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周闃黑,只留眼前一方白幕亮起。一幅幅繽紛布景跟著旁白的敘述,有時印出一隻翻頁的手掌捲動布景,有時景物朝眼前衝來、放大直至淡出,有時水聲拍岸先流進耳腔,再晃出捲曲的藍色波浪――雖然名為「光影戲」,畫面卻不只黑白兩色,更不只單純在白幕上左右移動道具的黑影。
這是來自花蓮縣壽豐鄉水璉國民小學Padawdaway光影偶戲團所出演的《豔火春泥》,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幾幕,包括兩位清朝官兵夜半商討進攻撒奇萊雅(Sakizaya)部落的策略,人物後方襯上淡一層的部落周遭古地圖,搭配彷彿鏡頭拉近看著官兵在地圖上比畫路線的手指躍動,巧妙地結合第三人稱和第一人稱視角的敘事手法。還有在部落村莊遭受入侵而透著火紅之前,清兵從拉弓動作、朝夜晚射出的暗箭,到利用一些錯位技巧使得萬箭齊飛的景象像是穿透布幕、朝觀眾們直衝而來的驚心動魄。很難想像這樣一齣角色換位、換景、聲光控制到位,又融入撒奇萊雅部落歷史故事的光影戲,竟然是由一群僅僅三到六年級的小朋友所演出的。
劇團剛從花蓮水璉部落風塵僕僕地移師南投,並奪下「110學年度全國學生創意戲劇比賽」國小組決賽特優的殊榮。而後劇團往臺灣北端再繞半圈返回花蓮的途中,特地停駐在苗栗苑裡,為當地的鄉親再度呈現他們的精心作品。儘管已經榮獲全國性的肯定,水璉部落孩子們的演出並沒有因此馬虎。
意外的小插曲是,當水璉國小的老師和主任,以及拉著及腰推車、行李箱的孩子們來到苑裡,有別於競賽場地有足夠大的空間讓他們架設布幕框架,還未曾料想到演出的苑裡掀海風書店內的空間,剛好只能夠容納布幕框――好消息是能以原先的布幕大小呈現,壞消息是劇團仍需現場克服場地限制,例如走位要重新調整過一遍,書店原有的天花板鏤空採光,也因為光影戲的需求,需要就地拿黑布、膠帶等材料,將書店暫時封成的劇場黑盒子。孩子們和師長齊心協力撐起巨大的金屬外框,在書店內傾斜、轉動,嘗試能否找到最佳的舞台設置角度。書店的夥伴、幾位來觀賞演出的民眾也被這樣的凝聚力感染,跟著爬上爬下、拆拆裝裝,終於齊力打造出因地制宜的演出空間。
台下坐著由苑裡在地人與書店夥伴組成的觀眾群,演出開始燈滅時,人聲也隨著光線收束得乾乾淨淨;而再一次燈滅時,則湧出浪濤般的掌聲。帶領光影劇團的指導老師之一高韻軒主任,在第一次燈暗前鋪陳了一點簡介:劇團的小朋友雖然本身都是阿美族人,其實都混有一些撒奇萊雅族的血統,這是源自撒奇萊雅族在久遠以前,本來居住在奇萊平原――現今花蓮市區的位置――後來遭遇清兵的侵略幾乎使部落全毀,撒奇萊雅族人只能四散到各地,其中一支來到了本是阿美族部落的水璉部落。《豔火春泥》這齣光影戲,就是在講述這個既牽涉許多族群(阿美族人、撒奇萊雅族人、噶瑪蘭族人、清朝人),又攸關孩子們自身歷史文化的「達固湖灣事件」(亦稱「加禮宛事件」)。
團名的阿美族語「Padawdaway」也是從孩子出發,期許劇團的孩子們都能藉此更認識自己部落的故事,進而成為在黑暗中「舉著火把的人」,化身歷史文化的領路人、將部落的故事持續傳講下去。劇團的主要指導老師有兩位,高韻軒主任從前一所學校帶來與孩子協作出光影劇的經驗及技術,德菲.韶瑪老師則肩負起引導孩子們肢體表演的支柱,而其餘跟著劇團大老遠移動的老師們,個個將劇團視如己出的幫忙各種行政事務、維護孩子們的秩序與處理食宿交通。除了孩子的投入,每位師長都是協助打造火把、生出火苗不可或缺的助力。
然而,兩百多年前的部落歷史,以具象的視覺畫面體現,其實遠比口頭述說還要困難得多。比如劇中人物的頭會以面具顯現角色面貌,角色頭上穿戴的頭套,就會成為重要的族群辨識特徵,那麼該如何正確製作出象徵三個不同原住民族的頭套?高韻軒主任在謝幕後分享,角色頭套的圖騰都有先在國家文化記憶庫(簡稱「國文庫」)查找資料,再去做更細緻的設計和製作。意想不到的是,連出演角色的孩子身上衣著,也有考量到會影響影子的細節,因此孩子穿的不是普通的T-shirt,而是亦借助國文庫考據色彩與樣式過後,特別製作的族服――像是男主角(撒奇萊雅族大頭目)身上的是撒奇萊雅族男子的衣服,最後在水璉村接納撒奇萊雅族的阿美族人,則身穿大家較常見的阿美族紅色服飾。事實上,Padawdaway兒童光影劇團與掀海風的連結之一,就是掀海風團隊也曾運用國文庫,針對苑裡在地的重要臺灣音樂家郭芝苑進行調研,並將郭芝苑故居的物件、掀海風的田調結果及轉化應用(如融入課程),建置並儲存在國文庫裡,讓在地人甚至更多民眾,都能夠獲悉、瞭解郭芝苑的種種及其影響力。
觀眾們在劇後的介紹服飾環節時,不少人在迅速辨識出阿美族服飾之際脫口而出地應答,可見觀眾不自覺已經被拉進光影劇團的魔力裡了。苑裡在2019年,事實上亦曾出現過乘載著在地脈絡的戲劇――《苑裡好人》,觀眾參與也是戲劇的重要環節,讓觀眾在看劇的同時,思考並且在最後發現,自己以及不同觀點的人們,怎麼在「參與式戲劇」中體會到權力框架下參與的不可能。這背後實是連結到苑裡公有市場的文資議題。當然,光影劇對於苑裡的人們來說,又是另一種新體驗,即使先前對達固灣事件的了解不多,孩子們的用心表演依然深深感動了苑裡人。有在地的觀眾表達喜歡這樣的形式,讓小朋友發自內心認同、透過自己來講述部落故事的樣貌;也有老師被小朋友超齡的演戲技巧驚豔,並且贊同戲劇是一個能讓小朋友學習自身族群歷史、又能接續歷史傳承的好方法。甚至有觀眾笑說:「下次換我們組一團苑裡的劇團,然後去花蓮,演我們苑裡的故事給你們看好了!」
光,具有吸引眾人靠近、聚集的力量,這群舉著火把的孩子們,似乎確實正在慢慢發揮點亮周遭人們看見眼前道路的能力。光影劇由於漆黑而能用光線說故事,而這樣的光除了讓人們在面對黑暗時不再害怕,也扮演著延續文化歷史命脈的重要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