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駐地

洞窺基隆: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基隆防空洞

2019年基隆第一屆「辶反氵朝」城市劇場行動,《未來避難所》演出現場。圖/林育全攝影
Info 相關資訊
發布日期2020.11.03
撰文 林佩儀
歷史地景空間活化防空洞

基隆,對我而言是個不那麼遠,也不這麼近的城市。搭著客運,在海洋廣場下車,一陣撲鼻的海味混雜著船隻的汽油味提醒著我基隆港就在眼前。若天氣良好,可以找到盤旋於頭頂的數十隻黑鳶,如遇雨天也只需打起傘,享受這個城市的日常。凝視著他人的日常作為探索這個城市的起點,我以鑲嵌於基隆地景之中的防空洞,作為認識這座海港山城的第一步。

被遺忘的空間

基隆全市有90%為山坡地,這個城市就這麼因地制宜的挖了一個又一個的山洞作為防空洞。這些防空洞分布在基隆的大街小巷裡,這樣的空間在基隆隨處可見,卻常常被視而不見。防空,意味著防備天空。為了防備天空創造出來的空間,有防空洞、防空壕和防空地下室等不同的空間形式。在二戰期間,與這樣的空間共處是人們生活的日常,當空襲警報響起,不管願意或不願意,都得躲進洞裡,直到警報解除。有時幸運地在炸彈落下前躲進洞裡,有時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來不及躲進洞的人們,就這麼被無情的戰火帶走了性命。根據《基隆市年鑑》上的記載,基隆防空洞最多曾有過六百餘處。但在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公共使用的防空洞,已不足以抵擋來自天空的侵犯,於是當時總督府下令各個家戶皆要自行挖掘防空洞,用以躲避全面性的空襲。由此可以推測,基隆防空洞的數量絕對不止六百多座。

戰後的臺灣依舊壟罩在戰爭的陰影之中,政府持續興建防空避難空間,但卻沒有相對應的人力與法規,去管理非戰爭時期的防空避難設施該如何維護與使用。舉例來說,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對於防空避難室這樣的空間應該感到既熟悉又陌生,舉凡各個公共場所或是自家公寓的地下室,應該可以找到掛有「防空避難處所」的牌子,寫著第幾避難室、可容納多少人。但如果真的發生緊急狀態的時候,你知道該往哪躲嗎?以基隆為例,防空洞平時都是上鎖的狀態,使得該空間被遺忘在日常生活的軌跡中。防空演習時也不見得會開啟防空洞來使用,更別說這些防空洞因長期閒置,多數已髒亂不堪。如果真的發生空襲時,到底要往何處躲去,誰也不知道。這些閒置的防空洞,除了防空功能以外,是否能與時俱進地創造出新的使用可能,成為了我關注的重點。

戰後的防空洞因為封閉許久,已漸漸脫離了人們日常的生活軌跡。圖/林佩儀攝影

還未鎖上的基隆防空洞

時間回到2016年秋天,我因為學校的實習課程來到基隆。最初是課程的要求與個人的興趣,我以基隆的軍事設施以及文化資產等主題,作為探索基隆的第一步。基隆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有著重要的戰略地理位置,也留下許多戰爭與軍事遺跡。一開始,我和同學們好奇地探索盤踞在基隆各山頭上的砲台,關注空間使用上的延續與不延續性,想要了解砲台是如何從過去的軍事設施,被轉化為基隆的觀光景點或是常民生活的運動公園,例如獅球嶺砲台、槓子寮砲台、二沙灣砲台、白米甕砲台和大武崙砲台等。除了官方的說法,我們也訪談了許多基隆人對於砲台的故事與記憶,但卻只得到扁平且陌生的回應。砲台空間的現代規劃只延續了對於空間本身的使用,並沒有將承載在空間中的歷史敘事一起傳承下來。

