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觀察報告

透明社會的弔詭自由:當匿名性成為庇護與暴力的雙面刃

荷蘭數位藝術節(IMPAKT festival)「匿名困境⸺數位性(別)暴力論壇」現場。圖片來源/IMPAKT、Pieter KERS攝影
Info 相關資訊
發布日期2025.09.02
數位倫理網路文化

哲學家韓炳哲(Byung-Chul HAN)在《透明社會》中1為柏拉圖的「洞穴說」提供了當代解讀。在柏拉圖的寓言裡,囚徒因於枷鎖與被迫面壁,無知地將牆上的影子誤認為真實,他們的困境源於被動的受困。然而,在數位時代,我們已經走入一個全新的洞穴。這個洞穴裡沒有鎖鏈,取而代之的是眾人自願奔向螢幕的身影。我們主動將生活、想法與遭遇暴露在眾人眼前,在社群網路中尋求凝視與認同,這份被誤認為「自由」的展演,卻潛藏著矛盾與危機:匿名性成爲一柄雙面刃,它與「被看見」的慾望詭異地共存,既為弱勢者提供庇護,卻同時成為性暴力與剝削的溫床。

荷蘭的「匿名性」之辯:從法律到文化

2023 年,在荷蘭數位藝術節(IMPAKT festival)中,由臺灣文化研究者黃祥昀策劃的座談「匿名困境⸺數位性(別)暴力論壇」2, 邀請了荷蘭的兒童性暴力問題國家研究員Madeleine VAN DER BRUGGEN,以及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研究員 Yenn LEE 與會,就以近年來層出不窮的「數位性暴力」案件,來談討數位時代匿名性的操作光譜,並檢視法律與社會文化所面臨的挑戰,以及我們每個人所面臨的風險。

Madeleine 認為匿名環境對政治異議者、宗教或性少數群體至關重要,也為青少年探索性向提供了安全空間,是維持人際網絡與親密關係的重要媒介。然而,她也指出,這份匿名性顯然已經成為犯罪溫床,如暗網上販售兒童性虐待圖片的犯罪組織。這些組織不僅專業且具備高度的紀律性,甚至會建立會員等級制度,鼓勵彼此分享獨特的、全新的性虐待圖像,犯罪足跡甚至跨越國界,去向更缺乏保護制度地區的兒童獵取資源。縱使總有人提出為什麼不直接要求關閉平台,但她強調反而不能草率地關閉非法平台,因為這將導致執法單位之前搜集的所有線索斷裂,讓罪犯得以遁形,並有機會再重啟爐灶。

另一位講者 Yenn LEE 從文化與社會學角度分析韓國的數位性暴力。她指出,雖然韓國擁有全球數一數二的網路覆蓋率與智慧型手機普及率,科技的發展卻與根深蒂固的厭女文化產生衝突,使非自願拍攝與私密影像合成等犯罪行為層出不窮,其核心目的往往在於羞辱和壓抑女性。她進一步指出,雖然法律已針對此類犯罪訂出明文規範,但並未真正解決問題,反而讓罪犯更加謹慎與隱密地進行。且若一味主張開發更先進的技術來過濾這些內容,也會落入將問題簡單歸因於技術的陷阱。事實上,她認為真正的問題在於韓國社會中系統性的偏見,就像即使已有許多罪犯被逮捕,仍有多數人認為他們是「無意識」地施暴,這不僅削弱了數位性犯罪的嚴重性,也暴露了主流社會對於性別男性的偏護。

她進一步指出,數位暴力的「無血痕」特性更令人憂慮。因為數位暴力沒有真正看得見的傷口與鮮血,使得人們產生了傷害好像離自己很遙遠的錯覺,這種疏離感反而正在降低旁觀者參與或觀看暴力的門檻,也因此加劇了受害者尋求幫助的困難。我們對數位時代匿名性真正的討論焦點,應在於保護「受害者」的隱私,而非一味要求使用者要「更加謹慎」。

荷蘭數位藝術節(IMPAKT festival)影片截圖。

回到臺灣現場:當匿名成為雙面刃

回到臺灣現場,我們也同樣面臨著匿名性帶來的挑戰與矛盾。例如2021年,曾獲國家文藝獎與提名參與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的原住民藝術家撒古流.巴瓦瓦隆,被藝術家郭俞平在社群平台發布〈小鎮故事〉,以匿名方式隱喻他涉嫌性侵,引起產業譁然,事件最終進入司法程序,臺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北美館)因此終止合作,國藝會也於2022年通過基金會可依權責來重新審議與核定國家文藝獎。

