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觀察報告

在虛實邊界堆疊歷史的空缺⸺「聑蝶文教基金會」計畫觀察報告

阮永翰工作桌上展示的3D列印聑蝶模型。圖/片子國際,呂國瑋攝影
Info 相關資訊
發布日期2025.03.06
CREATORS 2024歷史

聑蝶(Audiopapilio linguavolans)是一種特有的蝴蝶物種,主要分布於臺灣南部,具備極為獨特的形態特徵。其蝶翅的腹面呈現與人類耳朵相似的外形,因此被當地居民稱為「耳蝶仔」(Hīnn-ia̍h-á),而背面則呈現似人類嘴唇的形狀,早期亦被稱作」海軍共蝶」。此外,聑蝶的中後足與腹部結構近似人類的手指,前足則演化為收縮於胸前的特化形態。成蝶的翅展可達9公分,翅膀內部擁有特殊的腔室結構,能夠與人類語言的聲波共振,進而協助牠們在空間中導航。

聑蝶的性徵位於翅腹面下擺的耳洞,牠們透過翅膀的上下擺動來散發費洛蒙,有時甚至對人類耳朵產生性興奮的反應。這些蝴蝶偏好在新鮮傷口上產卵,其卵的形狀類似指紋。幼蟲通常在清明節前後孵化,並模仿傷口狀以誘導寄主照顧。蝶蛹外形如同蟹足腫,並會在蛹期結束後的七天內破蛹而出。聑蝶的起源至今仍存在爭議。早期研究認為該物種隨中國海軍在國共內戰期間遷入臺灣南部。

近年來,臺東和高雄等地的原生蝶種紀錄也引發了新的討論,未來尚需進一步的研究與分析,才能確定其是否為馴化種的變異或原生種。

虛構與真實

我被阮永翰騙了兩次。

第一次源於計畫書中的「聑蝶」。我搜尋「聑」這個字,只確認了它的發音(ㄉㄧㄝˊ),本意為豎起耳朵靜聽,以示安靜之義,後引申為平安穩妥1。這個生物並不存在。第二次是觀看2023年在臺北偶戲館的演出錄像,阮永翰以「聑蝶文教基金會」志工的身分,介紹島嶼南端一個特殊的外來蝶類。這樣的開場不如展覽導覽那樣高亢尋求關注,更遠離我對講述表演(lecture performance)的預期──無明確的投射與標的。計畫書的平實說明,外加現場講述時缺乏表演意識的姿態,都讓我認定這是一個精妙地遊走於虛實邊界的計畫。

阮永翰工作桌上展示的3D列印聑蝶模型。圖/片子國際,呂國瑋攝影

奇妙的是,這並非藝術家本人明確的意圖,而是更接近一種靈感與性格導向的創作驅動。也正是因為沒有騙人(表演上的)的企圖,虛構才渾然成真。本計畫以虛構生物為媒介,探討歷史記憶中的空缺與再現議題。藝術家透過建立「聑蝶文教基金會」,採用講述表演的提案形式,將虛構生物的生物特質與歷史創傷的符號意義結合,展開對白色恐怖時期的獨特詮釋。

從阮永翰的藝術策略來看,「聑蝶」這虛構生物的誕生經歷了幾個層次的轉化:首先開始於「聑」的命名選用⸺取自「靜聽」之意的命名,暗示了某種歷史的傾聽姿態。再以視覺設計將蝶身具象化,移借人類的器官(耳朵與嘴巴)賦予造形⸺建構它傾聽、記憶的特質,使之成為歷史創傷的象徵載體。最後,以偽生物誌與擬真現場發表⸺從高雄海軍鳳山無線電信所的歷史出發,用導聆、寫生、企劃提案等形式提高與現實的黏著度。

不能被縫合的裂縫

幾個月觀察的過程中我總是不斷以拉岡的「三界說」思考⸺想像界(The Imaginary Order)、象徵界(The Symbolic Order)與真實界(The Real Order)⸺我認為阮永翰的創作是企圖逼近真實界的裂縫。

在拉岡的理論中,想像界是人類在鏡像階段形成自我認同的基礎,個體透過外在形象認識自己,並將之視為完整的自我,但這種認同本質是建立在幻象之上。聑蝶擬真的細緻呈現(包含蝶的造形、生物習性設計與講述現場形式)可能喚起對完整性的追求,即試圖在外在的真實中投射自己的欲望。然而,拉岡認為欲望的驅動並非來自滿足,而是來自永恆的缺失。此缺失,正直指藝術家持續凝視的那條逼近事件的漸近線與其空缺處⸺若歷史真相是象限上的一個點,漸近線只能持續靠近,永遠無法觸及。

