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觀察報告

自然、超自然與一張無盡的歌單:與「引爆火山工程」的淡水基隆河半日遊

引爆火山工程邀請超心理學研究者往櫺同行出航。圖/引爆火山工程提供
Info 相關資訊
發布日期2022.03.30
撰文 張又升
CREATORS 2021實驗生態跨領域

1.

天色是灰白的鬱結將視線捲入,雨水落進了眼眶才迫人低頭,周圍夥伴的歡笑聲終於返回意識邊界,我醒了過來。大夥站在遊艇最前沿,正在淡水河轉入基隆河的交界處,適才見到白鷺鷥棲息的大遍水筆仔,眼下又將進到曾經截彎取直的地段(稱水面為「地段」是不是不太對?),前方除了漂浮的瓶罐和擦身而過的快艇,還有什麼景色?

引爆火山工程帶領的基隆河段航行。圖/引爆火山工程提供

近上午11點半,一行人步入小型遊艇,一邊收聽業者閒談河上軼聞,一邊彼此笑鬧――坦白說,身為觀察員,我不大有這份心情,但鎮日書寫後的新鮮空氣還是值得珍惜,尤其難得有機會變換立足點:從穩固的陸面(雖然也因地震而動搖)轉為浮動的水面(雖然拜技術和資金所賜,一切相當平穩),從老是在其中四處奔波,轉為置偌大的市中心於肉身之外,忽在其左右,就像在博物館或藝廊看展,能夠細數件件複雜的作品。

這個小出航計畫來自「引爆火山工程」,他們近年致力上山下海,翻轉社會與自然、人類及其周圍生態的位階,我在去年曾撰文簡介。當時還未能實地參與活動,這回總算見識到。縱使都是移動,也都試圖抵達特定目的地,陸上行走所需的時間和河海遊航所需的時間卻很不同,尤其在陸上只須直行的路段,海上卻須繞行,更不用說必須計算風速、風向、浪潮強度和離岸距離,引擎更忌卡進垃圾。改變立足點就是改變視界,同樣身處陸地,習慣走山之人跟地面平移之人相比,路徑選擇和時間計算的方式也不盡相同。

如果在海上重新眺望城市,往往能獲得一種把人造事物重新看作「自然」的魔力――綜觀大歷史,城市不過是包括人類在內的自然世界長期演化而來的,儘管這個過程恰有可能威脅自然自身――那麼,這趟航行還有另一個焦點是「超自然」的:超心理學研究者往櫺與我們同行。

以前聽說的「水鬼抓交替」是怎麼回事呢?以八里和淡水兩岸及該航段為例,大小寺廟遍布周遭,這個區域因此可被視為神靈護佑的範圍。然而,水域下潛至一定深度,特別是到了板塊重疊所架構出的海溝深處,那可是媽祖觀世音等四方神佛也無力觸及的地方吶!如果不慎落海,被捲進如此深層之地(別小看潛流凌亂的運動方式),就等於淪為法外之徒,「在那些地方徘徊的靈體,會像池中爭搶飼料的鯉魚一樣,暴力地把人撕碎喔!」事發數星期或幾個月後才被偶然尋獲的漂流屍,便是經歷了這場恐怖。雖然如此,大可把這個現象視為靈體搶食資源,卻未必存在什麼「抓交替」。往櫺認為,這個名詞代表的「新來舊去」概念,在許多宗教和文明中若非不成立,就是不存在。

引爆火山工程舉辦的負地理學講演系列「火山之靈:一個宇宙意識維度理論的視角」,邀請當代薩滿實踐者往欞分享其如何思考火山、萬物與靈性生態學之間的關係。

表明這些看法時,他不忘用手機即時搜尋相關研究,為我們指出海溝的位置――簡直深不可測,甚至通向地心。顯然,超自然思想和以自然為對象的科學研究未必衝突,還存在呼應和延續的關係,這不禁讓我想到最近的無聊小發現。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總會和家人去拜土地公的我總算領悟,燒金時,摺紙之所以成為必要動作(我總是懶得摺,搭別人的便車隨意丟入),只是因為創造了空氣流通的空間,進一步助燃,而過度暢旺的燃燒將會導致「發金」(類比於燒香時的「發爐」)――物理化學原則和宗教祭儀思想緊密接合。