同樣地,2023 年經由網路社群串連爆發的#MeToo運動,正是因為匿名性,讓受害者得以控訴因權力不對等所遭受的性暴力,隨後在整體社會風氣助燃下,更有不少受害者具名指控,讓該議題從隱匿的角落浮上檯面,並促使臺灣各個館所重新審視自身與藝術家的合作內容,例如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因藝術家謝春德被指控性侵,而終止《NEXEN未來密碼—浮光疊影劇場》的節目合作;非常廟藝文空間也因陳文祺被指控性暴力,而停止他的職務,並向國藝會提請撤案「藝術未來行動專案」的千萬元補助計畫,台北當代藝術館也終止使用由陳文祺經營之設計工作室的設計。無獨有偶,#MeToo運動更促使文化部重新審視逾130項的獎補助要點,杜絕公共資源再次成為加害者的籌碼;此波運動也促使行政院提出「性平三法」的修正草案。這些案例都再再顯現匿名性對於性暴力受害者的保護與推動社會改革,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不過,匿名性雖是受害者尋求協助的關鍵,但也因無法辨識當事人,而讓惡意的謠言與人身攻擊有了可趁之機,如社群平台上的「靠北」系列社團,眾多捕風捉影、暗地中傷的言論,並無法考究真實性,卻對被指涉的人產生一定程度的傷害。又如近期震驚臺灣社會的「創意私房」事件,同樣起步於匿名性,但卻成為數位性暴力發生的溫床,它不像臉書上的「靠北」匿名社團,是隨機以匿名的形式發表言論,它背後是一個具高度組織化,並有階級分明的會員制的犯罪集團,製作與傳播包含偷拍、脅迫、未成年性剝削等內容。政大傳播學院副教授方念萱也在鏡新聞〈【鏡相人間】青春煉獄 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的報導中深刻分析,這樣的犯罪動機實指向的是臺灣社會深層的厭女結構:加害者剝奪的,不只是女性的隱私,更是其對自身身體與生活的掌控權。3

荷蘭論壇與臺灣現況形成了極其相似的映照,這些現象也顯示數位世界的「匿名危機」已經橫跨了文化與國界,匿名不再只是單純的隱藏使用者身分,而是可以利用數位世界的「展演」與「偷窺」文化,將他人物化為商品或攻擊的對象。

鄭亭亭與李秀芬:以藝術裝置來觸發觀眾多元感知

當法律、媒體與公共政策仍在摸索如何應對時,藝術場域則提供了另一種切入方式⸺它並不急於提出解方,而是以感官與情境,讓觀眾從另一條路徑看向被忽略的隱形暴力。

藝術家鄭亭亭《他們告訴我,這不是你的錯。而我告訴他們,一切都會沒事》(2024)是 一個沉浸式裝置,他將不可見的數位性暴力轉化為可經驗的體驗情境。展覽以一個線性的劇場體驗為主,藝術家安排了酒吧與房間等日常場景,觀眾入場時會收到一支手機,手機會陸續彈出對話訊息。起初只是一般的日常對話,到後來卻逐漸滲透進使用者的隱私界線,最後甚至更近一步地開始進行騷擾。鄭亭亭作品在物理上以布景簡單切分公共與私密空間,對比數位世界裡的公私領域卻在彈跳的對話框中愈趨模糊。除此之外,他也巧妙地運用了手機這個載體⸺它既是我們主動展示自我的工具,也是數位性暴力發生的關鍵媒介⸺強迫觀眾在無法預知內容的情況下,逐步親身感受受害者可能會有的無助與焦慮。

《他們告訴我,這不是你的錯。而我告訴他們,一切都會沒事》展覽劇照。圖/德國諾曼自由基金會提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鄭亭亭刻意創造了一位「非典型受害者」,他樂於在網路上面與陌生人互動,也會拍攝個人的隱私照片,成為了韓炳哲筆下「透明社會」的居民,讓我們意識到「透明」如何取代「規訓」:過去由十八世紀法國哲學家邊沁(Bentham)提出的環形監獄,如監獄、工廠、瘋人院、醫院、學校等,是透過單向且隱蔽的觀看,來展示監控者的權力與規訓,被監控的人是因為害怕被看見而自我約束。然而,當代的「透明社會」主要的規訓權力則是來自於一種「想要被看見」的慾望,這份看似自由的慾望與權力的控制弔詭地合而為一。4而鄭亭亭的「非典型受害者」不僅是拒絕將受害原因歸咎於某些特定行為,更是指出處於透明社會的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受害者。

相較於鄭亭亭作品對受害者非典型化的討論,李秀芬在2024年北美館「核爆當機的他她它」行為展演中的作品《Ava她r》則以更為感性的語彙,直面數位性暴力另一個核心問題:社會中的厭女文化。「核爆當機的他她它」邀請藝術家以「肉身資料庫」的概念討論數位世界中性別、權力與技術的交互關係,並進行現場行為表演,李秀芬的《Ava她r》由一個具投影裝置的半圓形鏡面空間構成,現場有一座浴缸,浴缸旁有手動碎紙機、自動碎紙機、畫筆與紙。觀眾可以在空間中體驗投影和自己身影交疊在一起的模樣,同時也可以選擇拍下影像,並掃描浴缸旁展示牌的 QR code 將自己的影像上傳,或是在空間中透著鏡子以紙筆畫下自己的虛擬分身,最後藝術家會將參與觀眾的影像列印出來,並經過碎紙機絞碎進浴缸。

