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觀察報告

與社區同行,以一人一故事共享生命經驗:女巫劇團

女巫劇團演出現場。圖/許斌攝影
Info 相關資訊
發布日期2019.06.11
撰文 羅倩
共融社區劇場表演藝術銀髮遊戲

從八頭里仁協會到女巫劇團

女巫劇團的成員皆為北投在地的志工媽媽,她們傾聽觀眾分享的故事,再轉化為戲劇的方式呈現,雖然表演時的道具與音樂都很簡單,但卻能深刻表達出社區的活力,以及傾聽觀眾的同理心。談到女巫劇團就不能不提孕育該劇團的臺北市八頭里仁協會1,女巫劇團是由該協會「一人一故事劇場」(Playback Theatre)培訓課程所發展而成的社區劇團,因團員皆為女性且在聆聽完故事後,馬上以戲劇演繹說故事者的感受,感動敘述者的心靈,如同女巫般會施法咒,所以以北投凱達格蘭族語「Patauw」的原意「女巫居住之處」命名為女巫劇團。

1994年北投國小師生進行鄉土教學時,發現已呈現半荒廢狀態的「北投公共浴場」。此浴場建造於1913年,為日治時期臺灣婦人慈善會於1907年集資改善「湯瀧浴場」擴建而成,戰後有臺北縣議會、派出所等單位進駐,直至1989年各公家單位部門陸續撤離。師生們有感其建築與北投溫泉歷史的文化淵源,於校內發起陳情書連署活動,但沒有得到政府回應,遂將訊息傳達給在地居民,臺北市八頭里仁協會便在這樣的機緣下成立。經協會與各方努力,1997年「北投公共浴場」公告為三級古蹟。1998年臺北市政府斥資整修,「北投溫泉博物館」(溫博館)正式開館,為臺灣首座公民合營的地區特色博物館。

該協會並沒有因為溫博館的成立就結束活動,接續進行了北投古蹟踏查與導覽、發行《北投社》季刊雜誌(自1996年2月19日創刊到2014年12月10日停刊,共發行72期)、規劃植穗營(為社區高風險家庭孩子提供義務安親班與相關課外活動)與安家方案、與在地學校推行EQ教育課程,以及籌組女巫劇團。耕耘至今,協會的凝聚力與熱情可以說是社區營造的典範。

女巫劇團的一人一故事劇場

八頭里仁協會於2001年成立了社區的劇場,做了幾年演出,發現劇場經驗常隨著演出結束消失無法累積,舞臺道具與服裝製作也產生許多資源耗費。協會的理事們希望戲劇課程能延續下去,也讓社區的志工媽媽們可以透過戲劇持續活化社區的人文與歷史,2003年接觸到在社區推動戲劇教育的高伃貞老師,經過她的建議開始推動一人一故事劇場,從10月開始了一系列的培訓課程,培訓課程結束前,學員表達對此劇場形式的高度肯定,決定要讓一人一故事劇場在北投深耕,因此成立了女巫劇團。

女巫劇團團長李靜瑜。圖/許斌攝影

一人一故事劇場首次引入臺灣是1998年差事劇團邀請Veronica Needa來臺開設工作坊,以及2000年邀請香港譚碧琪與莫昭如來臺設工作坊。高伃貞與一人一故事劇場緣分即始於此,最初參與的團體夥伴經差事劇團扶植團練三年後,成立一一擬爾劇團,她開始進入社區開設課程建立團隊,22003年由高伃貞老師規劃帶領的「Playback劇場研習」課程,女巫劇團也因此成為臺灣首個社區型的一人一故事劇場團隊。3後來高伃貞2006年於美國一人一故事劇場學校畢業,離開一一擬爾劇團成立了悅萃坊,開始一人一故事劇場課程與培訓。至今她也長期擔任女巫劇團的課程培訓。女巫劇團團長李靜瑜提到當時他們課程上了三學期,一年半的時間,才對演出比較有自信與把握。

一人一故事劇場演出通常由一位主持人、四位表演者與一個樂手組成,演出長度90分鐘,最多可以即興演出十個短故事。主持人須具備引導與平衡技巧,如一開始的破冰,團員會先分享做示範,營造安全、放鬆與信任的關係,讓參與者願意主動分享,通常是封閉型演出能保護參與者的個人隱私。重視參與者/說故事者(teller)的內在感受,讓說故事者有說出故事的勇氣,不管是快樂的或是創傷的生命經驗,演員都會用心傾聽故事,不批評但同理。主持人與演員會抓取故事核心,隨著故事紅線(red thread)牽引主題於現場即興演出,在說故事與即興故事的過程中產生群體的共同理解,劇場成了表演者與說故事者彼此心靈療癒與共鳴的場域。