聑蝶外形上的人類特徵,隨即帶出怪異與陌生化。藝術家一方面構建熟悉與辨識的幻象,另一方面揭示出潛藏的不安與自我錯置。我把聑蝶看作是阮永翰設計的鏡像自我投射:試圖從人類自身的經驗中尋找對它的解釋(如翅膀與耳朵、嘴唇的連結),卻發現它是永遠無法完全對應現實的虛構物種。這種投射與破裂,暗示了我們在認識歷史創傷時,如何被符號化的影像與虛構建構出「理解」的假象,但同時又無法逃離內在的不穩定感。

象徵界中由語言、符號和規範組成的秩序,透過結構化的方式定義我們的經驗與社會關係。阮永翰的聑蝶,正是對象徵界的一次干預與擴展。他用虛構生物作為符號的載體,從詩集《兩百個玩笑:給那些遭時代及命運嘲弄的老兵》作為靈感發想,將幾位白色恐怖受難者的歷史資訊,轉化為可被語言與符號重新表達的敘事場域。聑蝶身上的耳朵與嘴唇等特徵,不僅象徵了傾聽與記憶,也暗示了某種未曾被述說的聲音和真相等待被聽見。現場用燈光與操偶的技巧,讓聑蝶飛舞起來,並模擬採耳(聑蝶吃食芒果導致果蠟堆積在耳道)的過程,用講述表演的形式包裹起來,成了象徵界的具體操作,讓那些被遺忘或未被書寫的歷史得以進入集體的符號系統。

阮永翰於C-LAB「眾聲喧嘩——講述表演集」呈現《聑蝶生命故事館》演出。圖/片子國際,呂國瑋攝影

但無論象徵界的符號化如何努力,依然無法涵蓋白色恐怖的真實創傷(The Real)。這些創傷就像甜甜圈中央的洞⸺如果沒有了洞,那就只是炸麵糰而非甜甜圈。聑蝶作為虛構的創作產物,既是象徵界的一部分,也是對象徵秩序的挑戰:它揭示了歷史記憶中那些無法被語言與符號完全再現的部分,從而將觀眾引向真實界。

對我來說,聑蝶最深刻的意涵便是在於真實界的遭逢⸺它是無法完全被語言與符號捕捉的裂縫,代表了歷史創傷的不可言說性。白色恐怖確實發生在現實(Reality)中,是創傷性的闖入,其意涵正在於對客觀描述的超越(我們不再能用「僅僅是個發生過的現實」來討論)。白色恐怖是存在於象徵界之內不能被縫合的裂縫,而非存在於象徵界之外可以被象徵、符號所整合或排除的。象徵永遠無法統合「之內」的真實。因此我認為,聑蝶舞動翅膀的幻想,成了表演至關重要的時刻⸺藝術家讓它發出螢光,將現場/現實的一切隱沒在黑暗之中。我們在這幻象中願意忽略操偶者的肢體輪廓,同時透過現場與銀幕即時投影,去見證虛構成為真實的魔幻瞬間。但這設計的成功也帶出另一個思考:描述與再現的力量,是否終究必須超越過歷史的真實?

空缺的造形

阮永翰曾向我提及童年父親的缺席對他藝術創作的影響。簡言之,他童年從母親口中速寫出的父親,與成年後真正認識的父親形象有極大的落差。於是他在自己的藝術創作中,經常反思這種不完全的存在與記憶,並在其中找尋表述的動力。

這樣的感觸,讓他對空缺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在生物學上,證明一個物種的不存在是一個極為困難的任務。事實上,很多被認為滅絕的物種,往往還會在某個時間點被重新發現。對阮永翰而言,空缺並不等於完全的消失,而是一種無形的存在,它隱匿於我們的記憶與歷史之中,等待著某種重新詮釋的契機,如同建築中的負空間:這些空缺以不在而在,無時無刻不影響著我們的感知與經驗。空缺的造形是一個無形的載體,容納著那些未被言說的歷史與文化記憶。