「那防空洞呢?」在某次與居民的閒聊中,隨口提到在山壁旁的防空洞。

「防空洞嗎?我們小時候都在裡面玩喔!」

「蛤,真的嗎?可是防空洞不是都鎖起來?」

「以前的防空洞哪有在鎖的,小時候我們都進去躲貓貓啊,大人也會搬椅子進去乘涼,後來防空洞鎖起來之後就沒有再進去過了。」

沒想到看似深不見底的防空洞並非吞噬一切的黑洞,而是儲存了基隆從未被記載過的庶民故事的超大容量硬碟。原來,戰後的基隆防空洞,曾經作為防空演習使用,更重要的是在防空洞未上鎖之前,這是一個常民的生活空間。人們會拿著涼椅、小凳子,坐在防空洞裡吹「尚天然」的冷氣,洞裡流出來的山泉水也會被用來洗衣服、養魚,小孩子會在洞裡玩捉迷藏。每年元宵節,某一代的基隆小孩,一定會有提著燈籠走進防空洞探險的經驗。在防空洞被上鎖之後,這些只記載於基隆人腦海裡的故事,就成了我不間斷地尋找防空洞與其相關故事的動力。

化被「洞」為主「洞」

隔年(2017年)年初,我和同學組成了「化被洞為主洞」這個團體,在基隆尋找藏匿在大街小巷裡的防空洞,並創辦同名臉書粉絲專頁,分享我們在基隆找到的防空洞。在粉絲專頁上分享我們找到的防空洞,就像是拋磚引玉,吸引不少有興趣的「洞粉」來和我們分享自己與防空洞的故事。而其實找到多少個防空洞並不是我們的重點,重點是能不能透過這個找尋與分享的過程,讓基隆人重新認識自己的家鄉。

還記得我第一個踏入的防空洞,是位於許梓桑古厝附近的許梓桑防空洞。走進防空洞時,回頭看著洞口的亮光,心想洞內應該不至於黑到看不到吧?但事實證明我錯了,轉個彎往深處走去,第一次感受到什麼叫「黑」。在沒有任何光源的狀況下,眼睛即便適應了黑暗,也是什麼都看不到,就像是與黑暗融為一體。被黑暗吃掉的感覺,會放大身體的其他感官,例如聽覺、嗅覺和觸覺。防空洞內的水滴聲滴滴答答聽得非常清楚,洞內潮濕的霉味和乾掉的動物糞便的味道塞滿鼻腔,一滴小小的水珠落在肩膀上也可以把自己嚇得半死。

打開手電筒仔細照亮防空洞內部,可以看到美麗的圓拱型洞頂,不禁讚歎這樣的空間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基隆這些山洞形式的防空洞,外觀看似一個又一個獨立的山洞,事實上內部可能是洞洞相連,甚至會出現S型不規則的轉彎路線。也有時柳暗花明又一「間」,前方的路徑突然開闊,出現一個大房間。有些防空洞的內部沒有鋪上水泥,可以看到美麗的紅磚堆疊。有些防空洞有裝電燈,有些防空洞有椅子,還有防空洞裡面有指示牌。每一次的防空洞探索,就像是走進未知的黑暗,但也讓我看到洞內空間的無限可能。

2019年基隆第一屆「辶反氵朝」城市劇場行動,《未來避難所》演出現場。圖/林育全攝影

除了找防空洞之外,我們也舉辦跟防空洞相關的講座、展覽與小旅行。例如2017年在基隆青年陣線的邀請下,我們到當地的金豆咖啡進行一場「防空洞與基隆」的講座。2018年我們和基隆智慧社區發展協會合作,在智慧里防空洞舉辦「元宵來點燈!防空洞酒肆體驗展」的活動。2019年基隆第一屆「辶反氵朝」城市劇場行動,我擔任其中一場在許梓桑防空洞內演出的節目《未來避難所》的前期創作顧問。在這幾年的活動中,透過和活動參與者的互動發現,當地人對於日常生活中的防空洞其實非常陌生,而試圖重新建立起基隆人與防空洞的關係,就是我們最想推進的事情。

基隆防空洞再生

戰爭結束後,基隆防空洞歷經了70多年的歲月,仍舊靜靜地鑲嵌在山城的生活路徑上。閒置的防空洞成了大部分城市人眼中窳陋、髒亂、黑暗、危險的角落,但卻是某些人心裡充滿再利用潛力的場域。近年來,除了我們以「化被洞為主洞」積極地尋找並實踐防空洞再利用的可能,基隆的公家單位、社區、學校、青年團體等,對於基隆防空洞再利用,也都有付諸行動的想法與具體作為。有些是硬體空間的改造,也有軟性活動的舉辦,用各種方式從不同的面向逐步改變人們與「洞」的關係。