以社區為基地的女巫劇團,和一般劇團性質不大相同,大部分是公益與服務性質演出:社區、校園、醫院、長者機構或是弱勢團體。劇團每學期在北投國中與新民國中有三到五場演出,通常是高年級班級,在演出前的準備工作會先和班導訪談,了解班級學生的狀況與需求,如青春期煩惱、課業壓力、同儕霸凌、隔代教養,才會訂定演出的主題。

女巫劇團在演出活動中與長輩們互動對話,傾聽理解長者需要。圖/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女巫劇團成員在「戲遊銀髮:劇做老年田野方法論壇」中,與觀眾分享交流。圖/許斌攝影

長者當然也(還)可以說夢想――陪伴教學與演出

女巫劇團在北投也長期和許多單位合作,如老五老基金會、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期望讓老人可以發夢,講夢想。2014年起參與北投社區大學的「陪伴生活工作坊」,帶領50歲以上的長者志工,一起陪伴十多位60到90歲的長者,進行老照片分享、老歌歌唱、運動等陪伴教學,也有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演出。這不只對長輩們產生影響與改變,對劇團成員也是學習。不管是工作坊或是演出,最重要的是與對象建立信任關係。李靜瑜提到在北投國小令她印象深刻的演出經驗,老五老基金會希望透過演出讓孩子更了解長輩,原本相距非常遠的兩個鴻溝世代――小學生與長者――透過一人一故事劇場產生對話與理解,原來長者的話語與情緒可以透過演出傳達給孩童,而長者看到孩子想的其實是這樣子啊!展現出跨世代老幼共融的美好風景。

在需要的地方,我們演出

女巫劇團將一人一故事劇場作為無形的禮物來給予,劇團沒有接案求生存的需求,也不是為演出而演出的社群團體,每學期請老師授課,講師費來自團員的會費。劇團如此長青,這群媽媽們的凝聚力令人佩服,團隊長期經營是不容易的事,到目前共有11位成員。她們是如何能騰出時間?一開始能參加志工的都是已婚媽媽,「感謝我們先生的薪水」李靜瑜不諱言地笑著說,大家多半是自由工作者,如講師、家教、戲劇老師或已退休,平日週五才有可能團練,週末的時間則會留給家庭。

在社區戲劇培力的路上,女巫劇團也曾經帶領過其他志工學習一人一故事劇場。2009年在陽明山為參與研習教師所做的演出,促成了培植石牌國中認輔志工成立「左手香劇團」。其實要成立社區劇團並不容易,個人經濟狀況與可運用時間、是否能長期投入學習與不斷自我精進,都是變動的因素。

女巫劇團可以說是1994年臺灣推動社區營造後所積累出的豐碩果實,從北投八頭里仁協會到社區劇場,再到女巫劇團,一人一故事劇場手法也讓參與者從他人的故事中學習傾聽與同理。這群媽媽們在社區每週五的日常團練中堅持出席、參與、學習,一路相互扶持,持續走過15年到今天。

「感謝在生命中相遇的故事。」團長李靜瑜說。

Info 相關資訊
發布日期2019.06.11
撰文 羅倩
共融社區劇場表演藝術銀髮遊戲
Footnote 註釋
01
協會的「八頭」,取自「北投」(臺語)在平埔族巴賽語的發音為「Patauw」,意為女巫居住的地方。 
02
鄭黛瓊,〈一個理解與療癒的社群團體――高伃貞和她的朋友們的「一人一故事劇場」〉,《美育雙月刊》,第202期,2014,頁57-58。 
03
高伃貞,〈春天在溫博館――另類都更對話〉,《北投社》,第64期,2012,頁25。 
Reference 參考資料
01
《北投社》雜誌季刊。
02
社團法人臺北市八頭里仁協會網站
03
北投溫泉博物館網站
Author 作者
羅倩藝評、編輯。研究關注當代影像、空間、表演、移動與身體感知議題。國際劇評人協會臺灣分會會員。
More 相關文章
觀察報告
計畫、偏航、修復空間:探跨領域下的身體差異
CREATORS導演李奧森透過「帕瑪茲:隱形運動隊」計畫,藉由演出者身體回應其外在環境的關係,進一步探索其「跨領域」的可能。
發布日期2023.10.18
CREATORS 2023表演藝術身體
觀察報告
假使,警察開始旋轉:《切割、破裂、凝聚、碾碎、警察》李奧森
酷熱夏天,兩廳院實驗劇場上演著冷調的《切割、破裂、凝聚、碾碎、警察》,大批觀眾在現場自由遊走,空氣瀰漫著霧氣與五味雜陳的暴力味道。
發布日期2023.09.01
舞蹈表演藝術
群像
陳憶玲:別人有別人的一席之地,我有我的小地方
誤打誤撞開啟了戲劇系人生,轉向行為藝術演出者到開了一間屬於自己的小酒館,甚至還擔任建築團隊的工地專案,憶玲的經歷跨度相當廣泛,但從這些看似分散的經驗中又可以覺察到屬於她那種獨特的個人實踐與衝勁。
發布日期2023.05.25
小地方行為藝術表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