這件作品靈感源自於李秀芬觀察到在遊戲角色的「捏臉」過程中,許多玩家無意識地複製著主流的審美價值,追求「白、瘦、性徵明顯」的理想外型,將虛擬角色視為對現實的「補足」。而這種主動服膺社會審美規則的身體改造,恰恰顯示了韓炳哲在《暴力拓樸學》中揭示的新型態「暴力」,暴力從外顯的、排斥性的,如戰爭、拷問、規訓,轉向了內在的、擴張性的,且與「自由」融為一體,並內化於整個社會系統之中,變得難以辨識。5而這份對身體的物化與凝視,最終也反映在數位性暴力上。李秀芬同時觀察到,許多男性玩家也會利用遊戲中可調整的視角,對女性 NPC 的身體進行放大與凝視,甚至在網路論壇上對不符合主流審美的女性角色進行騷擾與嘲諷。

《Ava她r》行為表演側拍。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Ava她r》觀眾參與。圖/黃祥昀提供

《Ava她r》作品的靜像空間結合觀眾對自身虛擬分身的再製造,複雜化了我們的觀看路徑,將凝視與被凝視巧妙疊合,也展現了我們對自身外型樣貌與文化身分認同的某種落差,而這樣反覆來回的觀看路徑,也讓「暴力」成為一種複雜的迴力作用,不再只是施暴者與受害者之間的單向關係,而是將兩個角色摺疊在同一個主體中,迫使觀眾反思自己是否也成為了結構的共犯。最終,李秀芬在展演結束前,進行了一段將粉碎的紙片混合半透明的黏著物,在自己身上重新塑形的行為演出。這不僅是一種對虛擬世界與現實斷裂的告別,更是一場象徵性的「反向捏塑」儀式,捏塑過程中的不適、噁心與窒息感,都成為這場儀式將無形的暴力外顯的過程,挑戰我們長期以來對身體的物化與對厭女文化的屈從,同時也成為一種對暴力「去拓樸化」的反叛。

小結

無論是荷蘭論壇的辯證,或臺灣社會的真實案例,再到鄭亭亭與李秀芬的藝術實驗,都揭示了同一個問題:數位技術所衍伸的暴力行為,並非只是單純來自外部,而是深植於我們的文化與慾望之中。匿名性既保護弱者,為結構性壓迫提供庇蔭,也製造了新的暴力場域。在灰心之前,也許唯有當討論與行動持續發生,才能在這個危險的透明洞穴中,提供一個重新審視系統、並抵抗無形暴力的路徑指南。

荷蘭數位藝術節(IMPAKT festival)「匿名困境-數位性(別)暴力論壇」視覺圖。圖/黃祥昀設計

特約主編:黃祥昀
執行編輯:莊佳娟

Info 相關資訊
發布日期2025.09.02
數位倫理網路文化
Footnote 註釋
01
韓炳哲,管中琪譯,〈資訊社會〉,《透明社會》,大塊文化出版,2019。頁77-84。
02
「匿名困境⸺數位性(別)暴力論壇」座談影片
03
蔣宜婷,〈【鏡相人間】青春煉獄 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鏡新聞》,2025.8.20瀏覽。
04
韓炳哲著,管中琪譯,〈監控社會〉,《透明社會》,大塊文化出版,2019。頁91-98。
05
韓炳哲著,安尼、馬琰譯,《暴力拓樸學》,中信出版,2019。
Author 作者
陳思宇藝術評論人。關注音像藝術、跨域製作與文化環境,現任職於媒體產業。文章散見於日本媒體《artscape》、《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藝術觀點ACT》、《歷史文物》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E-mail: [email protected]
More 相關文章
觀察報告
網路/網絡藝術起源的多重版本
網路/網絡藝術(internet art/net.art)的起源和歷史是什麼呢?是誰最早將網路當作藝術創作的媒材,將網站本身視為藝術作品,或是以「網路文化」為主題進行創作?這是藝術史中常見的一個問題意識。然而,這個問題預設了一個藝術流派具有單一的源頭,並帶有強調「誰是第一」的競爭心理。
發布日期2025.02.13
網路文化
觀察報告
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期網路策展模式的轉型:從單一中心到多中心的可能性
1990年代,臺灣網路開始逐漸普及,進入數位全球化時代。網際網路的出現帶來新的社會關係,也使藝術創作和展覽策劃發展出創新的模式。
發布日期2025.02.06
策展網路文化
觀察報告
推測與孿生的創作難題:施懿珊「數位孿生技術下的未來判罰形式」觀察報告
在觀看施懿珊的作品時,我時常會有著以下疑問:它在思想上的廣度跟深度,是否侷限了創作的發生? 施懿珊與賴火旺的雙生關係,是否影響了創作?就外圍的觀察者而言,這是需要被釐清的問題。
發布日期2023.04.14
CREATORS 2022數位倫理數位孿生科技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