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觀察報告

《酷兒解剖學圖譜》⸺醫學與藝術的協作筆記

圖為《酷兒解剖學圖譜》封面與內頁。圖/陳姿延設計、顧廣毅提供
Info 相關資訊
發布日期2025.08.08
生物藝術酷兒

前言

7月7日林茲電子藝術節公布了今年林茲電子藝術大獎(Prix Ars Electronica)的得獎名單,而筆者的創作計畫《酷兒解剖學圖譜》(Atlas of Queer Anatomy) 獲得了「人工生命與智慧」(Artificial Life & Intelligence)類別的榮譽獎(Honorary Mention)。「人工生命與智慧」這個分類名稱是在今年首次被使用,它的前身是創立於2019年「人工智慧與生命藝術」(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Life Art)。今年雖然在名稱上進行微調,但是徵件的核心精神與之前倒是沒有太大的差異。在這個分類中大部分的投件作品可以約莫觀察到來自兩大方向,第一個方向就是現今正在各個領域被熱烈探究的人工智慧相關作品,而另一個方向則是生物藝術(Bio Art)、藝術與科學合作計畫(Art & Science Collaboration Project)這些類型。有趣的是,看似不同發展脈絡的兩個軸線,卻不約而同地提問了「何謂生命?」的本質問題,這也讓主辦單位認為把這兩個路線整併在同一個分類項目有其合理性。

《酷兒解剖學圖譜》的啟動來自於2022年荷蘭的生物藝術與設計大獎(Bio Art & Design Award),之後也陸陸續續在國際上的不同獎項受到肯定,像是在2023年獲得美國紐約Core77 Design Awards的推測設計(Speculative Design)分類的專業組首獎 、荷蘭設計獎(Dutch Design Awards)的設計研究(Design Research)分類的入選獎 。我們可以觀察到這些獎項從科技藝術、生物藝術一直到設計領域,橫跨了許多不同的學門,這也暗示了該計畫蘊含的跨領域性是可以被不同專業的專家解碼出不同面向的價值。而本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想要以藝術家創作中的主觀視角,讓讀者窺視該計畫在醫學與藝術的跨域發展中,究竟隱藏了什麼特質去成功地挑釁了領域之間的界線。

藝術家與科學家的交匯

荷蘭的生物藝術與設計大獎是一個媒合藝術家與科學家的平台,在三個階段的評選過程中,藝術家可以有機會與科學家配對成功並且共同撰寫一份計畫書,而決賽的評審就是根據這份創作計畫的內容來篩選出三組獲獎者,並給予兩萬五千歐元的獎金讓團隊在半年內完成該作品並且在年末進行展演。《酷兒解剖學圖譜》就是我與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系的皮膚科教授Henry de VRIES在這個競賽中得獎的計畫。2022年事實上是我第五次參與這個比賽,豐富的失敗經驗也讓我在這個競賽中有許多有趣的心得。還記得某次的參與中,我與科學家們分享了許多我以前與性別、情慾與情色相關的激進計畫,好幾位科學家都露出驚嚇的表情,可想而知那次我並沒有成功與任何一位科學家配對成功。那次失敗經驗後,一度讓我質疑是否應該避開一些比較有爭議性的主題。在之後幾次的參賽中,雖然轉變主題成功與科學家配對,但是決賽時卻還是沒有獲得評審青睞。

Henry de VRIES專題演講。圖/顧廣毅提供

2022年是我最後一次有資格參與該競賽(該比賽規定藝術家需要是畢業五年內的新銳藝術家),在這個背景下,我決定還是挑選我自己真正最在意的性別議題作為徵件主軸,去與科學家談合作的可能。很幸運地Henry de VRIES的專長是性傳染疾病,也與我一樣都來自酷兒社群,因此我們在比賽過程中一拍即合,並很快速地開啟了合作的契機,之後也順利地拿到獎項。在這個比賽的經驗讓我發現,在「藝術與科學合作」的領域中,我們常常會想像可能有一個公式可以學習如何更有效率地與科學家合作,但忘記了科學家也有其多樣性,我們有時候也很仰賴彼此對於價值的理解是否一致,而這種共同的默契反而才有可能催生出精彩的科藝協作。

虛構教科書「出版」作為酷異化解剖學的行動

Henry與我在比賽中的腦力激盪,開始聚焦在兩人的同志身份與醫學背景之間的關係。酷兒族群時常會與性傳染疾病的污名化產生連結,而我們都曾經經歷過類似的生命歷程。不過在接受到專業醫學訓練的過程中,漸漸地可以理解這些疾病背後的生理機轉,並逐漸擺脫社會帶來的污名所造成的負面感受。換句話說,更多關於生物學、醫學等等知識的汲取,是有機會去除非理性污名引發的情緒困境。然而,現今的醫學教育真的在傳遞知識上沒有任何與性別相關的問題了嗎?這是我和Henry都感到好奇的部分。

