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群像

Talum Ispalidav:月亮說話,文字做刀,當代原民青年的批判之聲

Talum Ispalidav參與反服貿抗爭運動時,代表原住民族青年陣線在立法院發表聲明。圖/Talum Ispalidav提供
Info 相關資訊
發布日期2022.01.19
訪談 王萱、侯伯彥撰文 侯伯彥
原住民媒體賦權政策倡議
「仰望天空,群山迴盪,就像月亮在說話。」

――「Buan 月亮說話 月亮曆」(簡稱「月亮說話」)

創立於2020年7月,「月亮說話」將Facebook和Instagram作為社群媒介,分享以原住民族議題為主的內容,不只積極回應、評論新聞時事,也產製相關政策倡議、文化傳遞等圖文創作,邀請大家一同在平台上開啟討論。貼文觸及的面向既廣且深,仰賴清晰的思辨和寫作能力,更需要長期關注原民議題。而這樣多元複雜的工作,幕後僅由一名布農族年輕人Talum Ispalidav所經營。

「我會覺得我是一個以文字做刀、用批判做書寫的平台。」觀察到性質相似的自媒體大多傳遞正能量,Talum坦承自己的內容較為晦澀,甚至偶爾可能還帶有情緒,而這也很真實地反映在他所關注的議題上。月亮(布農語:Buan)是布農族文化中的重要媒介,藉由文字,月亮開口說話,持續輸出原民議題的批判觀點,堅定的聲音時而溫柔理性,也在必要時憤怒。

身分與文學,自我探索的文化實踐

Talum,布農人,「月亮說話」的經營者,目前正就讀於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班,對文字敏感的他,平常也寫詩。讀大學時接觸到原住民族社團,親身參與相關運動,後加入原住民族青年陣線擔任線上小編,這也為他日後創辦社群累積了不少經驗。不過,談到平台的成立契機,最早或許可以追溯到國高中時期,因為原住民身分加分而受嘲諷的自身經歷。日後回想,這讓他開始覺得,如果連自己都不知道怎樣跟別人溝通,要如何面對歧視?

關於原住民的刻板印象無所不在,國小五年級藝術與人文課本中出現「原住民天生喜愛歌舞」等描述,並以注音拼音標示歌詞。圖/臺南市議員Ingay Tali穎艾達利提供

Talum認為很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被灌輸了許多關於原住民的刻板印象,無論是否符合既定印象都可能招致嘲弄,追尋自我認同的過程充滿挫折。

「我在參與原住民族運動時,才慢慢思考我身為原住民到底意味著什麼。」以自身經驗為例,Talum認為很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被灌輸了許多關於原住民的刻板印象,無論是否符合既定印象都可能招致嘲弄,追尋自我認同的過程充滿挫折。「認同自己成為原住民,去理解原住民的能動性、在社會中的階級地位、對自己的歷史產生認同,這段過程蠻特殊的。並不只是文化,是對於原住民族歷史現況的一種負疚感,覺得自己應該要做到更好,把過去被佔領的追回來。」

「月亮說話」遂成為他讓自己慢慢地、迂迴地回到部落的路徑,是一種自我探索的文化實踐。

宋澤萊在其著作《台灣文學三百年(續集):文學四季變遷理論的再深化》中,將文學四季遞嬗理論套用至文學發展脈絡,基於這個論調認為原住民族文學尚未到達屬於諷刺文學的「冬季」。圖©前衛出版社

另一個創立的理由,和文學密不可分――事實上,Talum為「月亮說話」選擇的平台分類,就是「文學藝術」。作家宋澤萊在《台灣文學三百年(續集):文學四季變遷理論的再深化》中,將四季的遞嬗理論套用至臺灣文學的發展脈絡,引用馬列雅弗斯.莫那能(Malieyafusi Monaneng)、瓦歷斯.諾幹(Walis Nokan)等作家,認為原住民族文學花太多時間在訴說悲情,還沒能跨出訴說悲情的「秋季」,進而遞嬗至屬於諷刺文學的「冬季」。1 Talum不認同這個觀點,曾與宋澤萊在線上展開爭論,表示原住民族文學之所以是大家看到的「悲情」,是因為「原民性本身就具備溝通對話與抗爭的性格」,而原住民族運動的兩大訴求:還我土地、我要自治,直到現在都還未真正達成。對他而言,原住民族文學並非訴諸悲情,而是「用文學去講出、虛構出我們的事實,因為這些真實情況本就存在。」

他進一步指出,隨著時代改變,當代的原住民族文學作品如馬翊航《山地話/珊蒂化》、程廷《我長在打開的樹洞》,已不同於所謂的「經典」形象,將更多細膩、私密的經驗編入族群歷史中,呈現出更多元的樣貌。這種對文學的理解和興趣,轉向至社群經營:「我會做這樣的社群平台,是想讓大家看到,當代原住民族不同人的面貌是不一樣的……這是個嘗試,結合原住民族文學跟當代原住民族運動的發展,基進、不畏抗爭,對我而言本來就是原住民族的性格展現。」

