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
EN
Wave
短波
專屬短波發送,關於C-LAB的第一手活動訊息。
Article
文章
透過「觀察報告」、「駐地」、「群像」等單元,呈現多面向的文化主題。
Review
觀察報告
以深入報導和評述文字,呈現作者關於文化實驗的思辨與觀察。
Encounter
駐地
來自各地駐點的作者,以獨到的眼光探索世界,分享從地方出發的文化觀點。
Sketch
群像
採訪報導在地的文化實驗者,探看文化生態系的豐富面貌。
Archive
檔案
考掘C-LAB的歷史與記憶,將曾經存在過的痕跡保存為檔案。
觀察報告
田野帶著計畫前進,又要走到什麼地方?
「引爆火山工程」是一個跨領域的計畫,探究當代人與火山的關係。團隊在探勘大屯山系複雜的地洞生態系內,尋覓傳說中聯通基隆與臺北的通道,與地方耆老探索凱達格蘭族的地洞傳說,並從中激發出新的創作靈感。
觀察藝術人類學實驗:追憶水消逝的時間感
觀察藝術人類學實驗:追憶水消逝的時間感
作者記錄著他從旁觀「海水遇場:島嶼潮濕美學」計畫的成員們對深時間(deep time)的初探,除了謝一誼的人類學田野工作之外,及其以「有機鬆合作」方式開展與四位創作者的計畫。
觀察報告
技術在藝術中如何被超限?《如果,家族旅行:一個世界(2022)》的動員與整合
《如果,家族旅行:一個世界(2022)》這項以跨地田調、書寫、影像、聲響實驗集結而成的計畫,最後發展成有著不同界面的作品化輸出。扣合「超限社會」念茲在茲的命題之一:「運用技術創造新的美學體驗」――究竟何以在本作中得到實踐?
駐地
記一件封存50年的地景作品:羅伯.史密森與「Sonsbeek 71」
我造訪了荷蘭埃門(Emmen)因適逢50周年,而重新開放的地景藝術作品《破碎的圓/螺旋坡》(Broken Circle/Spiral Hill),而這也是地景藝術先鋒羅伯.史密森(Robert SMITHSON)生前在歐陸完成的最後一件作品。
駐地
教育推廣,土生土長――ACAC青森國際藝術中心與YCAM山口媒體藝術中心的經驗
位於日本本州東北的青森國際藝術中心與位於本州的西南方的山口媒體藝術中心皆落成於2000年初。本文介紹兩機構分別針對藝術教育和在地社群的連結,以及他們是如何看待藝術與公眾的關係。
時代的透鏡,影像的力量:2022 IDFA 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觀察(上)
時代的透鏡,影像的力量:2022 IDFA 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觀察(上)
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IDFA)是世界規模最大的紀錄片影展暨產業活動。本文選介2022年第35屆的IDFA中幾部重要影片,以及眾導演們透過大銀幕告訴著我們,無論一個多好或多不好的時代,影像的力量,足以穿越生死、時空。
駐地
探索得以再現現實的藝術:
2022 IDFA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觀察(下)
本文續談第35屆IDFA,聚焦在電影院放映之外的多元展映形式,以及影展的其他產業機制,並藉由紀錄片影展的多樣發展,對影展的策展與紀錄片產業運作提出觀察。
做一本「地方自造」的臺語繪本
做一本「地方自造」的臺語繪本
近幾年本土語言的復興成為顯學,在學習母語的過程中,符合在地需求的教材便是其中的關鍵之一。本文便是以在地社群參與共創的一本臺語繪本為核心,記述如何編寫出一套既「在地」又可以「活用」的母語教材的過程。
實驗波
是由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發行的線上刊物,希望打造一個從文化出發的跨域實驗平台、文化實驗同伴的群聚之所。
此平台延伸C-LAB核心精神,聚焦當代藝術、科技媒體與社會創新的匯流與創發,藉由精彩的圖像與深刻的文字,讓文化能夠共享,知識得以傳遞。
Wave
短波
更多
《The White Waters》重回C-LAB!
發布日期
2023.02.21
藝術家蘇匯宇形容《The White Waters》是跨領域的,「你會看到像是劇場,像是電影、美術館會看到的東西的綜合經驗……」
……而且這是個朝四面八方生長的東西
發布日期
2023.02.14
來自印度亞洲藝術文獻庫的紐波爾.迪賽(Noopur DESAI)和塞米拉.博斯(Samira BOSE)分享檔案工作與數位化的過程,並進一步說明她們的研究方法。
FUTURE VISION LAB 2022:探索視覺極限
一場探索視覺極限的技術實驗。
發布日期
2022.12.02
如果登月失敗?
如果事實跟你想的不同?何謂真、孰為假?
發布日期
2022.11.18
CREATORS發表:剝離――尋常痕跡的技術操作
損耗的材質紋理如何「被賦予」意義?
發布日期
2022.11.11
《The White Waters》重回C-LAB!
