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
駐地
群像
觀點
檔案
短波
CREATORS
群像 |
巫彥德:以行動實驗回應貧窮,人生百味甘苦談
圍繞著都市貧困的議題,初期的人生百味由行動構成,將資源與合作對象連結起來。如今的人生百味,自詡為一個回應貧窮問題的「行動實驗室」,透過文化建構著眼於問題的根本。
關於我們這些異男,你不知道的臺灣通勤第一品牌
由李毅誠和張家倫開台主持的Podcast節目「臺灣通勤第一品牌」,絕對是今年另類的臺灣奇蹟。在百家爭鳴的眾節目中,兩人用一種無差別格鬥派的姿態,行走在Podcast江湖上。
李萬鏗:藝術、設計與跨領域思維,結合框架的三明治工
透過策展與設計,以公益創新和共融價值為目標,「三明治工」選擇這條少見的非典型創業路線,創造社會參與的新可能。團隊一路走來的發展模式,正是不斷將特定社會價值與意義疊加在一起,創造出新的事物。
後藤由美:攝影書的策展人
東京複合式的攝影藝術空間「Reminders Photography Stronghold」創辦人後藤由美,於2014、2015年相繼開設製書工作坊,以其獨特的美學觀點,將敘事性融於攝影當中,進而具體化當事人的內心風景。
林木材:從寫作到策展,紀錄片的紀錄者
林木材最初以職業影評人為志業,從事紀錄片工作多年,在多方涉獵後逐漸跨越到策展領域,並以策展的角度持續推廣多元而具實驗性的紀錄片作品。
Lightbox攝影圖書室:不只是圖書室
Lightbox攝影圖書室自2016年開幕以來,長期收集並整理攝影出版物,舉辦相關講座與課程,以面向公眾的態度,凝聚文化的知識力量,促進人們的交流行動。
楊雨樵:說故事的人
自2014年開始,楊雨樵在全臺開設「世界民間譚講座」,講述從各地彙整而來的口傳故事。所謂的「民間譚」,以較寬鬆的定義而言,指的是由一組特定情節單元串接而成,代與代之間口耳相傳的故事文本。
拉黑子.達立夫:藝術之眼與工匠之手
自1990年代至今,拉黑子.達立夫投入創作的時間已近30年。如今身為國際知名藝術家的他,過去曾有過多重身分,包括遠洋漁民、設計師、木工、部落裡的「青年之父」等,看似與藝術無關,卻醞釀出他日後與自然相互連結的藝術創作。
林怡華:從「映像節」到「南方以南」
「唯有站在土地思考,才有被山陶冶的可能。」這是藝術團隊「山冶計畫」的標語。這個團隊秉持文化永續與共享的核心價值,推廣不同形式的當代藝術展演,近年主要策劃的項目為2017年宜蘭「映像節Parallax:破壞控制」與2018年臺東「南方以南:南迴藝術計畫」。
陳懷萱:用劇場深化社會實踐的人類學家
具有戲劇與人類學背景的陳懷萱,不斷嘗試將所學轉化為社會實踐,無論是創辦臉書社群「百工裡的人類學家」,或投入以老年議題為主的戲劇工作坊,都是在竭力挖掘將人類學應用於日常生活的可能性。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