除了校正社會和自然的位階,「引爆火山工程」的計畫本來就希望找出科學和非科學之間的模糊領域。在北市周圍航行、旁觀城市輪廓時邀請往櫺一同參與,使大家注意到不可見的存在與相關說法,確實達到了這樣的目的(除了抓交替之外,我們也討論了海葬)。

2.

2021年春天起,「引爆火山工程」舉辦了幾十場座談(這只是該年的份額),內容從地質學、考古學、史學到超心理學和飛碟研究等,再加上火山探尋和河道夜航,所關懷的問題和研究的形式可說相當多元,在我執筆的當刻,接下來的座談已經開始宣傳。

我盡可能把自己沒有參與而團隊有側錄、釋出的座談會影片聽完(學習了不少自然科學的經驗知識,尤其是臺灣的火山和板塊運動),可惜外出活動方面,因為私人因素只能參與一回。我相信多參與幾次,一定更有助於理解團隊的工作核心,但坦白說,對於這樣的活動安排和它們跟創研主旨的扣連,我仍有些疑慮。

打個比方,引爆火山工程的活動方式非常像DJ放歌:必須聽過許多樂曲,才能在曲子串接時找到樂趣,領會DJ統整的功力和精心布置的哏,不管是曲子共通的主題、風格,還是節拍間的過渡和疊合。當然,我們可以反過來從DJ的播放中認識曲子,但這種樂趣屬於對新事物的探索,而非會通已有感應的舊事物。至於DJ是不是創作者、是哪一種創作者,同樣值得討論,畢竟在「創作」的傳統意義上,他們並不寫曲。此外,只要時間允許,並且找到盡可能多的相關曲目,在現行串流技術的協助下,任一個set幾乎可以無窮無盡。

難得有機會變換立足點,習慣的視角從穩固的陸面轉為浮動的水面。圖/引爆火山工程提供
從河道上看向陸地,平日身處的城市忽在左右,就像在博物館看展。圖/引爆火山工程提供

在我看來,團隊舉辦的室內和室外活動就像曲子,由他們根據一條軸線來安排。這些曲子的確反顯、烘托出DJ注重的哏,但現階段想加以明示卻不容易。團隊更像眾多活動後面的藏鏡人,提供大家一個平台,相互激盪、自我反思,但讓參與者產生實質火花的,究竟是單場活動的講者(從大學教授、學會負責人到遊艇業者),還是規劃活動的團隊自己?我們的確可以說「兩者都是」,但在無法全數參與的成員眼中――他們就像只認識DJ歌單中三、四首歌的聽眾――新知的來源很難是團隊。我們只要問自己:如果在那三、四首歌之外發現其他好聽的歌,之後會去找那首歌的原唱,還是眼前這位DJ的錄音?

這裡的質疑不是針對「誰是創作者」或「何謂創作」(我完全同意DJ和目前為止的「引爆火山工程」都是另一種意義的創作者),而是這樣立意良善的團隊及其創研宗旨能否「出圈」――脫離小群體,走入公眾的視野――的問題。

一個要求他人極大程度參與創作過程、深入認識過程中個別元素的作品,難免會減少受眾人數,因為社會上多數人並沒有足夠時間這麼做。「作品」往往意味著相對固定的、外在於作者的「成果」,部分原因就是方便受眾在允許的時間內取用;只要我們還希望表達、表演、表現(不管這些包袱深重的字眼有什麼意思),就不可能不面對現實中的他者。也因此,真正能跟創作者一同構思、參與田調的行動者,多半都是藝評、顧問、學者、學生、策展人、藝術家或其他「圈內人」。