於是我們開始回顧與檢視過往的醫學訓練,我們開始聚焦在解剖學教育。因為在線性的醫學教育裡,醫學相關領域學生需要先透過解剖學科等等基礎醫學認識健康的身體,之後在高年級的病理學等科目中了解生病的身體的狀態,最後才是學習臨床學科去知道如何治療疾病的身體。而一開始的解剖學則具備了定義何謂健康的、正常的身體的權力。解剖學的特殊之處吸引了我們的目光,而回首解剖學的學習經驗,解剖學圖譜中的身體插畫則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這些身體圖像中,醫療相關科系學生可以理解身體的構造。其中由白人男性學者Frank H. NETTER(1906-1991)繪製的解剖學教科書《人體解剖學圖譜》就是一個經典,從20世紀中期開始廣泛地在全球各地被使用。然而,儘管它是一本經典教科書,但它在解剖視覺化這方面高度缺乏包容性(inclusion)與多元性(diversity)。例如該書中的器官與身體大多都是白人異性戀男性的身體為主,缺乏其他性別、人種與性傾向的視覺詮釋。

在這個背景之下,我們提出了《酷兒解剖學圖譜》的概念,透過建立推測性酷兒解剖學(speculative queer anatomy),去挑戰醫學體系的父權(patriarchy)和解剖學教育中的異性戀正常性(heteronormativity)。《酷兒解剖學圖譜》是一系列強調性別多樣性的解剖圖像,藉此去批判《人體解剖學圖譜》的局限性。其目的在於描繪 LGBTQ+ 社群的解剖學視覺詮釋,增加當代醫學教育中所缺乏的多元與包容。

圖為《酷兒解剖學圖譜》內頁。圖/陳姿延設計、顧廣毅提供

《酷兒解剖學圖譜》計畫成為一個長期的持續性行動,包括不同「性」(sexuality)和「性別」(gender)主題的多個章節。在這個計畫中,我們已經完成了五個章節,並作為這個不斷增長的計畫的起點。第一章是有關性傳染疾病的視覺詮釋,我挪用了生物學中的點圖的傳統繪圖方法,繪製了一系列包括微生物和特別涉及性活動的身體部位形態的圖像。創造了一種多個體、多物種的解剖學詮釋。第二章是有關雙性人的視覺圖像。我與平面設計師陳姿延合作,創作了16種不同膚色的雙性人生殖器圖像,去展現雙性人的生殖器會因為不同的基因與荷爾蒙的組成而有不同的型態。同時也挑戰了生殖器圖像展示的二元性。第三章是描寫身體氣味中身體器官、體表微生物以及氣味中的化合物的圖像的組合。第四章是關於自慰與性玩具。在這章中用圖像描寫自慰中的身體,以及在使用性玩具的時候,身體與人造物的接觸與結合。同時提問:「身體與物件結合時,人造物是否也是一種身體部分?」它挑戰對身體的定義,模糊有機與無機之間的界線。第五章專注在跨性別的解剖學圖像。現階段在醫學教育中,針對重置性別手術與跨性別的生殖器圖像非常少,故這個章節專注在繪製相關的解剖學圖像去豐富醫學教育的教具與圖像材料。這五章經過平面設計師陳姿延的裝幀設計後,在荷蘭獨立藝術書店Limestone Books進行出版印刷,《酷兒解剖學圖譜》在今年2025年3月正式發行。

去中心的啟動:展演、工作坊與數位資料庫

除了以出版作為行動之外,在這個計畫中我們也把各章的2D視覺詮釋轉變成一系列3D雕塑和裝置,展示在展覽中。這些酷兒解剖學的3D詮釋是對現有人體解剖學展覽僵化性的一種批判。目前第一章與第二章已經進行了立體的轉化與展出。第一章的部分與物件設計師合作,創造了一系列抽象和半透明的雕塑,造型與生殖器官和其他與性行為相關的身體部位有關。這些雕塑被放置在微生物(造成性傳染疾病的病原菌)影片的正前方。觀眾可以透過雕塑看到微生物,作為微生物和人類共存的隱喻,目前總共完成了五種不同類型的性傳染疾病。第二章的部分則是與纖維設計師合作,把16種不同膚色的雙性人生殖器圖像,印刷在半透明的織品上,以半圓形的軌跡懸吊在空間中形成一個裝置,藉此比擬一個如光譜般的性器官圖像展呈,而不是傳統二元對立的模式。這些3D轉化在2022年12月16日至2023年3月19日期間在荷蘭MU Hybrid Art House藝術中心的展覽「超越界線與二元」(Beyond Borders and Binaries)中展示了成果。