一人團隊,政治倡議和面對歧視

「月亮說話」的內容由Talum獨立規劃,作法是先設定探討議題,思考自己對議題的關注程度,再從相關新聞中找到著力點進行論述,目前多為關注原住民族正名、反歧視法、土地及海域法等議題的推進,必要時更會隨時回應時事。同時身兼老闆與小編的他,雖然可以隨心所欲地執行,但由於只有一人,也擔心產生權威偏誤和觀點的侷限性,因此經常尋求朋友的外部視角給予建議與回饋。最終的目標,是希望能將社群開放出去、讓更多人參與進來,使社群本身形成一個好的生態,達到近似自我療癒的效果。

「大家會在網路上關注議題,實際上在現實中做倡議,力量還是很微小,有時候會覺得蠻無力的。」Talum分享自己曾一度產生嚴重的怠惰感,越瞭解原住民族的歷史脈絡後,越會感到深沉的悲傷和無力,甚至質疑自己所做的事,一切是否依然停滯不前?他認為這些可能都是當代原住民的正常情緒,久了之後已經調適,甚至轉化為平台的創作素材,以覺察練習等方式進行社群分享。

「Buan 月亮說話 月亮曆」以時事評論、政策倡議、族群共好為主要經營方針,Talum Ispalidav時常以懶人包的形式,梳理複雜而多元的議題。圖片取自「Buan 月亮說話 月亮曆」中部份議題懶人包的封面。圖/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整理

當然,「月亮說話」也獲得過不少正面迴響,更實質促成了一些改變。曾有一群同學主動向Talum尋求合作,眾人合力把「加分政策」的脈絡與細節整理出來,也有很多朋友藉此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對他來說是很感動的經驗。「倡議平台難做,第一是對議題的期待不同,第二是深度內容對一些人可能有點困難,所以我不會期待發展到很大的規模,但至少開始有人願意去理解、深入討論。」

2021年,藝人Ella在國片《聽見歌再唱》的記者會上失言2,「月亮說話」對此在網路上展開批判,進而直接或間接地致使Ella和製作團隊火速道歉。Talum表示,特別提起這件事,是因為這是非常好的正面道歉範例,過程中沒有推卸責任,純粹就其說過的話坦承錯誤。與之相對的是,去年金鐘獎有媒體看到原住民穿族服就報導露屁股3,至今仍然沒有媒體為此道歉。面對生活當中可見或不可見的歧視,他也製作相關圖卡加以傳播宣導:「在我的成長經驗裡,沒有關於種族歧視的教材,所以我才會做,也有朋友說以前隱約感覺到,看到教材才發現臺灣真的有歧視,這好像是需要被確定的一件事。」

媒體作為賦權與集體創傷療癒的路徑

「月亮說話」的初期構想階段,Talum試圖以布農語單字詮釋當代文學作品中的文句,用別於大多數文學作品以漢人視角來看原住民,創造出一種翻轉的切入角度。然而,這樣的產出需要大量準備工作,一人難以負荷,相較之下,探討議題雖然也需要爬梳資料,但因為議題涉及的公共性,而更加容易收穫關注和討論。於是平台逐漸轉型,從原本的做法改為結合概念的專題呈現:比如將原住民族的永續發展與環保概念搭配,呼籲將弱勢族群的聲音也納入氣候決策;或者翻轉漢字的邏輯結構,例如人們可能在使用上得過且過的「老番顛」一詞,實則同時隱含了年齡、種族與疾病污名的複合歧視等。

Talum Ispalidav提到,人們可能在使用上得過且過的「老番顛」一詞,實則同時隱含了年齡、種族與疾病污名的複合歧視等,圖片取自「Buan 月亮說話 月亮曆」。圖/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整理

「即使可能無法促成和解,但可以讓大家理解有些傷痕仍然存在,最困難的是如何聆聽彼此的經驗。」網路交流的衝突似乎在所難免,以加分政策的討論而言,曾有人留言表示原住民就是既得利益者,甚至跳針回覆「的啦、的啦」來嘲諷。遇上不講理、無法溝通的人,Talum坦言曾不小心「爆氣」,也笑稱自己喜歡和大家吵架,「憤怒小編」的名號不脛而走。他笑說,雖然自己現在還是會跟他們吵,但會覺得比較理解對方了,也因此開始思考更多平台能做到的事。「這很重要,雖然無法溝通,但有人願意用較理性的態度進行溝通的話,我們都是很開放的,至少做到互相理解彼此的憤怒,這已經很不容易了。」