據我所知,「引爆火山工程」可能會繼續以「焱族」為主題拍攝錄像,作為這次計畫的暫時性結論。就算如此,我們還是可以追問:經歷這麼多活動後再來看團隊的作品,用意何在?「過程」與「成果」的對照是為了什麼?我們需要檢視過程有多少成分「進入」或「轉化」為成果嗎?這個檢視是可能的嗎?或者,這麼做是否意味著必須參與過程,才能充分認識其成果?藝術家有什麼權力或權利這麼要求?(這是一種非常嚴苛的要求啊!)此外,如果觀賞錄像成品時,發現它很大程度地自成一格――這幾乎是一定會發生的,因為感性之美必有獨立於智性之知的領域,甚至根本不需要後者――那麼又該如何安放那些消逝於講座和野外踏查中的美好時光?

引爆火山工程在研究期間舉辦各種田調、航行踏查與講座活動。圖/引爆火山工程提供

我們還是可以追問:經歷這麼多活動後再來看團隊的作品,用意何在?

3.

坐在遊艇內,隔窗看向近松山慈祐宮的錫口碼頭,「實驗」一詞讓我再次五味雜陳。實驗固然具有開放性,能夠拓展視野,並應盡可能容錯,但正因如此,也伴隨了殘酷的淘汰過程或高度的耗費。看著博彥在船頭冒雨取材,廷毓努力串連來自不同背景的成員並向往櫺持續提問,這中間有多少素材能夠用於成果?參與者固然能在單場活動中有所體悟,對於團隊的創研方向和成果又能掌握多少?我們還有多少時間(青春)和金錢(經費)來品嘗過程的細節,而不急於將它們化作定式,示予他人――偏偏這絕對是必要的?實驗,走到最後,不能成為目的,更不該淪為一種風格、風尚,而必須是使創作過程精煉再精煉的手段。

這些疑惑最終指向我這位觀察員。「評論」異於「報導」者,正在於事件的暫告段落,但團隊的創作至今未曾停歇,因此這裡的三言兩語至多是一篇冗長的筆記,絕非要議論什麼,如果有,也只是一點求全責備罷了。

Info 相關資訊
發布日期2022.03.30
撰文 張又升
CREATORS 2021實驗生態跨領域
Author 作者
張又升臺北人,劇場音樂設計,表演藝術評論,實驗音樂廠牌負責人,政治大學政治學博士,區塊鏈漫遊者,NFT藏家。
More 相關文章
觀察報告
以電音自造「啟靈」之道⸺專訪李慈湄與郭家穎
CREATORS團隊李慈湄、郭家穎以「『啟.靈』:西洛賽賓(psilocybin)之耳⸺聆聽心靈」這項計畫,思考在精神醫學領域備受矚目的「啟靈藥」(psychedelic),探索電子音樂在心理治療上的療效。
發布日期2023.10.25
CREATORS 2023實驗
觀察報告
混種、跨界的現代儀典:側記「立方論壇音樂祭――聲波薩滿」
相對於常見的搖滾、電音音樂祭,像「立方論壇音樂祭――聲波薩滿」這樣結合聲音、影像藝術家、論壇,同時在音樂類型光譜中又展現較小眾音樂類型的音樂祭並不常見,而這場為期四日的活動卻呈現出多樣性、混種與跨界的風景。
發布日期2023.01.19
實驗聲波薩滿論壇音樂祭
觀察報告
找尋自身的創作方法――花逸芯創研計畫「聲迷耳眩」
「錯視的例子俯拾皆是,也較常被注意到,而錯聽卻不容易被發現。」花逸芯的CREATORS創研計畫「聲迷耳眩」即是從「錯聽」出發,探索聲音中創作的可能性。
發布日期2022.04.13
CREATORS 2021聲音錯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