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駐地

荷蘭媒體文化中心IMPAKT策展駐村筆記

墨西哥數位文化中心(the Centre for Digital Culture in Mexico City)策展人Doreen A. RÍOS受邀於IMPAKT論壇中進行線上講座。圖© IMPAKT
Info 相關資訊
發布日期2023.01.10
撰文 黃祥昀
IMPAKT後真相策展駐村

關於IMPAKT 策展線上駐村

荷蘭媒體文化中心 IMPAKT(Centre for Media Culture),每年向全球公開徵選,挑選十位新銳策展人,參加為期半年的線上策展駐村計畫「Full Spectrum Curatorship Programme」, 2022年入選的參與者分別來自斯洛維尼斯、荷蘭、臺灣、哥倫比亞、美國、德國、肯亞,參與者各自提出獨特的觀點:Jori SNELS的研究主題是從佛教的自我與主體概念(subjectivity)看中國新媒體藝術、Alorah HARMAN從推測設計(speculative deisgn)思考AI未來的發展與應用、FaceOrFactory團隊則對「在NFT形成的經濟模型中,思考人臉部作為一種經濟體的社會後果」提出疑問,並策劃社會實驗、而我則以「後真相」(post-truth)的概念出發,提出「弄假成真」的策展主題,討論真假難辨的訊息如何在全球化中的新興數位技術中傳播形成資訊戰,而演算法藝術、網絡藝術(net art)等戰術媒體(tactical media)又如何對此社會現象進行抵抗與反轉。

跨國線上論壇作為開端

2022年2月19 日,IMPAKT以向公眾開放的論壇「當代策展:激進的、數位的、多樣化的」(Contemporary Curating: Radical, Digital, Diverse)揭開序幕,在這個在線活動中,參與者與國際策展人交流。而發表的策展人們各自分享了他們策展實踐的方法論以及對數位藝術的看法,其中墨西哥數位文化中心(the Centre for Digital Culture in Mexico City)策展人Doreen A. RÍOS提到自己對於墨西哥區域中戰術媒體的研究。戰術媒體指的是如何在社會中既有的媒體傳播框架中進行反轉,儘管我們現在所使用的網路平台及其架構都不是我們能控制與決定的,但透過戰術媒體與藝術行動,我們還是有可能做出改變。RÍOS以1998年的墨西哥藝術計畫「Floodnet」 為例,這個計畫是一個發生於網路上的非暴力抗議行動,參與者在墨西哥政府機構網站進行「靜坐」,聲援薩帕塔運動(Zapatista Movement)。

美國策展人Wade WALLERSTEIN則以數位人類學的觀點出發討論策展實踐,他的研究也是以1990年代的網絡藝術為起點,從此開始思考線上展覽的各種可能形式。在演講中,他分享到當前的策展人需要面對現實與超現實(hyperreality)之間的斷層,面對實體展覽與展覽在社群媒體或影像上的斷裂,「現象學」作為一種強調身體經驗的學問,是一個可能化解這個斷裂的方法。我們常常在直觀上認為線上的是假的,在社群媒體上的都是虛偽的,但是其實許多擁有物質主義立場的研究者都指出線上/虛擬(virtual)和線下/現實(actual)應該是一樣「真實」而非二元對立的。

IMPAKT於2022年2月19日舉辦的論壇「當代策展:激進的、數位的、多樣化的」(Contemporary Curating: Radical, Digital, Diverse)講者群包含:都靈卡斯特羅迪里沃利當代藝術博物館(Castello di Rivoli Museo d’Arte Contemporanea in Turin)館長 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雅典雙年展(the Athens Biennale)共同創辦人Poka-Yio、Niet Normaal INT 基金會(the Niet Normaal INT Foundation)總監 Ine GEVERS、墨西哥數位文化中心(the Centre for Digital Culture in Mexico City)策展人 Doreen A. RÍOS、數位人類學家和策展人 Wade Wallerstein、策展人和米蘭理工大學(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Milan) 專攻數位藝術的教授Valentina TANNI。圖© IMPAKT

策展流程系列演講與學員討論與一對一導師時間

這系列的演講與課程包含了策展在初期到後期,會遇到的各種「任務」。從前期的研究,預算規劃以及策展工作組織分配的模式。這系列只限獲選策展人參與的演講,提供了更多的討論空間,也讓參與者有機會進行更深刻的交流。每位導師會針對策展人的提案進行研究內容及空間規劃方面的建議,也有不少導師,將提案介紹給不同的單位,讓策展提案有真正落實成為實體展覽的機會。對學員而言,能夠有機會單獨和導師談話,不僅增加深度交流的機會也能夠針對自己的需求得到完整的解答。

提案分享一:「Fake it Real」

在我與導師們討論提案「Fake it Real」在過程中,導師也非常細緻地說明如何跟藝術家溝通的技巧,也無私分享許多乾如何進行策展組織的表單模式。也因為導師的背景是建築師,在過程中和我一起假想與推演各種空間設計形式和分享空間設計參考圖,當我爾後受邀擔任臺北數位藝術節的策展人時,也將部分研究成果化為實體的展覽「真相碎片」,從多年的研究降落到實體的過程,讓我更加體悟到「展覽」能給哲學一具「身體」。