《酷兒解剖學圖譜》涵蓋出版與展覽計畫。圖為「超越界線與二元」展覽現場。圖/Max Kneefel, MU/BAD Award攝影、顧廣毅提供

在展示之後,我們開始思考如果這五個章節都是由我們少數人決定,會不會落入了不夠多元的陷阱,而違背了一開始想要挑戰白人異性戀男性中心的解剖學敘事的初衷呢?因此我們開始想要嘗試不同的策略去創造去中心的解剖學視覺化的系統。首先,我們的第一個嘗試是設計了一個名為「酷兒解剖學課」的工作坊,在工作坊中開發了一個工具組(toolkit)。在這個工作坊中,我們邀請不同背景的參與者加入,並引導參與者通過拼貼和繪畫建立他們對跨物種解剖學的獨特詮釋。

這個工作坊以我和Henry de VRIES各自的講座開始,我們先介紹《酷兒解剖學圖譜》計畫的概念及其科學觀點。接著向參與者展示如何將人體和微生物的解剖插圖結合成混合圖像,然後參與者獲得一系列人體部位和微生物(病原體)的圖片。他們以小組的方式被引導通過拼貼建立新的混種插畫,他們可以與他們的組員討論如何以及為什麼結合這些圖像。講師會與每個小組進行對話和討論,交換彼此的想法。在這個工作坊的最後部分,每個小組分享他們的結果,並在最後進行問答環節。

這個工作坊在許多不同的地方進行,分別在荷蘭烏特勒支的性傳染疾病Soa*Hiv*Seks 2022研討會、美國芝加哥舉行的性傳染疾病STI&HIV世界年會、荷蘭馬斯垂克醫學教育研討會、荷蘭MU Hybrid Art House藝術中心、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院以及陽明交通大學等等不同地方。這些舉辦的地方也橫跨不同領域,從專業醫學場域到藝文空間,透過這些不同的地方,可以接觸到來自不同專業與文化背景的參與者,也讓這些工作坊成果成為去中心解剖學圖像的基石。在這些工作坊之後,我們團隊建立了一個數位資料庫的網站,除了放置我們自己完成的五個章節的資料之外,也把每一次工作坊的成果成列在網站中。我們將這個網站視為一個去中心的數位版本酷兒解剖學圖譜資料庫,讓他有不斷地成長的可能性,也讓創立解剖圖像的主體可以下放到各個不同背景的人上。

最新進展:2025性傳染疾病STI&HIV世界年會參與

今年2025年7月,我們再度參與兩年一度的性傳染疾病STI&HIV世界年會(STI & HIV 2025 World Congress),這次是在加拿大蒙特婁舉行。這個年會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從事性傳染疾病研究的科學家與專家學者,以及在第一線對抗這些疾病的臨床醫療人員,大家會聚在此交換這個領域最新的科學知識發展與臨床經驗。而我們的工作坊成為了這次研討會的一個特殊的存在,畢竟大部分的發表都是科學相關的演講與交流,與藝術相關的活動並不常見,而這次工作坊吸引了約50人報名參與,意外地成為大會的亮點活動。而我們的工作坊也做了新的調整,這次每組的成果不只是靜態的拼貼與圖像,更需要用黏土增加3D的延伸以及最後用手機拍攝成一個有敘事的短影片,讓參與者描寫與性傳染疾病相關故事的時候可以更有時間性。

加拿大蒙特婁性傳染疾病STI&HIV世界年會工作坊現場。圖/顧廣毅提供

工作坊尾聲每組發表影片時,不時傳來歡呼聲與拍手的鼓勵氣氛,參與者們對於成果都非常興奮。這也讓我與Henry開始思考不同背景的參與者似乎也會對於工作坊產生許多不同的迴響。在所有參與者都是性傳染疾病相關領域的工作者時,大家本身已經對這些科學知識非常熟悉,同時對於討論「性」相關的話題也並不會覺得尷尬,更不用說這個領域的研究者對於酷兒社群高度友善的特質也都讓整個工作坊的氣氛非常活躍與充滿創意。本來擔心醫療工作者對於創意工作坊的參與會不會有障礙的疑慮都一掃而空。回想之前的其他工作坊,也的確有不同的面向值得思考,像是在藝術場域舉行時,大部分參與者沒有醫療背景,往往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利用手機查詢性傳染疾病的知識,然後透過我們的引導後才能漸漸地進入創意發想的部分。而當參與者是以一般大眾為主時,要大家能夠對淋病、梅毒、肛交、口交這些主題可以侃侃而談,往往會更具挑戰。面對陌生人時,這些常常帶有污名的主題的確有可能讓人難以啟齒。但是這也在在反映出這樣的工作坊的重要性,因為透過講者的引導,以及創意發想與手作的過程,大家在談論「性」相關的經驗與議題時,也會緩慢地開展出一種幽微的自然而然。而這次在加拿大的工作坊中,所有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人,對於性、性別以及各種與之相關的傳染疾病,都可以完全不污名地對待這些議題,並且自在地闡釋與分享,這種歡快、開放又彼此尊重的自由氣氛,對我而言就是美好世界的一種烏托邦想像。