硬體空間的改造以百年防空洞和信二路防空洞為例,一個是由地方里長發起的行動,一個是由基隆市府主導的工程。基隆市仁愛區文安里的百年防空洞,過去是社區裡面陰暗的角落,在當地里長的努力之下,不僅整理了防空洞內部,最重要的是在洞裡裝上了電燈。點亮防空洞,不只是物理空間的亮,更使其成為了社區居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路徑。除此之外,洞裡的牆面上掛著文安里的歷史解說牌,里長將防空洞打造為一歷史長廊,使其成為基隆重要的文史觀光景點之一。

而位在通往中正公園的大階梯旁的信二路防空洞,則是要在洞內蓋一座防空洞電梯。這樣的構想事實上經歷了四年多的時間,才得以實現,從最早民眾參與的防空洞工作坊、競圖、規劃設計等階段,了解到基隆人對於垂直移動的需求,最後在「基隆山海城串聯再造計畫」中,確定有經費在信二路防空洞內建造一座電梯,向上通往中正公園忠烈祠前方的平台,並於2019年開始動工。

許梓桑防空洞外的磁磚畫。圖/Dennis Chien攝影

除此之外,近幾年在基隆防空洞內各種活動的舉辦,更是如雨後春筍般頻繁。以2019年為例,就有不同的組織單位,在防空洞內舉辦防空洞酒吧、防空洞電影院以及防空洞劇場等活動。如2019年第五屆「梓桑文化祭」,由基隆青年陣線、化被洞為主洞以及曙初見咖啡,在許梓桑防空洞裡打造一處小型的防空洞酒吧。還有2019年基隆市的「全國古蹟日」,由基隆文化局結合西岸防空洞、仙洞巖及佛手洞辦理「藝起洞起來」的活動。並在交通部航港局的協助下,開放基隆港西岸五、六號防空洞辦理防空洞體驗活動。該防空洞為高、寬2公尺以上的大型防空洞,且有通道和房間等不同的空間形式。配合這樣的空間情境與氛圍,在該防空洞內舉辦防空洞電影院、寫一封信等活動,邀請人們再度走進防空洞。

2019年基隆城市行動劇場之一的聲光劇場《未來避難所》,由臺灣的聲音藝術家李慈湄與新加坡的燈光設計師黑米等人組成的團隊共同打造。把劇場空間移置防空洞內,觀眾、表演者與防空洞(劇場空間)三者的關係,透過燈光、聲音與劇本的編排,不但重新定義防空洞的空間使用,也創造新興的劇場空間。

重返洞內

基隆這座城市內無所不在的防空洞,可說是歷史的刻痕,也是未來的無限可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化行動中,我們也持續不斷地在洞內覆蓋新的故事、新的感官體驗與新的嘗試,試圖去翻轉人們被上鎖的防空洞記憶。原本用以守護人民性命的防空洞,本來就不應該被淹沒在荒煙漫草之中,把尚可使用的防空洞空間,和還被記得的防空洞故事保存下來,才是當務之急。

Info 相關資訊
發布日期2020.11.03
撰文 林佩儀
歷史地景空間活化防空洞
Author 作者
林佩儀就讀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來自雲林的鄉下小孩,因為嚮往城市生活而來到臺北,又被基隆、花蓮、臺東等地吸引,目前過著移動的人生。
More 相關文章
駐地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影像實驗?從沖印室文化談起
實驗電影史研究方興未艾,也早已進入電影節、美術館的展示體系,但是「藝術家自營沖印室」所維繫的「集體」,仍抗拒被其他類型的機構輕易吸納。更精確地說,沖印室的實驗旨趣一體兩面且難以取代。
發布日期2024.12.04
實驗電影影像沖印室
駐地
另一種獨立電影院:不只是放映與空間經營,更是建立社群連結的藝術
今年夏天,筆者到柏林參與獨立電影空間「SİNEMA TRANSTOPIA」舉辦的第二屆「Cinema of Commoning」研討會。與其說是正經八百的研討會,它更像是一場電影空間經營者的同好會。
發布日期2024.11.13
社群空間電影
駐地
將注定遠去的礦業時光,以復刻而凝練:英國黑鄉生活博物館
「生活博物館」是一種透過歷史場景的再現,讓觀者體驗過去的博物館形式。位在英格蘭達德利的黑鄉生活博物館,興許是英國最知名的案例。但這一開始,都只是為了呈現與保存黑鄉地區的歷史。
發布日期2024.08.14
博物館歷史生活博物館社群行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