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
駐地
群像
觀點
檔案
短波
CREATORS
觀點 |
主動進擊的博物館:由民間而起的新歷史運動(下)
回顧1980年代的德國,民間主動介入並嘗試各種工作方法與展演形式,大幅度地捲動整個社會對於轉型正義工作的關注與參與,使得歷史反省工作不再只限於一小群人的奔走疾呼,而是真正地擴散到了社會之中。
歷史考掘的民主化:由民間而起的新歷史運動(上)
德國的歷史考掘運動中,帶有深厚的左翼基因,自「由下而上的歷史」、「自己寫自己的歷史」觀念輸入後,也隨即與1980年代的「另翼運動/新社會運動」浪潮結合起來,新的歷史研究主題因而浮上檯面。
後疫情時代的數位美術館
為了補足不能實體造訪的遺憾,人們從未像今日一樣渴求線上展覽。對於數位內容的大量需求,正是各大美術館盤點自身數位化資源的時機。許多已長期「超前部署」的館舍,在數位化工作上耕耘越久,越是能夠在最短時間之內,端出一盤盤的好菜餵養在家隔離的觀眾。
生物藝術小辭典:10組常見關鍵字
生物藝術到底是什麼?何謂濕媒體?透過宮保睿和顧廣毅撰寫彙整出10個關於「生物藝術」的重要關鍵字,讓我們得以在進入生物藝術的世界前先更理解詞彙的意義。
誰在決定誰?——決定論小記
在決定論光譜的兩端,一邊是堅信人的思維得以構築物質世界的笛卡兒式自我想像,另一邊則是對於數據中立性的信仰,主張數據分析得以使假象成為真實。這些決定論各有不同,卻又弔詭地相互兼容,並以各種形式存在於當今社會中。
在意識之沉重中輕盈遊走——舞蹈劇場《THE AWAKE》
在舞蹈劇場《THE AWAKE》的演出中,表演者成為一群「傳遞訊息」的角色,以抽離不涉入的方式表現漸凍症患者的狀態,提示漸凍症患者在生活上身體所遭遇的困難、自責與痛苦的內在心境。
科層時代的藝術生產之境——從「我們是否工作過量」的策展問題意識談起(下篇)
藝術工作者的相遇和集結,多半是基於某個展演事件的機緣;展演事件的發生,則是源於藝文空間或機構的營運,而它們的存在又仰賴藝術科層體制的持續性支持。如此的生產關係幾乎已經成為一種普遍默契,以至於「人如何聚集?又為何而聚集?」的根源性問題越來越被人們遺忘。
科層時代的藝術生產之境——從「我們是否工作過量」的策展問題意識談起(上篇)
藝術機制的全面科層化蘊含著一種不易描述的隱藏暴力。這種暴力幽微地顯現在機制越來越仰賴科層制的良好運作,但這部巨大的生產機器要求所有人都必須適應藝術展演依舊無可避免的高度不確定性與流動性,特別是永遠無法確認的加班時數、組織人員編制,或者可運用的實際資金。
蘇格蘭的性少數融合教育政策
在臺灣社會為了同婚立法與性平教育爭論不休之際,本文期望透過介紹蘇格蘭性少數融合教育政策的形成過程及計畫方向,以利日後能更進一步深化相關的討論。
關於再基地
空總,戰爭屬意的基地,從原本日治時代的工業研究所到國府改制的軍事機構,是這樣濃縮成一個具體而微的戰爭機器,因為搬遷而空間閒置,如今經文化部諭令為「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的所在。