Henry在性傳染疾病研究這個科學領域事實上是很重要的科學家,他曾經擔任過性傳染疾病STI&HIV世界年會的主席,而今年他甚至被邀請擔任大會的主題演講者(keynote speaker)。在他的演講中提到這幾年北美與歐洲區域右翼政治勢力的崛起,大幅度地影響了多國政府對於性傳染疾病研究的科學經費補助,也對酷兒社群在性傳染疾病的污名產生了影響。雖然在這樣困難的局勢中,Henry還是勉勵大家要更努力且正向地與大眾溝通科學研究的重要性,並且找尋新的溝通管道。他也提及跟我合作的《酷兒解剖學圖譜》計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認為與藝術家的合作就是拓展科學家與社會溝通的渠道。在感動之餘,也希望《酷兒解剖學圖譜》可以在藝術與科學匯聚之際,成為改變觀點的種子,讓世界可以往那個在工作坊中誕生的美好氣氛更推進一些。

結語與展望

《酷兒解剖學圖譜》的最新進展除了書籍出版外,數位資料庫網站社群媒體帳號都正式上線。這個數位資料庫可以作為一個永續的、公開的醫學知識匯集站,大家都可以透過這個平台閱讀「酷兒解剖學圖譜」的所有內容。這個數位檔案庫也是「酷兒解剖學圖譜」的一種永久計畫的延續。

《酷兒解剖學圖譜》數位資料庫的網站收錄工作坊成果。圖/顧廣毅提供

除了數位資料庫之外,在思考去中心的策略時,我們最近開始規劃一個新的嘗試。為了實驗解放醫學知識的霸權,讓所有人都有機會跟權力參與一個新興醫學體系建構的過程。因此,我們正籌備在近期主辦一個公開徵件(open call),廣邀世界上各地的醫師、藝術家、設計師等等不同專業背景的人,邀請他們貢獻屬於他們自己的一個章節,並將收錄在我們建立好的數位版本的「酷兒解剖學圖譜」中。藉由這個行動,讓「酷兒解剖學圖譜」是一個去中心化的醫學知識集合體,解放掌握在醫師手中的醫學霸權。

此外,《酷兒解剖學圖譜》也有一些長程的願景,除了在文化領域可以有不斷地發表之外,我們也覺得這個計畫要有更多與醫學領域對話的必要性。除了之前參與醫學相關研討會所舉行的工作坊之外,我們也在思考要如何可以把這樣子的課程、書籍、數位資料帶進正式的醫學課程之中,成為能夠真正影響醫療領域的行動。當然,工作坊的模式可以有更多的調整,也可以有除了跨物種解剖學之外的其他性別主題的解剖學教材開發,最後該如何與醫學教育系統產生連結並且實質地對醫療人員的求學與執業產生影響,都是這個計畫未來持續發展過程中會面對的挑戰。

特約主編:李佳霖
執行編輯:莊佳娟

Info 相關資訊
發布日期2025.08.08
生物藝術酷兒
Author 作者
顧廣毅目前居住於荷蘭與臺灣,具有牙醫師、生物藝術家以及推測設計師等身分,作品專注在拓展藝術、設計與科學結合的可能性。
More 相關文章
駐地
花園裡的城市
本文介紹了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展覽「花園裡的城市:芝加哥的酷兒藝術與行動主義」,聚焦1980年代至今,芝加哥酷兒社群在藝術創作與政治行動中的歷史與貢獻。
發布日期2025.08.04
歷史當代藝術酷兒
觀察報告
你好,我們就是傳說中的社大酷兒民眾
莊漢琳記錄在永和社區大學規劃酷兒課程「性別藝想⸺超酷俱樂部」的歷程與思考,其課程涵蓋多元性別議題、藝術創作與公共參與,聚焦於性別議題與深化對多元處境的理解與對話。
發布日期2025.07.25
女性主義藝術實踐酷兒
觀察報告
那不是小甜甜布蘭妮:陰性天后的悲劇文本與島嶼酷兒夢囈
當陰性天后的學術系譜甚至出現了「卡卡女性主義」的時刻,布蘭妮已經徹底成了世界的碎片。這樣的一種悲劇生命,到底要怎麼再(被)創造出任何賦權主體的生命政治或理論產能?大概是不可能了吧。
發布日期2024.12.09
女性主義流行文化酷兒陰性天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