法國文學家弗朗索瓦絲.拉沃卡(Francoise LAVOCAT)在《事實與虛構:論邊界》所言,「虛構本質上的慷慨是對我們自身有限性的一種補償」,也許正好解釋了阮永翰創作中從空缺到虛構的處理。虛構不僅是逃避現實的手段,更是一種對現實的反哺⸺當我們面對不可知的過去與不完滿的歷史,虛構便成為了彌補這些缺失的力量。它是對人類有限認知的一種慷慨回應,使我們能在虛構的世界中找到比現實更多的可能性與解釋。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關於聑蝶的物質性實踐⸺從構思到製作模型的過程,藝術家試著在建構一種「存在的證據」。3D列印層層疊加的意象,不僅是物理上的構建,更是對空缺造形的具體實踐,與創作核心思想不謀而合⸺每一層的疊加,都是空缺與存在之間的延續與重構。這些反覆調度的過程,不僅讓「空」得以具體呈現,也讓每一層記憶與歷史逐漸浮現,最終形成一個多維的、複雜的存在⸺如同在面對歷史的「負空間」時,我們也需要用無數層次的理解與反覆詮釋,才有可能圈出那無法完全看見的空白輪廓。

無止盡的叩問

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不斷戳刺、質疑自身講述身分的正當性:當我不是白色恐怖受害者的家屬身分,是否在消費這項文化「負資產」?表演結束前,藝術家介紹起周邊文創商品:聑蝶的模型組合,以及受難者身形的蠟筆。此動作明顯為一種反諷,但透過提案形式的真實體感,對於全程觀賞後信以為真的觀眾,也造成了另一種挑釁的效果。

阮永翰於C-LAB「眾聲喧嘩——講述表演集」呈現《聑蝶生命故事館》演出。圖/片子國際,呂國瑋攝影

在總彩排演出時,《兩百個玩笑:給那些遭時代及命運嘲弄的老兵》作者/詩人黃克全與太太王學敏也出席觀賞。結束後,兩人各自發表了深刻的反饋。黃克全捧著自己的詩集,悲從中來說著:「我們都是被害者,也都是加害者。我沒有殺人,但寫了這本詩集好像我殺了他們。」王學敏女士則分享了自己特殊的家庭背景,其父親是國民黨情報高層人員,因此她從四歲就聽著叔叔伯伯們談論關於逼供、求刑的事。這樣的生長環境,在她的心理上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很顯然地,對於經歷過白色恐怖的世代,觀賞這埸表演會傾向把一切視為真。王學敏女士說,真的要再繼續下去嗎?她認為建立場館的提案就算再怎麼政治正確,都不應該通過,手中那張評選表格她無法填寫。

他們的情緒給了藝術家對負資產的叩問一種直接的回應。阮永翰或許會開始思考記憶這件事。政治正確的標籤與消費傾向的判斷,或許只能從創作意圖稍作觀察。至少於我八個月的陪伴參與中,「這項創作行動是在利用該文化負資產」的想法,從未出現過。回應王學敏女士的感受,我認為更值得關注的依然是藝術創作如何逼近那道無法縫合的裂縫,進行重構的手段與策略,而非不可能的縫補或不再碰觸的行為。

Info 相關資訊
發布日期2025.03.06
CREATORS 2024歷史
Footnote 註釋
01
參見《說文》:「聑,安也。从二耳。」。
Author 作者
鄧九雲鄧九雲。演員、作家、劇場編導。英國 East 15 表演碩士。演出作品不限於劇場與影像,遍佈臺港中三地。出版多本短篇小現與散文。首部長篇小說《女二》獲得臺北文學年金首獎,入圍金典獎等多項獎項。從2015年開創結合文學、戲劇與當代藝術展演的「小說聚場」系列作品,關注於語言、情感、敘事在不同場域的內在調度。為2023年C-LAB進駐藝術家。
More 相關文章
觀察報告
李銘宸的體育課⸺編舞、編碼、編織、編輯
李銘宸在C-LAB的計畫「動作與動作的圖像」,始於一個核心命題:我們的身體正在消失。這個命題揭示了他對於當代身體狀態的敏感與觀察,也成為貫穿整個創作過程的主軸。
發布日期2025.03.06
CREATORS 2024身體
觀察報告
以話語描圖並看見暗面⸺陳哲偉在C-LAB的「臨時精神會所」
陳哲偉在「CREATORS創作/研發支持計畫」聚焦的對象從精神疾病經驗者本身轉移,擴張至經驗者們可以選擇前往、具有復健功能的「會所」。
發布日期2025.03.06
CREATORS 2024
觀察報告
假色、假圖、假議題? ⸺陽春麵研究舍提出的圖像生成與情感偏誤課題
陽春麵研究舍這次在「CREATORS創作/研發支持計畫」的提案「宇宙探索號──迷人的假色與量化的情感」,分為「天文」與「人工智慧」兩個軸線。
發布日期2025.03.06
AICREATORS 2024天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