「2022臺北數位藝術節:真相碎片」展出現場。圖/「2022臺北數位藝術節」提供,張國耀攝影

給哲學一具身體到底是什麼意思呢?若説得更細節,我花了幾年的時間研究「後真相」與「網絡藝術」(net art),在策展的過程中,透過藝術家的作品與田野調查,讓抽象的哲學概念形成不同的「視域」(horizon),每個人身體有高有低,眼睛的結構也不一樣,所以每個人/每一具身體站在自己的文化歷史脈絡,觀看著「後真相」這個抽象的概念,可能看到完全不同的內容。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件事情本身也是「後真相」的定義之一。而展覽本身就是建立起多重視域的一種方法,而不會被邏輯論證所框限。

在選作品的過程中,我最注重的是展覽中作品與作品之間是否能夠「互文」,也就是如何讓擺在同一個展覽脈絡下的作品,彼此形成對話,甚至形成新的意義、有機地發展創造出論述與敘事,這是純粹用邏輯推論的哲學論證所無法取代的創造性。這個從研究化為展覽的經驗,也讓我重新思考藝術作為一種媒介是如何產生新的知識的,而這種產生方式與傳統哲學學術研究的差異又在哪裡?

「2022臺北數位藝術節:真相碎片」展中的第一件作品《播客凱爾倫》展出現場。圖/「2022臺北數位藝術節」提供,張國耀攝影

在跟導師與學員討論的過程中,我逐漸思考到展覽除了生產知識之外,觀眾體驗的重要性,即讓大家有一個可以用「非知性」的姿勢進入研究計畫才能達成溝通的目的。因此在「真相碎片」的展覽中,我最終決定在一樓的展間放上討論注意力經濟概念的作品,視覺上很「吸睛」、讓大家想拍照,在視覺上感受到愉悅,最後在用「展覽論述心智圖」與一層一層地空間鋪排慢慢打開其他子題。

提案分享二:「The Face of Corporate Building」

由Aljaž RUDOLF和Eva SMREKAR所組成的斯洛維尼亞團隊FaceOrfactory,藉由提案「The Face of Corporate Building」2 探索用於構建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NFT)中藝術市場的敘事和話語結構的策略。NFT通常被描繪成一種形成當代神話、具備去政治化系統的新方式。通過使用不同的檔案、紀錄影像及蒐集志願者提供的「人臉」,該策展計畫研究了這個新的經濟數據景觀中「人臉」的模糊屬性:一方面,人臉是身分和表徵的場所,另一方面,它也成為經濟交易的表面入口與表徵。這個計畫後來以「遊戲電玩」的方式呈現,並在斯洛維尼亞當代藝術中心Akisoma 展出。

斯洛維尼亞團隊FaceOrfactory的展覽提案「The Face of Corporate Building」。圖©FaceOrFactory/Aksioma

駐村是下一步的起點

整體而言,這個駐村有點類似參與一場課程,因為並非實體參與的緣故,比較可惜的地方是缺少small talk這類的閒聊時間與增進友誼的情感連結,不過透過這個駐村,能讓世界各地不同的年輕策展人和資深策展人連結並交流,也能對於活躍於歐洲的數位藝術方面策展人的實踐和定位,有著更加清晰的認識。最重要的是因為參與者來自不同的國家,透過參與者的背景和提案,也能初探不同文化脈絡中的策展方法論,同時擴展自身的作品資料庫,而參與者之間也因此有與機構開啟合作的可能性。

Info 相關資訊
發布日期2023.01.10
撰文 黃祥昀
IMPAKT後真相策展駐村
Footnote 註釋
01
墨西哥藝術計畫「Floodnet」網站連結。
02
斯洛維尼亞團隊FaceOrfactory的展覽提案「The Face of Corporate Building」連結。
Author 作者
黃祥昀畢業於臺大哲學系,荷蘭萊頓大學媒體研究所碩士。從小熱愛當代藝術,近期嘗試將自己的詩作轉化成實驗電影與行為藝術,經營平台「CloudyPoetryFilm雲朵影像詩」。文章散見於臺北數位藝術中心、今藝術、荷事生非、釀電影、國藝會線上誌、國藝會現象書寫-視覺藝評:「雲的藝評」。
More 相關文章
駐地
被遺忘的車站⸺東德鄉間站務宿舍的藝術駐村
克萊因瓦爾諾車站(Klein Warnow station)位於德國柏林至漢堡間,部分克萊因瓦爾諾車站舊址由庫巴藝術中心代為管理,將建築內部稍作改造,成為駐村藝術家的居住空間、工作室及展覽場域。
發布日期2023.11.27
歷史駐村
駐地
山川、溪谷與林蔭:在阿爾卑斯山脈中的水療浴場駐村
在Nairs駐村生活的兩個月是無比輕盈且清爽的。或許阿爾卑斯山的岩泉水仍在此地不斷地施展著它獨有的療效,滋養著創作的疲憊、苦難與憂傷。
發布日期2022.08.10
Fundaziun Nairs藝術機構駐村
群像
陳政道:與林為伍,思考藝術,駐山研究的「森人」
熱愛登山的他,同時是一名創作者與電腦工程師,長年對自然與藝術充滿好奇,從疑惑到追尋,如此尋返往復――他是陳政道,與林為伍,遂成「森人」。
發布日期2021.08.11
森人策展藝術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