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觀察報告

有沒有一種可能,是音樂?

在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米克生活――東南熱浪篇」演出的南部鬧事團。圖/高雄流行音樂中心提供
Info 相關資訊
發布日期2023.01.04
撰文 吳庭寬
多元文化新住民移工音樂

高雄,不管就近代產業歷史的變遷而言,或是就目前都會區裡約四十處規模大小不一的工業區來看,我們都無法否認高雄作為工業城市的事實,或說此刻的高雄仍是一個擁有大量勞工人口的城市。自日治時期築港開始,高雄逐漸成為擁抱異鄉人的港灣,造船、拆船、加工出口區、遠洋漁業――一批又一批來自鄰近縣市、鄉鎮、或來自遙遠國度的年輕人離鄉背井,來港都尋求機運,至今我們仍可在鄰近港口與工業區的KTV或練歌坊中,溫習早年熱絡的歌廳秀場場景。

各個族群在現代化的進程裡,都留下了反映時代背景且具有族群標誌性的歌謠,這當中有許多訴說著人的遷徙與勞動軌跡,例如澎湖地區傳唱的〈想著出外真艱苦〉這樣表現離鄉酸楚的褒歌。在農、漁村勞動力大量往都會區移動的年代裡,對藍領工人、討海人處境的描繪,也曾是閩南語流行歌曲的重要主題。而濫觴於日治時期的林班,也在國家政策的主導下,一路從林班,推進到遙遠的礦坑、鷹架與遠洋漁船上 1,「林班歌」於焉成為後來原住民勞動歌謠的代名詞。

自1980年代末開始引進臺灣的東南亞移工,時至今日人數已超過七十萬,不僅填補了臺灣產業界的勞動力缺口,在工業、漁業與長照領域,亦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在雲林以南至屏東境內,目前有超過十八萬名藍領外籍勞工,在南臺灣工作、生活,約佔全臺外籍勞工的25%,其中印尼籍移工就佔了約六萬三千多人(35%)。高雄城裡印尼小吃店,撫慰著移工的口腹,也時常成為異鄉人暫時停靠的庇護所,在這個與家距離最近的地方,每個夜晚都有漂泊的歌被點唱。

早在約二十年前,在當時高雄南華路 2 仍相當罕見配有投幣式卡拉OK的印尼店裡,即孕育出由印尼移工、新住民合組的樂團「Bollo Band」,現在在YouTube鍵入樂團名稱,仍可看到十多年前Bollo Band的表演盛況。當時的樂團主唱劉莎麗(Ratih Wulan Sari),1990年代即來臺擔任看護工,現在則是在印尼船員間知名的邁阿密酒吧的負責人。而當時在Bollo Band任吉他手的王哥(Ang WANG),來自印尼爪哇島北海岸的南安由(Indramayu),1990年代臺灣船公司開始在他的村子裡設點招募船員後,他也跟著村子裡其他年輕人一起出國跑船。時常抱著吉他即興創作的王哥,離開Bollo Band之後,在東港成立了「Ta’bir Band」(保啤樂隊),從與音樂同好在船艙內的聚會開始,慢慢發展成同鄉會裡的音樂部門,不管是宗教聚會,還是印尼獨立紀念日的慶祝活動,都有樂隊的歌聲伴隨。雖然因為成員各自的合約關係,最終面臨解散,但至今仍可在大大小小的同鄉聚會上,看到王哥與新夥伴們在港邊以音樂自娛娛人的身影。

2022年8月14日在旗津技工舍舉辦的「歌自遠方來――班圖拉之歌」講唱會上,東港的印尼船員王哥(Ang WANG)與夥伴們示範演唱自己的創作歌曲。圖/鄭百騰攝影

筆者時常收到王哥創作的歌曲錄音,這些作品描述著討海人在異鄉的種種挑戰,例如因為長時間出海而告終的戀情、工作辛勞但仍須為妻小堅持下去的自我勉勵等。來自爪哇島海線獨特的音樂節奏不只出現在歌謠創作中,也在廟會活動裡被演繹,像是東港三年一次的迎王祭典,自1997年開始,便有印尼船員參與遶境,以宮廟樂器搭配自製的竹筒樂器,演奏、吟唱母國的流行歌曲與伊斯蘭詩歌,二十年來,已成為祭典中知名的陣頭。