《The White Waters》重回C-LAB!
發布日期
2023.02.21
藝術家蘇匯宇形容《The White Waters》是跨領域的,「你會看到像是劇場,像是電影、美術館會看到的東西的綜合經驗……」
……而且這是個朝四面八方生長的東西
……而且這是個朝四面八方生長的東西
發布日期
2023.02.14
來自印度亞洲藝術文獻庫的紐波爾.迪賽(Noopur DESAI)和塞米拉.博斯(Samira BOSE)分享檔案工作與數位化的過程,並進一步說明她們的研究方法。
FUTURE VISION LAB 2022:探索視覺極限
一場探索視覺極限的技術實驗。
發布日期
2022.12.02
如果登月失敗?
如果事實跟你想的不同?何謂真、孰為假?
發布日期
2022.11.18
CREATORS發表:剝離――尋常痕跡的技術操作
損耗的材質紋理如何「被賦予」意義?
發布日期
2022.11.11
Article
最新文章
更多
觀察報告
田野帶著計畫前進,又要走到什麼地方?
「引爆火山工程」是一個跨領域的計畫,探究當代人與火山的關係。團隊在探勘大屯山系複雜的地洞生態系內,尋覓傳說中聯通基隆與臺北的通道,與地方耆老探索凱達格蘭族的地洞傳說,並從中激發出新的創作靈感。
發布日期
2023.03.28
CREATORS 2022
引爆火山工程
田野調查
觀察報告
觀察藝術人類學實驗:追憶水消逝的時間感
作者記錄著他從旁觀「海水遇場:島嶼潮濕美學」計畫的成員們對深時間(deep time)的初探,除了謝一誼的人類學田野工作之外,及其以「有機鬆合作」方式開展與四位創作者的計畫。
發布日期
2023.03.21
CREATORS 2022
深時間
潮濕美學
觀察報告
技術在藝術中如何被超限?《如果,家族旅行:一個世界(2022)》的動員與整合
《如果,家族旅行:一個世界(2022)》這項以跨地田調、書寫、影像、聲響實驗集結而成的計畫,最後發展成有著不同界面的作品化輸出。扣合「超限社會」念茲在茲的命題之一:「運用技術創造新的美學體驗」――究竟何以在本作中得到實踐?
發布日期
2023.03.15
CREATORS
她的實驗室空間集
超限社會
駐地
記一件封存50年的地景作品:羅伯.史密森與「Sonsbeek 71」
我造訪了荷蘭埃門(Emmen)因適逢50周年,而重新開放的地景藝術作品《破碎的圓/螺旋坡》(Broken Circle/Spiral Hill),而這也是地景藝術先鋒羅伯.史密森(Robert SMITHSON)生前在歐陸完成的最後一件作品。
發布日期
2023.03.08
Robert SMITHSON
Sonsbeek
地景藝術
駐地
教育推廣,土生土長――ACAC青森國際藝術中心與YCAM山口媒體藝術中心的經驗
位於日本本州東北的青森國際藝術中心與位於本州的西南方的山口媒體藝術中心皆落成於2000年初。本文介紹兩機構分別針對藝術教育和在地社群的連結,以及他們是如何看待藝術與公眾的關係。
發布日期
2023.03.01
藝術教育
藝術機構
駐地
探索得以再現現實的藝術:
2022 IDFA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觀察(下)
本文續談第35屆IDFA,聚焦在電影院放映之外的多元展映形式,以及影展的其他產業機制,並藉由紀錄片影展的多樣發展,對影展的策展與紀錄片產業運作提出觀察。
發布日期
2023.02.23
影像
影展
現實
紀錄片
About
關於我們
文化實驗,期許的是一種文化翻轉、創意撞擊的不服從態度。當實驗成為一種態度之後,各種文化倡議和新道路,將如水波、震波、音波、光波、電波,自此展開。
文化實驗場要展現的是當代的創造者文化、製作者文化、分享者文化、參與者文化,希望藉此締造嶄新的文化創作生態系,讓當代讀者從雲端分享平台出發,利用人文數位技術,結合當代藝術之眼與文化觀察的批判反思,由文化創新啟動社會創新之鑰。
《CLABO實驗波》是由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發行的線上刊物,希望打造一個從文化出發的跨域實驗平台,成為文化實驗同伴的群聚之所,藉著文化實驗的嶄新故事,我們於此啟程走向未來!
Editorial Team
編輯團隊
發行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主編
王萱
執編
高慧倩
Copyright
版權聲明
本網站內所有刊載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像、著作、檔案、資訊、網站架構、視覺呈現安排、影音、軟體及程式等之版權,除特別指明外,網站內的所有內容,均為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所有或已獲得版權持有者授權使用,並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保護。
未經本網站之同意或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製、轉載、散佈、引用、變更、播送或出版該內容之全部或局部。若您欲引用或轉載本網站內容,除明確為法律所許可者外,必須依法取得本網站或其他權利人的事前書面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