案串成一個個流暢的句子。作為關心轉型正義議題的觀眾,或許可以大致想起對白出自於何人、何處;而對一般觀眾來說,也並不會感到太多違和。劇本中沒有作為中心的英雄或主角,而是讓市井小民、政治案件當事人說出自己的故事。
更加難能可貴之處則是《明白歌》的縣市巡迴帶有強烈向政治案件當事人致敬的意涵。不若多數的戲劇巡迴仍尋找城市中的主要表演中心,《明白歌》的演出地點特意挑選當事人活動的鄉鎮,以場域的意義,而非場地設備為重,巡迴在學校禮堂、廟宇、廣場前演出,使表演添增了與當地對話的層次。
這樣的企劃使我對2019年在臺南新營場的演出印象深刻。當時臺南場演出後分享的1960年代政治案件當事人陳武鎮,畢業於臺南師專美勞組。因為當兵時好玩寫下反對國民黨的字句,雖和輔導官說明是無心之過,仍遭判兩年徒刑。經歷牢獄之災,陳武鎮出獄後不敢隨心創作,直到解嚴後十數年,才在各方鼓勵下開始以人權主題創作。陳武鎮老師因為受邀至《明白歌》分享,便邀請自己的鄰居好友前來欣賞表演。
「各位今天所看到的戲劇,也曾經發生在我身上。」陳武鎮開場即講述自己的牢獄生活,以及出獄後的心路歷程。許多親友非常訝異,原先以為只是來聽陳武鎮老師講座故事,才知道長年小學任教、勤勤懇懇,在大家心目中極富才華的陳武鎮老師曾有這段過去。這說也複雜的歷史,陳武鎮老師以戲劇作為引子,向長年相處的朋友們告白自己的生命歷程,使現場幾位朋友紛紛落下眼淚。陳武鎮老師曾經不知如何和親近友人訴說的回憶,恰好透過戲劇被召喚回此刻。
這樣的奇幻時刻不只一樁。隨著《明白歌》走訪臺灣各處,2019年的高雄橋頭糖廠、宜蘭中興紙廠,曾經是抗爭工人活動的區域;又或者當事人所居住活動之處,如2019年至高雄政治受難者黃溫恭舊宅前,甚至是2022年開始透過眾籌方式集資到五個縣市表演 3,包含高雄美濃青銀夥房的空地、新北時雨國小鄰近的勸濟堂等。越是那些鮮少舉辦表演的縣市,也越常發生――在表演後,出現一兩位長者震驚地分享,戲劇之中、專家會後分享的故事中,有他們曾經熟悉的名字,而那些身影曾經住在哪一條街上,是誰的親友鄰居。即使設備不如劇場、戲院齊全,座位稱不上舒適,眾人卻共同見證了故事得到回應的一刻。
巡迴的用意,最初是團隊希望打破過去「白色恐怖只有臺北和綠島會發生」的敘事,強調當事人來自四面八方,有立體鮮活的生命經驗。從藝術表演的角度而言,更打破戲劇只能在表演中心的思考,讓表演場地有各式各樣的可能性。而讓《明白歌》更臻完整的,則是來自鄉鎮觀眾的參與和理解。吟遊詩人不只訴說故事,也採集故事。劇本依照現有的歷史研究、口述材料組織架構而成,在臺北的某個工作室中產出,卻吸引到更多鄉鎮故事。這也顯示了故事並沒有說完,我們仍有機會說得更多,並創造出現代之於當年歷史,新的共同記憶。《明白歌》的演出與鄉鎮巡迴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說,若在充滿距離感的劇院中表演,反而失去了這齣戲可能擁有的發展性,讓觀者只可遠眺,難以親近。
這確實對於轉型正義的工作者是重要的啟發。過去談論白色恐怖多停留在學院、研討會之中,近年來則開始有更為多元的呈現。一部分與我們對於歷史的掌握程度有關,更多的受難者現身說法、檔案研究也成熟到足以轉化,而也有一部分是則來自於社會氣氛的轉變。因臺灣認同的強化、教育環境的轉變,白色恐怖歷史成為年輕學子的好奇與關懷。而轉型正義議題的推動者,也因持續生產出不同的教案、活動形式、出版及藝術作品,讓議題越來越可親近,並能夠從中看見不同領域發展出新的理解白色恐怖的角度。《明白歌》透過走訪鄉鎮,將故事送回發生地,激起當地共鳴、引起現場觀眾說出自己的故事,而我們也有了再一次看見歷史的機會。
2019年,《明白歌》演出獲得好評並獲得「台新藝術獎」的年度大獎;2020年,《明白歌》團隊以播放影片與表演劇本片段的形式進入校園分享;2022年年初,雖受疫情影響,但再拒劇團透過大眾募資再次演出,巡迴至於有別於先前的五個縣市。再拒劇團在政府標案之後能持續這份動力,再次完成巡演活動,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作為關心轉型正義議題的工作者,對於後續是否能發展出嶄新的劇本或巡演地點非常期待。
如今已是2022年夏天,促轉會的任務也告一段落,曲終人不散,從民間由下而上奮力所成立的機關,由上而下地將業務規劃與調查報告移交給常設部會。臺灣這段轉型正義的路上上下下、起起伏伏,逐漸走到思考如何落實其精神的階段。著實希望在這過程中不是削減了彼此推動的能量,而是在多年公私協力、往復來回,民間對於轉型正義的思考與產出百花齊放的此刻,激盪出更多故事與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