雖然過去近二十年的光陰裡,王哥在高屏溪南岸的東港工作,但五光十色的高雄,仍是外籍船員休假時趨之若鶩的目的地,對其他職種的移工而言亦然。交通便捷的都市,是移工與各地親友相聚的地方,也有很多人在此相遇人生伴侶。高雄市區好幾家印尼店,到了週日總是熱鬧喧闐,許多移工愛侶選擇在印尼店舉辦婚禮,婚禮上也常邀請樂隊助興演出或供現場來賓點歌歡唱。過去二十多年來,因為日與俱增的印尼移工來臺,在印尼深受庶民社會喜愛的噹嘟樂(Dangdut),早就在臺灣生根萌芽,前述的Bollo Band即時常翻唱耳熟能詳的噹嘟歌曲。

2015年在岡山成立的「New Ramesta」樂隊,從工業區裡的小型聚會開始,目前已是臺灣最具規模的馬來樂隊(Orkes Melayu)。創團七年來,他們與岡山在地的音樂教室合作,陸續收購、維修了淘汰的二手音響設備,至今New Ramesta是少數獨立擁有音響設備的移工樂隊。馬來樂隊表演可說是最具代表性的噹嘟樂現場,近十五個樂手、歌手同時在台上,需要十足的體力與默契,才可不間斷演出四至五個小時。後來New Ramesta發展出可靈活調整編制的合成器樂隊――「Sultan Musik」(蘇丹樂隊)。從高雄北部工業區發跡的New Ramesta/Sultan Musik,足跡已遍佈臺灣西部各縣市,幾乎每個週末,都可看到New Ramesta在各種印尼移工的聚會活動上登台,而到了年終時節,他們亦經常在工廠尾牙活動上演出。

2021年春節期間,在東港印尼船員同鄉會週年慶活動中演出的蘇丹樂隊。圖/吳庭寬攝影

近來在高雄流行音樂中心首屆「米克生活――東南熱浪篇」受邀的「Southern Riot」(南部鬧事團),成員為在高雄、屏東工作的印尼移工。一開始,大家只是一群週末晚上,固定在屏東火車站附近公園聚會的印尼移工,在每次的聚會上,大家總會帶著吉他、烏克麗麗、非洲鼓等樂器前來。後來,有朋友推薦他們去臺北移工大遊行表演,前提是要創作一首符合當時倡議主題「自由轉換」的歌曲。在目前現行的法規限制下,藍領移工仍沒有自由轉換雇主的權利,這也造成許多向仲介、主管機關求助卻碰壁的移工,最後落得失聯的下場。而當時正值新冠肺炎疫情趨緩之際,但仍有許多工廠嚴格限制移工的行動自由,南部鬧事團這首加入「亂七八糟」中文歌詞,用以控訴仲介與勞政單位亂象的〈來自印尼移工的情歌〉(Lagu Cinta dari BMI),在遊行上正式發表。

在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米克生活――東南熱浪篇」演出的南部鬧事團。圖/高雄流行音樂中心提供

南部鬧事團在2022年7月與在一場「府城吵鬧大叔」活動上,曾與來自嘉義的「Jubah Hitam」(黑袍樂隊)與臺南的「Firman & Dawer」(菲爾曼&達威爾)雙人組合同台演出。黑袍樂隊是一支專攻金屬蕊(Metalcore)的樂隊,其作品時常在探討個人與信仰的對話。黑袍成立於2019年,是極少數將自己的錄音室作品上架至串流平台的移工樂團,同時他們也經營自己的樂迷社群,大夥兒時常揪團參加臺灣各地的金屬音樂現場。而臺南的費爾曼&達威爾,積極創作抒情歌曲,其〈台南車站離情〉(Stasiun Tainan Ninggal Katresnan)在抖音(TikTok)上被許多移工轉載、翻唱,在這首歌發表後,許多同為移工的樂迷,紛紛要他們為自己居住的城市寫歌,接下來他們也預計將發表以臺北101、臺中東協廣場為背景的作品。

在臺灣的印尼樂團,當然不只有新生代的南部鬧事團、黑袍樂隊、New Ramesta等,在2010年以前,印尼移工組團的風氣已相當興盛,在加上有企業舉辦的樂團選秀比賽,更讓有音樂才華的移工爭相組隊報名。截至目前為止,已知曾在臺灣出現、活躍一時或仍運作中的印尼樂團至少超過五十個,在工業區林立的中南部,樂團活動尤其興盛,另外,從事業餘音樂唱作的個人,更是不計其數。值得一提的是,過去幾年,臺灣許多技職體系院校因少子化積極向東南亞諸國招生,其建教方案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臺就學、就業,而這也逐漸改變了原本「移工樂團」的組成,目前在臺灣活躍的印尼樂團,許多都有建教生擔任樂手,而這也是音樂打破界線的實際案例。