Talum Ispalidav(右)參與反服貿抗爭運動時,照片由「台大新聞E論壇」採訪時側拍。圖/Talum Ispalidav提供

Talum將媒體作為賦權與集體創傷療癒的一種路徑,而在找到療癒的方法之前,得先知道哪裡受傷、為什麼受傷。

延續這樣的想法,Talum將媒體作為賦權與集體創傷療癒的一種路徑,而在找到療癒的方法之前,得先知道哪裡受傷、為什麼受傷。總的來說,「月亮說話」嘗試為受歧視且不知如何面對的人提供了一些思考方法,討論政策如何修正,而不是指責被政策壓迫的人,從倡議的角度,試著在體制內促成改變。

談到族名的問題,他以名字不容易唸的中華職棒選手Giljegiljaw Kungkuan為例,即使本人已經說過可以稱之Giyab或Gili,媒體普遍都還是寫成漢譯的「吉力吉撈」;面對一時難以更改的語用習慣,作法就會是倡議讓大家理解命名規則、認識各族拼音的習慣,不會唸也應該尊重族人意願,讓他們可以單列族名在證件上。

「臺灣的原住民族曾經有可能像加拿大第一民族,做到跟立法院平行的原住民族議會體制。」Talum坦言,因為社群平台本身的限制,自己在賦權的部分做得還不夠,也期待未來能有系統性的課程,「不只是知識上的建構,去打開想像,做政治上的賦權,大家會想做些比投票或抗議更多的事情,也藉此彼此療癒那些過往的傷痕。」

後記

採訪中,Talum經常半開玩笑地抱怨經營社群平台的辛苦,表面上感覺狀態搖擺不定,但當他在論述自己的理念時,其實是相當堅定而充滿自信的。

關於和「月亮說話」類似性質的自媒體,Talum提到了友站「每天來點布農語啊!mapasnava Bunun saikin」「親愛的漢人」等。此外,他本人也數次受邀參與原民台節目《Lima幫幫忙》,談論歧視、正負能量、刻板印象等主題,這些或自發或受邀的參與,也一再證明了Talum和其他參與者們,是如何用各自的力量,試圖為自己關注、在意的事務盡心的努力。

Info 相關資訊
發布日期2022.01.19
訪談 王萱、侯伯彥撰文 侯伯彥
原住民媒體賦權政策倡議
Footnote 註釋
01
宋澤萊,〈細讀原住民作家莫那能的兩首詩――並論當前擺盪於悲劇和田園之間的原住民文學〉,《台灣文學三百年(續集):文學四季變遷理論的再深化》,臺北:前衛,2018,頁512。
03
楊淑閔,〈穿達悟族服出席金鐘遭虧 原文會盼消弭歧視〉,《中央社通訊社》網站,2020.09.27。
Reference 參考資料
01
1. 成立於2020年7月「Buan 月亮說話 月亮曆」以Facebook粉絲專頁為主要平台,以時事評論、文化傳遞、政策倡議、族群共好為主要經營方針。Buan,來自布農語的月亮。當我們仰望天空,聽見群山迴盪,就像聽見月亮在說話。邀請你與我們一同從山林小溪望向世界,互相理解,深耕土地。
02
維基百科條目:〈特種身分學生成績優待〉
03
張樂平、蔡沁縈、李婉伶採訪報導,〈原住民加分制度爭議 原民學生有話說〉,《小世界周報》網站,2020.11.30。
04
YuLing CHIU,〈鄉民們對於「原住民加分」,真的有很大的誤會〉,《關鍵評論網》網站,2019.03.05。
05
Muni Druluan 温馨,〈原住民族加分政策 加了就能回到家嗎?〉,《原視界》網站,2019.09.23。
Author 作者
侯伯彥臺北人。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所,從事影像創作、參與影展工作,也是自由撰稿人,經營臉書粉專「尋向影誌」。
More 相關文章
觀察報告
慾望後殖民:山海肉身與酷兒凝視
當過往被不同支配者分別壓抑的原住民男人與酷兒族群都早已到了現身乃至相逢的時刻,山海是迷障,還是迷情⸺翻看自上世紀以來就隱伏在我們文化發展中的「慾望譜系」,或許我們心中已有底案。
發布日期2024.04.10
原住民山海美學酷兒
觀察報告
Radiw(歌謠)、Misafafahiyan(蛻變),和那些用歌說故事的人
或許對於阿洛這一代阿美族人來說,談論radiw的真正意義,是不要忘記了如何在唱歌的行動中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就像通過radiw作為一種「說故事的行動」,成為一個說故事的人一樣。
發布日期2023.05.09
radiw 歌謠原住民跨性別音樂
觀察報告
在當代轉身:談原住民族音樂文化與場景中的時間性
雖然說談音樂表演與地方(place)有各種觀點,例如探究環境形塑音樂文化場景(scene)。本文所希望分享的,是在臺灣殖民歷史的脈絡下,在不同場景中遇見原住民族的音樂表演時,那種陌生的親近感。
發布日期2022.12.08
原住民時間性音樂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