在臺灣曾存在或仍在運作的印尼樂團。圖/吳庭寬整理

南臺灣的音樂展演場景相當蓬勃,許多咖啡廳、餐酒館都有歌手駐唱,在熱鬧的商圈亦不難見到街頭藝人演出,更甭提城裡幾家歷史悠久的live house與知名的音樂節。在移民、移工社群中,也有發展已久的音樂展演場景,有樂團駐唱的印尼店、有DJ放歌的酒吧、在鄰近工業區的里民活動中心、廟埕,亦常舉辦音樂活動。

在臺印尼移工相關的音樂活動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是由企業或機構舉辦的大型演唱會,另一類則是同鄉會自辦的活動,後者亦常邀請母國的藝人來臺。我們可以看到移工歌手或樂團在兩類活動上,經常性擔任暖場嘉賓。但在同鄉會主導的活動上,這些藝人更多時候是跟移工合作、同台演出,雙方也有較多直接的交流。最後一類則是音樂同好自己舉辦的小型活動。然而,上述這幾類活動很少會有移民/移工以外的人參與,一般人只能在由社政、勞政單位或民間機關舉辦的大型的多元文化活動上,才有機會看到移工被邀來表演。

新南向政策施行以降,許多藝術文化單位也積極辦理相關活動,但我們不難發現,許多活動仍落入「為多元而多元」窠臼,甚或是「為一體而多元」的意識形態服務。我們如何在未來的多元文化活動中,跨越僵化的移民/移工命題,讓移民/移工成為主體,而非被展示的客體?筆者認為仍存在改變的可能性。那有沒有一種可能,是音樂?高雄流行音樂中心舉辦的「米克生活」落幕後,南部鬧事團成員們向筆者提到在活動上與其他受邀樂團的互動經驗,雖然語言仍是溝通上的障礙,但大家仍然盡興,因為在那個現場,音樂即是共通語言。

自2001年在臺北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由官方舉辦的「外勞文化節」開始,針對東南亞移民、移工社群舉行的多元文化活動的歷史,至今已超過二十年,每一次的活動都在回應當下的社會情境,並試圖提出應變的策略。今非昔比,我們都需試著回答,此刻的臺灣需要怎麼樣的多元文化活動?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選在「國際移民日」(12月18日)前夕舉辦「米克生活」,筆者認為這是主辦單位以行動表現其對多元文化議題的關注,並試圖以音樂策展專業,去提出多元文化活動的可能想像。在高雄這樣聚集了不同世代、族群、國籍移民/工的城市,其實有足夠條件去發展自己的文化論述。筆者期待作為南臺灣流行音樂基地的高流,能在這次「米克生活」的基礎上,成為移民/移工創作者展現音樂才華、進行跨界交流的平台。多元文化社會的形成,需重視各族群的文化與其歷史,而多元文化也無法拒絕交流,或許在這個前提下,我們才有機會提出有別以往的多元文化論述。

Info 相關資訊
發布日期2023.01.04
撰文 吳庭寬
多元文化新住民移工音樂
Footnote 註釋
01
楊士範,《礦坑、海洋與鷹架》,臺北:唐山出版社,2005.12.20。
02
高雄車站前的南華路與周邊地區,聚集了約二十家服務東南亞移工、新住民與留學生的餐館、美髮店、超市、KTV等。另外也有穆斯林祈禱室、教會等空間。
Author 作者
吳庭寬藝文工作者。關注印尼移工的藝文實踐,試圖透過藝術協作,探索勞動與移動背後的歷史事實,並建立多聲溝通與跨界敘事的平台。
More 相關文章
觀察報告
愛情釀的酒,濃縮移工的情感切片
「移動羅曼史」是一項描繪在臺東南亞移工社群情感切片的藝術計畫,團隊邀請不同領域的藝術家進駐,與在地菲律賓社群互動,透過展覽與街訪,向金萬萬周邊的菲律賓移工朋友對話。
發布日期2023.12.08
文化移工藝術計畫
觀察報告
Radiw(歌謠)、Misafafahiyan(蛻變),和那些用歌說故事的人
或許對於阿洛這一代阿美族人來說,談論radiw的真正意義,是不要忘記了如何在唱歌的行動中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就像通過radiw作為一種「說故事的行動」,成為一個說故事的人一樣。
發布日期2023.05.09
radiw 歌謠原住民跨性別音樂
駐地
府城的歌聲,印尼移人的音樂場景
移工不再是一群面貌模糊的外地人,音樂讓他們成為性格鮮明的獨立個體,用歌聲在這塊土地上留下了許多精彩的音樂足跡,更將府城生活的集體記憶,傳唱到更遠的他方。
發布日期2022.07.14
文化移工空間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